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3.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4.
从《内经》《伤寒论》谈胃痞中医辨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三方面对中医胃痞证作一总结,认为对胃痞证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后世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当今中医胃痞辨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聂涛 《肇庆医学》2010,(2):10-12
心下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历代医家都重视心下痞的辨证论治,有不同痞证分类的观点。在学习《伤寒学》相关条文和翻阅一些书籍、杂志后,我对痞证有了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运用标本缓急治疗法则的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整理,并对其立论依据,辨治运用规律,对后世的影响,现代临床的运用,及其展望进行了探析。认为标本缓急辨治法则主要是用于辨治错综复杂的病证,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临证在辨清标本轻重缓急的前提下.对急重证须本急治本,标急治标;轻缓病证者可先本后标,或标本同治,这一法则对临床各种病证的辨治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它既是医学界十分重要的一种辨治方法,也是医学辨证法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故此彰明仲景之深意,更利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8.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论>中对头痛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多处论述,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头痛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论治头痛的特点规律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痞证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痞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作了简要论述,探讨了<伤寒论>痞证的类证鉴别,分别从热痞、寒痞、寒热痞3方面重点讨论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疗“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11.
<正> 1988年5月至1989年5月,我院对75例心下痞患者进行了胃镜观察。现结合病例,对心下痞的实质作初步探讨。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75例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最大者78岁,最小18岁;20岁以下2人,21~30岁25人,31~40岁22人,41~50岁15人,51岁以上11人。  相似文献   

12.
试从病机学角度归纳分类,概括分析了《伤寒论》“气上冲”证的成因、病性、病位、病势及辩证用药规律。认为“气上冲”证是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相似病理反应,但因人体体质与致病邪气性质、程度的不同,在病机、病位、病性、症状等方面可显示出不同的人体差异。掌握疾病的各种表现,抓隹病机实质,分清主次是遣方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太阳、阳明篇中关于喘证的论述有13条,现将其归类辨治如下。1 表证误下 气逆微喘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太阳病,虽经误下,其正气尚能与欲陷之邪气抗争,而为冲逆微喘,说明表证未解有外出之势,所以仍须用桂枝汤辛温解表,但因已有气逆微喘之变证,故治疗中须加厚朴、杏仁以利气降逆定喘。2 宿有喘疾 复感表邪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素有喘病,又感大阳表邪,触动宿疾而喘作,治疗除以桂枝汤辛温解表治疗新感之邪外,再加厚朴、杏仁宣肺降气治宿喘,使标本兼顾,新感宿喘同愈。  相似文献   

14.
小议《伤寒论》中的痞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字在<伤寒论>中凡见19条,共出现26次,其中有表述满闭不通症状者,有指腹内有形积块体征者,还有作为病证概念提出者,俱当仔细辨析.  相似文献   

15.
对《伤寒论》辨治眩晕症的条文进行了探讨。《伤寒论》认为眩晕症可分为阳虚水泛、阴阳离绝、胆火上扰、寒湿在中、清阳不升、阳明腑实、正虚邪恋等证,治疗时分别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和真武汤、附子汤、小柴胡汤、茵陈术附汤、大承气汤和微辛轻清透邪之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气上冲”辨治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从病机学角度归纳分类,概括分析了《伤寒论》“气上冲”证的成因、病性、病位、病势及辨证用药规律.认为“气上冲”证是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相似病理反应、但因人体体质与致病邪气性质、程度的不同,在病机、病位、病性、症状等方面可显示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掌握疾病的各种表现,抓住病机实质,分清主次是遣方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但头汗出",相对头部汗出而言,为病理性汗出,是《伤寒论》中论及比较特殊的症状,散见于太阳、阳明、少阳各病篇之中,其论及导致"但头汗出"的基本病机为明火劫后阳热亢热、阴竭阳脱、水热互法、少阳饮停等,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过望闻问切之后,临床落脚点关键在识证、立法、选方、用药,即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简称为“辨治”,其运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立足于《伤寒论》,并结合临床与教学所得,将辨治过程归纳为辨证、论治、预测、调护4个阶段;提出从宏观“博与约、远与近”把握临证思路,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发黄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黄,亦即黄疽。《伤寒论》论及发黄虽十余条,但病因病机证治详尽,为后世治黄之法门。 1、湿热发黄 1.l 湿热两重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刘颈而还,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意汤主之。”(236条)阳明病发热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