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血管肉瘤是临床罕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我院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患者女性,34岁,左乳肿块半年,无明显不适,于2007年4月行肿块切除术. 病理检查眼观:灰白不规则组织一块4.5 cm×3.0 cm×1.0 cm,切面粉红与灰白交错,粉红区大小1.8 cm×1.5cm×1.0 cm,边缘不规则,界不清,无包膜,质中.镜检:乳腺组织正常结构消失,内见弥漫增生的异常血管,管腔大小不一致,管壁薄,互相交织吻合,分化较好,部分区域内皮细胞高度增生,呈乳头状或丛状向血管腔内突起,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可见核仁及核分裂,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小叶结构,边界不清(图1).免疫组化:CD34、CD31内皮细胞( )(图2),FⅧRAg内皮细胞( )(图3),Ki-67( )>10%.  相似文献   

3.
4.
乳腺脂肪肉瘤2例1雷承宝2王万德例1女性,43岁。出现左乳肿物1个月。左乳肿块约蚕豆大,生长迅速,伴疼痛,与月经无关。检查:双乳对称,乳头无凹陷及溢液。左乳内外上象限近乳晕处可触及一3cm×3.0cm圆形肿物,质硬,压痛明显,边界清楚,活动良好,右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2例乳腺血管肉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乳腺血管肉瘤组织学形态呈多样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管肉瘤表达血管内皮标记物FⅧRAg、CD31、CD34及淋巴管内皮标记物D240.结论 乳腺血管肉瘤十分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形态多样,诊断困难,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确诊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Liu H  Zhao J  Fan Y  Fu XL  Fu L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98-601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5例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切片,依据2003年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诊断和分级。采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细胞角蛋白(cK)及c-erbB-2等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5例患者均以乳腺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术前B超、钼靶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组织学呈多样性表现是乳腺血管肉瘤组织学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5例血管内皮相关抗原均呈阳性表达,ER、PR、CK及c—erbB-2均阴性。结论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非常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形态多样,诊断困难,血管内皮相关抗原均呈阳性表达对确诊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primary breast angiosarcoma,PBA)是乳腺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形态多样,常表现为异常增生的血管样结构.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特征临床表现,组织学变化大,术前活检及术中冰冻诊断困难.本文结合1例PBA病理诊断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可能发病机制、治疗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 ,35岁 ,因发现左乳包块 1月入院。患者自 1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包块约 1 5cm× 1 5cm× 2cm ,质硬 ,迅速增大 ,就诊时约 4cm× 3cm× 3 5cm。体检 :左乳外上象限触及约 4cm× 3cm× 3cm包块 ,质硬 ,活动差 ,边界不清 ,其他象限未见异常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于入院 10日后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眼观 :乳腺组织一块 ,5cm× 5cm× 4 5cm ,切面见中部有 3 5cm× 3cm× 3cm肿块一个 ,实性 ,灰黄色 ,质脆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镜检 :肿瘤细胞呈片、块状分布 ,细胞多形性和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象易见 ,可见…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44岁,因发现左侧乳腺皮肤破溃1个月入院。查体:左侧乳腺表面皮肤部分破溃,面积3.0 cm ×2.5 cm大小,破溃处周围皮肤呈紫红色,乳腺可扪及一8.0 cm ×7.0 cm ×5.0 cm大小包块,遂行乳腺改良根治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搜集并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988至2012年诊断的20例肝原发性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CD34、CD31、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K、GPC-3、Hepatocyte、波形蛋白、PTEN、结蛋白、CD117、Ki-67)等并进行随访.结果 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3.2岁(7~86岁),肿瘤发生部位:肝右叶11例,肝左叶6例,左右叶弥漫生长3例.大体观察:肿瘤组织呈暗红色,蜂窝状,伴出血坏死.镜下观察:形态多样,有海绵状血管瘤样、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样改变,移植肝复发肿瘤与肝原发肿瘤形态有差别,但均能找到较特异的血管肉瘤诊断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至少表达CD31、CD34、第八因子相关抗原中的1项,波形蛋白表达均为弥漫阳性(20/20),10例PTEN低表达(10/20),Ki-67阳性指数均大于10%,最高达60%.1例CK表达阳性(1/20),结蛋白、CD117、Hepatocyte及GPC-3均为阴性.结论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并联合应用多项血管内皮标志物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77岁。左乳腺巨大包块13年,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乳腺内,质硬,包膜完整,移动度可。周围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包块附着于胸大肌上。完整切除。临床诊断:(左)乳腺肿块等查。  相似文献   

12.
输尿管平滑肌肉瘤1例程忠患者女性,48岁,发现腹部包块3月,伴隐痛,因近1月肿块逐渐增大和间歇性肉眼血尿入院。查体:左中腹部触及一儿头大包块,质硬、活动,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蛋白(),RBC(),WBC5~8/HPF;血CO2CP19mmol...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肿块1年余,因肿块增大、疼痛1个月余入院。查体:右侧颈部下段可触及一6 cm×4 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硬,活动度差,有压痛;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例原发性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方法和结果:本例原发性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及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并行免疫组化检查。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实性片状或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组成,肿瘤细胞核较大,呈空泡状,核仁明显,部分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含有红细胞的空泡或小管腔形成;可见迷路状血管,网状纤维染色能清晰显示这些管腔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31、CD34、AE1/AE3阳性,TG、TTF-1、calcitonin、CK19、S-100、EMA和HMB45阴性,Ki-67高表达。结论:原发性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致死率高。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临床要与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及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卵巢转移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乳腺血管肉瘤卵巢转移的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患者女性,78岁.右侧乳腺血管肉瘤术后10~24个月后发生卵巢肿块.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边界清楚,局部卵巢结构被破坏,肿瘤由大小不一、不规则的腔隙性血管及实性细胞组成.血管腔隙衬覆的细胞呈立方或上皮样,实性细胞区见细胞呈圆形、椭圆形及梭形,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CD31 和CD34均呈阳性.结论 卵巢转移性血管肉瘤较为少见,临床病史、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81岁,发现右腹股沟无痛性包块3个多月,进行性增大 .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及阴囊扪及一大小9.0 cm×6.0 cm椭圆形包块,质地偏硬,移动度尚可,平卧位包块未消失,阴囊透光试验阴性.彩超:右侧精索及睾丸鞘膜腔内团块状回声.  相似文献   

17.
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学改变十分特殊,以具有明显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为特点,是血管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最早由Enzinger和Weiss于1986年首先描述。如未充分认识其特点或诊断手段不全,常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易误诊为原发或转移性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软组织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臀部软组织EAS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光镜下肿瘤成分几乎全部为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成小巢状、片状或条索状,可见原始血管结构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高表达CD34、CKpan及vimentin,并表达CD31、CD99;而SMA、S-100、Myoglohin及HMB-4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0%.结论 软组织血管肉瘤罕见但上皮样型更为罕见,经组织病理学详细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协助,对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童,12岁,因发现右侧乳腺肿块2个月余于2018年8月9日来我院就诊。乳腺彩超示:右侧乳腺腺体增厚,约6.5 cm。右侧腋窝探及多枚低回声结节,大小4.5 cm×3.8 cm。进一步乳腺穿刺病理诊断为右侧乳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8月22日患者于我院进行全身肿瘤状态评估,胸部+上中腹部增强CT扫描示右侧乳腺巨大肿块影(图1),大小11.5 cm×7.9 cm,分叶状,密度欠均匀,边界欠清,增强后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0岁。以左上腹疼痛1年余,加重4d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针刺样痛,近4d左上腹痛在吸气及右侧卧时加重。同时出现左肩部疼痛。体检:一般情况尚可,皮肤黏膜无出血及黄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