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2.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通阳与救阴是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湿热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3.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温热病转归的前途。叶氏提出的救阴在养津和通阳在利小便,不仅是他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温热病学说理论深刻研究和探讨的成就。章虚谷对此给予很高评价,盛赞叶氏此言是“发古未发之至理也”。养阴与通阳二者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展春 《新中医》1992,24(3):48-49
清·叶天士《温热论》中云:“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是叶氏提出的治温救阴与通阳之法。温病的救阴通阳与杂病大不相同,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  相似文献   

5.
23.如何理解叶香岩“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答:叶氏在文中针对温病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不同转归,指出其治疗的难易与具体方法。按其病候性质的不同,温病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温热性质的温病,临床上以热象偏重和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征,且津阴耗伤为其常见之转归。根据《内经》:  相似文献   

6.
沈宇清 《国医论坛》1998,13(4):21-22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云:“热病救明犹易,通阳最难,效明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亲还,则有不同也。”此论是在论证湿邪为病及其治疗时述及的,因而对温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及闻发,然多有歧义,如“热病救阴”与“杂证养阴”有何不同,“通阳不在温”是否即不能温等。现笔者仅据个人学习本篇的体会试论述如下。1温病伤阴的特点湿病种类虽多,但就其病性而论,不外乎温热病与温热病两类.其病机与致病因素、机体反应等有关。温热病系感受温热病邪“纯熟不兼湿”见温热病证者,…  相似文献   

7.
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谈湿困阳郁发热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著<温热论>之论湿一节中提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治则的提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兼夹湿邪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叶桂在《温热论》中提出了“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笔者有感于此,验之临床,有所体会。兹不揣浅陋,举例二则,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9.
<正> 清代名医叶天士先生在《外感温热篇》中说的"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语一样,对温热病的治疗和理论研究都起着积极指导作用,在温病学说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叶氏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其实救阴亦非易事,如要真正恰到好处地处理津与汗,但又不明其理,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10.
<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其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湿邪腻浊濡滞,既可阻滞阳气,又易损伤阳气。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  相似文献   

11.
张迎泉  王红艳 《光明中医》2012,27(4):666-667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温邪,温邪属阳邪易伤阴,临床证候多见耗伤阴液、生风动血等特征.吴鞠通说:"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所以滋阴是温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论述的关于救阴与通阳等原则至今仍指导临床,他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总结温病临床经验时着重强调“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创造性地提出了“救阴”“通阳”两大法,说明通阳法和救阴一样在温病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温病为何要通阳?临床怎样运用通阳法?为何通阳不在温?都值得吾人研讨。笔者结合临床观察运用,对温病通阳作一探讨。一求因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两语见于《温证论治》,其文看似浅显,其义实甚深刻。上句,王孟英《温热经纬》谓,于“血”、“津”上加“补”、“养”二字,已属蛇足;于“汗”上加“测”字,则更与“救”字气不相贯,于是改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其实“补”、“养”二字并非蛇足,汗上着一“测”字,正如章虚谷所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王孟英一改,反而晦涩费解。叶氏此语,因论及湿邪化热而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须通阳:湿邪已经化热,则伤阴,故须救阴。这是叶氏的第一层意思。救阴之法,首先应考虑的当然是养津。但在叶天士的时代,养津之法往往  相似文献   

14.
<正> 温热顾阴的涵义温热顾阴是中医治疗温热病的大法。温热病致病因素是热邪,与伤寒致病因素迥然不同。温热顾阴,与伤寒顾阳相对而言。喻嘉言说:“寒病之伤人十之三,温病之伤人十之七……缘真阴为热邪久耗,无以制亢阳,而燎原不熄也。以故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总当回护阴之根底……兹特提出手眼,以印证先人之法则”。以后叶天士更具体的说:“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朱武曹说:“伤寒必当救阳,温病必  相似文献   

15.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有句名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验之临床,诚非虚言。利小便为治湿之要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通阳即利湿通阳,乃专为湿热而设也。盖湿为阴邪,粘滞重着,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与热合,胶结难解,令阳气闭郁不达,必见肢厥,即宜此法也。陈光淞说:“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通阳之法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难,唯有河间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籀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正> 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等语中的“阳”和“通阳”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所说的“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胃中的真阳,一是指太阳,而以前者为主。因为外感湿邪,内合脾胃,湿邪除了伤阳气以外,同时也伤阴气,所以有“阴邪多一分,则真阴少一分”的说法。湿邪内郁过久,蕴为湿热,则更伤阴气。故在治疗上,宜通胃阳。胃阳生于胃中的津液。《伤寒  相似文献   

17.
淡以通阳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他,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许多同志曾经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也想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8.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语,出于叶香岩《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湿温的法则之一。水、湿、痰、瘀皆属阴邪,最易阻遏人体阳气,而变生阴邪为本,阳遏为标之变证。治病求本,邪除阳自通,笔者将叶氏通阳法则推广应用于水、湿、痰、瘀阻遏的各种杂证,简介如下: 1 产褥热(气分湿温)  相似文献   

19.
通阳利尿,非但温通对"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后世多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可以温补,而在于温通阳气以利小便。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叶氏原意,也不符合临床实际。应理解为,治疗湿温,不在于温化,而在于利小便以通达阳气。小便之...  相似文献   

20.
<正>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寥寥十字却道出了湿热病的病变症结,治则要领。陈光淞说:“盖此语专属湿温”。湿热病的产生机理,叶氏认为是“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