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舌诊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温病邪在营血其舌必红降或绛紫,绛舌是温病营血病证的辩证关键。但温病气分、湿热、阴虚、温疫等病症也可见绛舌;且其它疾病也有紫舌之征,临床须详细审辨,四诊合参,方能准确施治。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统的舌诊方法与现代影象技术结合,系统反映了温病卫、气、营、血全过程连续动态的活体舌诊影象内容。对探讨当前实际热症舌象规律及其形成原理,对比前贤医籍描述与当今临床实际舌象变化均是客观实质性素材;对温病舌诊形象化教学,对临床医师提高温病诊疗技能和舌诊研究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外感温热篇》,对温热病舌质舌苔的真假虚实变化,分析很精.论述颇详。全篇38条原文中,验舌辨证的就居17条之多.兹将有关内容归纳浅析如下: 一、辩病位叶氏在《外感温热篇势》中首创能反映温热病发展传变规律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而卫气营血之辨,舌诊是重要的特证之一。原文15条:“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  相似文献   

4.
在温病中,绛舌是热入营血的重要依据,也是清营凉血方药的使用指证之一。但对于内伤杂病中出现的绛舌,目前尚无章可循。有人按温病机理推论,说理难免牵强附会;也有人从郁火伤津考虑,亦不能自圆其说。笔者通过诊疗实践发现,杂病中出现的绛舌与原发病的成因演变、病机转化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属中医温病范畴,其病因病理为外感"温热疫毒"侵袭营血,迫血妄行,故有皮肤,粘膜,腔道,内脏出血等诸证,本人通过望舌对流热预后判断深有体会,在某种程度上舌诊重于脉诊.  相似文献   

6.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时期的舌诊研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明末清初的三部舌诊专著《伤寒观舌心法》、《伤寒舌鉴》、《神验医宗舌镜》进行分析,说明在明末清初之际,占据统治学术地位的伤寒学试图用六经辨证的框架对舌诊进行研究与规范。但是随着温病学说的知识积累,这种努力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最终,舌诊挣脱六经辨证框架的束缚,成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诊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问答     
问:舌诊在温病诊断上有何意义? 答: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舌诊主要分辨舌质辨舌苔两个部分。由于舌与内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又:“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寒热虚实也。”辨舌苔,可以了解卫分和气分的病邪。查舌质,可知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相似文献   

9.
在51部清代医案中,梳理出记录有温病舌诊医案的著作29部,进一步将全部温病舌诊医案488例摘录出来,以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舌诊分类为主,对温病舌诊医案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88例温病医案中,以舌苔的记录比率最高,为65.16%,其中黄苔的比重最高,其次为白胎和黑苔。清代1850-1911年期间苔色的变化特征为:白苔、黄苔的出现率上升,黑苔的出现率下降,复合苔色的描述增加。舌色的纪录为23.16%,以红舌和绛舌的比例最高。苔质的记录为37.70%,清代1850~1911年,对腻苔的记录上升到苔质纪录的第一位。舌诊的运用范围涉及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和瘟疫。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对叶氏这个温病治疗法则(以下简称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在临床上怎样运用,本人就此作一个初步讨论。按照温病学理论,认为如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等证候,为卫分证,治疗当“汗之”;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等证候,为气分证,治疗当“清气”;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谵语、舌红绛等证候,为营分证,治疗当“透热转气”;身热斑疹、吐血、衄血、便血、溲血、舌深绛等证候,为血分证,治疗当“凉血散血”。这种认识并不能说是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是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温邪侵入卫分、气分、营分、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凉血苦甘成,犀角地黄玄,赤芍牡丹紫,营血热邪燔.[注]清热凉血药,多具苦、甘、咸,寒之性味,共选五味,即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紫草等.皆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血分热实证的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症见斑疹和各种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吐血、便血等)以及舌绛、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证.这是本类药的共性.热入于营分,往往伤阴耗液,本类药物中的生地黄、玄参等,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增液.因此,不仅血分热实证常用,热病伤阴亦常选用.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证,如果气血两燔者,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相似文献   

12.
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温病学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 ,而且可以辨治杂病。卫气营血理论是杂病辨治的重要方法 ,在用其辨析疾病浅深层次方面 ,叶天士更有辨病机“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的理论 ,这一理论在杂病辨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温病学舌诊理论及叶天士辨舌论治的经验 ,对于杂病诊治有着特殊的意义 ;温病学诸多治法和方剂用于杂病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舌象变化,提高舌诊在急性期脑出血辨证中的作用。方法选88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在入院后24h内观察其舌色、舌苔,按病情、出血量、中经络与中脏腑等分组分析舌象变化。结果病人的舌色改变多见红舌;次为紫舌,再为暗红舌。舌苔以黄厚苔多见,次为薄黄苔,再为黄腻苔。中经络与中脏腑组间比较,中经络多见紫舌、紫/暗红舌合并,中脏腑多见红舌、红/绛舌合并。从病情看,轻、中型舌色多见紫舌、紫/暗红舌合并,重型多见红舌、红/绛舌合并。舌苔改变各分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舌色多见红、紫、暗红,舌苔多见黄、腻苔,舌色变化与病情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能反映中风的病理变化,是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五条:“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吴鞠通在自注中解释说:“故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对于“不欲其深入”,我们理解为,一是不引邪深入中下焦,二是不欲苦燥...  相似文献   

16.
由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刘碧清等承担的省科委重点课题,“温癌卫气营血舌象图谱”于1987年11月24日在成都由省科委主持通过技术鉴定。到会专家认为,该项成果居国内同类图谱研究的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温热病舌象图谱的空白。为温病舌诊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较真实的素材,为提高科研和临床医师诊疗水平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140例温病热入营血患者舌质变化的临床观察研究,对前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的理论进行验证,发现红绛舌质39例(27.86%),认为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过大量的补液、补充电解质等综合治疗有关,故舌质红绛并非热入营血的必具指征。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营之后方言血”言明温病血分证是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中最深重的阶段.自叶天士倡“直须凉血散血”已成千古定论,一言血分,多作实证论治.当今温病学教材也突出了血分实证,笔者通过研习有关温病学文献,认为温病血分证当分虚实两端.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六经辨证主要是用于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那么卫气营血辨证,以及后面将要介绍的三焦辨证,则都是用于人体感受温热之邪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换言之,前者用于伤寒,后者用于温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