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辅助治疗作用及其优缺点.方法 145例消化道出血患儿,B超检查46例探及肿物,27例呈"假肾征",诊断为肠套叠,空气灌肠未能复位,19例为囊性肿物,诊断为肠重复畸形.余99例行腹部同位素高锝酸盐"99mTc"(ECT)检查,71例呈阳性,诊断为梅克尔憩室.全部病例均行腹腔镜探查.结果 肠重复畸形19例,梅克尔憩室96例,回肠壁血管瘤3例,均经延长Trocar 切口至2~3 cm,将其提出腹腔外,行肠切除吻合术;27例肠套叠中6例为小肠套叠,17例为回结型肠套叠,肠壁无坏死,无损伤抓钳将套入部拉出;余4例已复位.14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手术是诊断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疾病的理想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有术后并发症少、切口小而美观、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2008年12月收治25例反复便血患儿均行腹腔镜诊治。结果:22例有先天性畸形,3例未见器质性病变,分别行憩室锲行切除术13例,病变肠管切除术7例,肠重复畸形囊肿剥离2例,术后4~5d出院,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腹腔镜对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诊治价值,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反复便血或伴有严重贫血患儿。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1996年5月~2004年2月对2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行腹腔镜探查术。结果 本组腹腔探查22例中,发现多种小肠畸形。其中包括Meckel憩室11例.回肠重复畸形9例,肠壁血管瘤1例,小肠息内1例。病变均位于小肠,22例手术均成功。结论 对于小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合并有小肠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腹腔镜辅助下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开腹之前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诊断和治疗小儿小肠重复畸形的价值。方法 对9例术前疑似肠重复畸形病儿经腹腔镜探查,确诊病灶后经脐部10mm Trocar切口提出肠管,在腹外行重复畸形肠管切除、肠端端吻合术。结果 9例病儿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40-120min,平均80min;术后5-6天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是诊断和治疗小肠重复畸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1999年8月~2010年6月我院小儿内科及小儿外科收治的5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病因为直肠息肉188例(33.57%),结、直肠炎134例(23.9%),肠套叠68例(12.1%),梅克尔憩室43例(7.7%),其次为肛裂、肠重复畸形、迟发性VitK缺乏症、内痔、直肠溃疡、应激性溃疡;明确病因549例(98.2%);急性发病患儿病因为梅克尔憩室(45.8%),肠得复畸形(32.1%),肠道息肉(13.2%)等,其中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均伴有异位胃黏膜.结论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减少患儿痛苦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肠道重复畸形的诊治与预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23例先天性肠道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予以总结。方法22例患儿均有反复且无明显腹部症状的下消化道出血,术前有15例用^99mTc检查,全部患儿术中切除重复的肠管及部分正常肠管后、行正常肠管端端吻合术。结果报告小肠腔内有放射性分泌物异常积存,提示肠腔内有异位胃粘膜或出血灶。结论无明显症状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反复出血、排除下消化道炎症、肿瘤、凝血机制障碍等疾病后,应考虑先天性肠道重复畸形出血的可能。该疾病可因肠道感染或胃及胰腺粘膜异位产生酸或碱性物质,腐蚀肠粘膜及血管破裂而产生大出血^99mTc检查效果良好,出血时检查阳性率高且为无创性。切除病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与传统三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儿264例,其中173例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91例实施传统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比较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口美观程度、术后并发症情况差异。结果 二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单孔组术后腹壁无可见瘢痕,美容效果优于三孔组。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不增加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但能够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进食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并且切口美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11例行腹腔镜手术的特殊类型腹股沟嵌顿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方法、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4例Amyand疝均行腹腔镜手术;3例合并美克尔憩室,其中2例同时行全腹腔镜下美克尔憩室切除,1例为Littre疝,经脐小切口行美克尔憩室切除肠吻合术;1例腹股沟直疝伴大网膜嵌顿行腹腔镜手术;3例合并嵌顿肠管浆肌层撕裂行腹腔镜下肠修补术.所有患儿术后均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发生,平均住院时间(5.9±2.4)d.术后随访10个月至3年,无睾丸萎缩、复发等.结论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特殊类型腹股沟嵌顿疝安全、微创、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和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就诊的没有明显腹胀的肠闭锁和肠狭窄的新生儿40例,对患儿进行腹腔镜下的手术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患儿存活39例,术后切口裂开2例,术后死亡1例,新生儿硬肿症3例,出院后由于肠梗阻而再次入院的新生儿1例,手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1例,吻合口漏1例。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和狭窄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后患儿存活率较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脐部“z”形切口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自脐“z”形切口置单孔腹腔镜逆行切除阑尾和6例两孔法腹腔镜经脐孔“z”形切口切除美克尔憩室病例资料。结果11例行单孔法腹腔镜逆行阑尾切除术获得成功,5例术后脐部感染。美克尔憩室6例均顺利完成经脐“z”形切口腹腔镜辅助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结论经脐“Z”形切口腹腔镜辅助手术安全可行,具有微创化、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隐蔽性及美容效果好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辅助小切口在小儿腹腔镜小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7月至2006年3月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作2~2.5cm辅助小切口将病变肠管提出腹腔外完成肠切除、肠吻合术16例(美克尔憩室8例,急性肠套叠肠坏死6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48min,术中出血2~3ml,无术后并发症,术后5~7天出院,腹壁瘢痕不明显.结论: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作辅助小切口完成肠切除、肠吻合,简化了复杂的腹腔镜镜下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麻醉风险和治疗费用,拓宽了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同时也不失微创原则,在小儿腹腔镜技术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随机将80例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分为经脐单孔组和传统三孔法组各40例,比较两组手术中转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切口疼痛、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传统三孔法相比,经脐单孔组除手术时间长外,其他临床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脐单孔组术后患者对腹部无可视疤痕满意。结论经脐单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患者对无可视疤痕满意,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脐小切口治疗小儿美克尔憩室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小儿美克尔憩室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32例患儿中男21例,女11例,平均(4.2±2.9)岁;其中以消化道便血症状就诊20例,憩室炎4例,消化道梗阻8例。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辅助经脐小切口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42.8±11.3)min,平均住院日为(7.8±1.9)d。所有病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美克尔憩室,术后长期随访,无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发症,手术切口隐匿、美观。 结论 小儿美克尔憩室临床表现多样,对于可疑病例应积极手术探查;腹腔镜辅助下经脐小切口手术用于小儿美克尔憩室的治疗安全有效,手术切口隐匿、美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安全行及可行性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行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的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30例成功施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时间20~75min,术后无出血、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恢复情况良好,切口美观。1例因既往反复发作盆腔炎,术中见回盲部粘连严重,中转为三孔法切除阑尾。1例阑尾根部坏疽穿孔中转开腹行阑尾切除术。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虽然操作难度有所增加,但是安全可行,美容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和探究其发病原因及随访情况,以望提高儿童肠套叠的诊疗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例儿童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中,临床表现为腹痛18例,呕吐14例,腹部扪及包块6例,血便5例,腹泻3例。术中见回回结型4例,回盲型3例,小肠型4例,回结型5例,回回盲型2例,5例肠坏死。发病原因:梅克尔憩室6例,肠重复畸形2例,肠息肉5例,肠肿瘤3例,过敏性紫癜2例。结论继发性肠套叠好发于年龄超过2岁的儿童,短期内反复发生者需警惕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继发因素主要有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等。手术治疗是继发性肠套叠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三孔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脐单孔腹腔镜组和传统三孔腹腔镜组,各3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切口美观满意度评分(CS)、术后体象障碍自评量表评分(BIS)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脐单孔腹腔镜组和传统三孔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拔除尿管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三孔腹腔镜组(P0.05),但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三孔腹腔镜组(P0.05)。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24、48 h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三孔腹腔镜组(P0.05),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CS评分明显高于传统三孔腹腔镜组(P0.05),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BI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三孔腹腔镜组(P0.05)。经脐单孔腹腔镜组和传统三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出血、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与传统三孔腹腔镜相当,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缓解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术后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梅克尔憩室并发出血的诊断和外科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2例梅克尔憩室并发出血的病历,数据采用t检验,经SPSS 10.0系统处理.结果:男11例,女1例,首次下消化道出血年龄(1~81/4)岁,平均(5.50±3.16)岁,手术时年龄(11/3~11)岁,平均(6.70±3.19)岁.Hb(48~98)g/L,平均(68.54±14.72)g/L,RBC(2.0~3.7)×1012/L,平均(2.62±0.65)×1012/L.1例上消化道造影显示憩室.11例99mTc扫描,其中9例阳性,另2例阴性者腹腔镜检查证实为梅克尔憩室.9例经腹手术,其中楔形梅克尔憩室切除6例,肠切除、肠吻合3例;另3例腹腔镜辅助梅克尔憩室切除.梅克尔憩室距回盲襻距离范围50~100 cm,平均(76.25±20.12)cm,憩室长度2~5 cm,平均(3.4±0.9)cm,憩室基部直径0.5~3.0 cm,平均(1.94±0.63)cm,11例切除憩室病理检查有异位胃黏膜.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年无再出血.结论:小儿下消化道出血Hb(48~98)g/L,平均(68.54±14.72)g/L者首选99mTc扫描,阴性者行腹腔镜检查.腹腔镜辅助梅克尔憩室切除是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脐腹腔镜诊治婴幼儿回肠重复畸形及附着主肠管切除术疗效。方法:对29例婴幼儿回肠重复畸形行经脐腹腔镜诊断并行回肠重复畸形及附着主肠管同时切除术,并随访治疗结果。结果:29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经脐腹腔镜诊治婴幼儿回肠重复畸形及附着主肠管切除术的疗效确切,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余书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21-121
本文报告1例被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小肠重复畸形。患者男性,1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排便减少。腹腔镜中转开放剖腹探查见距回盲部约100cm处的近侧小肠呈重复畸形,重复肠管与正常肠管伴行并向屈氏韧带方向延伸约60cm,远端为盲端。术中切除重复畸形肠管并行正常肠管端端吻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第14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先天性缺陷,小肠重复畸形伴憩室出血坏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脐膨出合并梅克尔憩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8年4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0例先天性脐膨出合并梅克尔憩室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经验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10例均行一期修补术治疗,8例行憩室楔形切除,2例行回肠部分切除。自动出院2例,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先天性脐膨出合并梅克尔憩室的诊断较易,一期手术效果好,故对术中发现的无症状的梅克尔憩室可以而且应当予以处理。术后加强呼吸监测和管理、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