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五脏精气的藏泻,认为五脏不仅主藏,而且也具有泻的功能,五脏主要藏精气,同时也藏蓄浊气;五脏的泻,不仅包括精气化为五液等向体外排出,更主要的是精气在体内各各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以及将代谢废物向六腑的传。并认为,治疗五脏虚证,虽不能独主纯朴,但是也不可以“通”法而概论。  相似文献   

2.
论五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而来。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包括饮食物的营养和水液等。《灵枢·本脏篇》又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谈谈你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 (20分) 答:《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既是对五脏和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五脏主藏,说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所谓:“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即是。藏而不泻是指精气藏于五脏而不直  相似文献   

5.
脏腑“藏”“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藏”“泻”辨析邓沂基础部关键词五脏,六腑,藏,泻《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五脏与六腑的区别,那么对文中脏腑的“藏”和“泻”应当怎样理解、了解它又有什么临...  相似文献   

6.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以下是关于肺脏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的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七情,是人之“神”的功能表现。神,分五藏神、心神、脑神。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只属五藏神和心神,此论被广泛地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被现代生理学证明的“情感”是脑机能的认识,在中医学中只具理论性。笔者从“五脏中心论”和“五脏贮藏精气是一切生命功能的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神”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七情是五脏精气之“物质与功能相统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论气血与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临床实践及实用的角度 ,分析了气血、五脏精气、五脏阴阳的概念及其关系 ,认为气血与五脏精气阴阳是两个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系统 ,将脏气与脏血对举 ,诠释“五脏皆有气血”的说法 ,不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9.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相似文献   

10.
1.通里攻下法的历史源渊及其发展 早在《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不仅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而且也指出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这里所指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内经》中又记载:“……夫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腑”。这里意思是指五脏包藏诸物而属阳,故曰天气所生,传化浊气而不留,故泻而不藏,其运输运动,故曰象天之气。这些记载归纳为“动而不静,泻而不藏”。这里虽没有提到胆,中医将胆归属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似六腑,  相似文献   

11.
析脏腑藏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脏主藏精气,但必须保持通达调畅的生理,六腑主传化物,但必须保持容纳摄控的生理。“藏”非封存密固不通,“泻”非专指排泄废物,脏藏需通泻,腑泻需纳藏,藏泻二之间相辅为用,不可分割,共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能量摄取与糟粕排泄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内经》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和“五脏以藏为贵”、“六以通为用”的认识,重点就肾、肺、大肠的一些病证的治疗法则用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脾属五脏之一,藏精气而不泻,其气机主升.胃属六腑之一,专化物而不藏,其气机主降.脾胃之气合称中气,中气是保持肺腑恒定于固定位置的决定条件.因此调其气机使脾升胃降,升降相因,下垂的胃病即能复位.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五脏功能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医者多从其说,注重用补法、涩法,作者提出五脏以通为用,以通为治的观点,以纠过补、过涩之弊。  相似文献   

15.
柔术 《大家健康》2013,(5):37-37
补养气血就是要补肺脾肾 中医认为,人的气来源于三个方面。肾所藏先天之精气,肺所吸入天地之清气,脾胃所吸收之水谷精气。这三个方面是人体精气血的来源,所以,补气血就是要补肺脾肾。  相似文献   

16.
精气概念的原型应是一种或多种具有气态、液态甚或固态特征的物质,精气重要的本能是化生、变化。因其化生的本能,精气被某些学派视为万物之本源,精气形态的变化常于"气→液→固→气……"之间徘徊。在"通天下一气"的语境下,精气又称之为精。古今学者每于不同的层级使用"精气"这一概念,精气用于解释万事万物,遍及有机界与无机界、生命科学与人体科学。精气被认为是万物本源的自然哲学思想映射到中医学,于是中医学有了"夫精者,生之本也""人始生,先成精"等诸多的命题。精气是人类孕育、身心生长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皆依赖其变化的本能。  相似文献   

17.
目为人之官窍,脏腑精气上灌于此;瞳神乃目窍的核心,亦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聚,可为反映五脏精气盛衰、功能常变之窗牖.  相似文献   

18.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且在整体活动中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就五脏关系而言,可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加以认识;五脏与六腑的关系,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六腑之间,则在饮食物的消化,以及糟粕的清除过程中虚实更替,相互传化;奇恒之府虽然功同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但却隶属于五脏。  相似文献   

19.
《中基》六版教材在内容与结构上都有新的探索与发展 ,但也有其不尽完善之处。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对如下几方面内容提出新的修正意见 :1.中医哲学基础中“精气学说”内容的规范化 ;2 .“脏腑”与“形体官窍”的统一性 ;3.五脏阴阳气血概念的特色及五脏特性的完整性。 4.汗液与心的关系的正确涵义 ;5 .正邪在发病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李芹  钟琳 《肝博士》2016,(5):53-55
正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医的"疫毒"、"黄疸"、"胁痛"等病证范畴。一、病因病机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肝为五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乙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