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率占消化道息肉的第三位。我们在消化道钡餐检查中遇到3例,均误诊为十二指肠癌,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息肉。现就误诊的原因及消化道X线检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一、病例摘要例1:男,66岁。慢性上腹痛一年余,加重伴纳差、消瘦2个月。近2个月腹痛发作频繁。体检:腹部剑突下偏右轻度压痛,无肌紧张,莫非氏征阴性,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腔内有一近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欠规则,似有分叶状改变,其长轴与肠管一致,肠管变窄,肠管内侧壁僵硬.外侧壁柔软,粘膜皱襞紊乱。X线诊断: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所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6岁,因上腹部胀感来我院要求做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结果上述受检脏器均未见异常回声,嘱患者饮水500ml,行胃超声检查,胃内亦未见异常回声,但在液体充盈的十二指肠球降部可见一大小为2.6cm×1.2cm的梨形团块样实性均质中等回声,边缘较规整,轮廓较清晰,基底部可见一窄蒂与十二指肠后壁相连(图1),当振动探头,该实性回声在十二指肠腔充盈的液体内有轻微摆动现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显示:实性回声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球降部实性占位(息肉可能性大)。随后施胃镜检查,亦发现上述病变,取活体组织送病理,病理诊断:十二指肠腺瘤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4 6岁 ,上腹部不适半年 ,时有疼痛 ,嗳气 ,无恶心、呕吐。体检 :一般情况较好 ,无特殊异常。电子胃镜 :十二指肠球部大弯侧可见 0 .6cm×0 .8cm广基底肿物 ,表面光滑 ,充血发红 ,轻度糜烂 ,质较软 ,行镜下高频电凝电切 ,术后创面结痂良好 ,无出血。胃镜诊断 :十二指肠球部息肉。胃镜电切术后病理结果 :十二指肠球部类癌。术后随访 1年未见复发。胃肠镜下 <1.0cm的类癌表现与息肉无明显差别 ,而类癌病例又很少见 ,因此 ,在做胃、肠镜检查时 ,发现息肉电切后 ,无论息肉大小 ,均应做病理检查 ,以免误诊十二指肠球部类癌误诊息肉1…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开展了应用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取得较好的效果。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我院在胃镜下应用尼龙绳套扎治疗胃息肉共65例(89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男。 5 9岁。无诱因出现黑便 1个月。胃镜示 :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见一红色粘膜肿胀 ,远端有出血 ,局部粘膜隆起 ,表面光滑。 1个月体重下降 2 .5~ 3kg,睡眠尚好 ,柏油样便及黑便 ,小便正常 ,既往史无特殊 ,无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查体 :腹部平坦 ,腹软 ,无腹壁静脉曲张 ,未见胃肠型蠕动波 ,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肝脾肋下未扪及 ,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正常。经 B超、CT、MRI检查十二指肠平滑肌瘤或肉瘤。手术 :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有直径约 1.0 cm的凹陷 ,有多条血管聚集到此处 ,沿此凹陷后十二指肠可触及一长蒂肿物 ,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消化道内镜性能及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大部分消化道息肉均能行内镜治疗.1999年 3月~ 2002年 2月作者收治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息肉患者 24例共 35枚行内镜摘除术或电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胆总管息肉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72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 1个月余入院。疼痛呈间隙性 ,不伴畏寒发热及黄疸。 3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无不适。当地医院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占位性病变伴胆总管扩张。以胆总管结石收住院。体检 :体温3 6 8℃。皮肤、巩膜不黄 ,表浅淋巴结不大。腹平软 ,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化验 :血常规、肝功能、CEA均正常。B超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胆总管上段直径 1 5cm。PTC :胆总管直径 2cm ,下端无造影剂流入十二指肠。手术探查 :胆总管扩张 ,内径约 1 5c胆汁清。左右肝管通畅、无结石。胆总管下端不通畅。纤…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文献报道以结肠息肉最为常见,胃息肉次之,食管、十二指肠及小肠息肉相对少见。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原则过去姑息治疗或作胃、结肠切除术,自内镜问世以来,尤其是电子胃镜的广泛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已越来越为消化科医师掌握。本人收集了近两年来在我院行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110例住院患者,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护理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检消化道息肉的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大肠息肉,本院检出率12.89%,其中腺瘤与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应予重视。 我院二年来在内镜下给予高频电摘消化道息肉100例,其中大肠息肉80例,胃十二指肠息肉20例,男性74例,女性26例,年龄32~84岁。大肠息肉的分布以乙状结肠最多,其次为直肠,升结肠,横结肠,回盲部及肝曲。  相似文献   

10.
1病例 例1:丁某,女性,15岁。皮色较常人黑,病人自出生后即有口唇皮肤,口腔粘膜,鼻孔及眼睑部位的黑色素斑点,幼时斑点色泽较浅,随年龄增长而色泽加深,呈黑色,直径在3毫米内,每1部位从1到10几个不等,不高出皮肤及粘膜,界限清晰。平时偶有间歇性腹部隐痛,于2002年12月28日因突发中下腹剧痛,腹呈不对称隆起,并伴有呕吐及排便停止而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肠梗阻,于病日人院施术,术中见有3处肠套叠,其中一处伴有逆时针方向扭转540度。并发现肠套叠均为肠息肉所致,计5个息肉,依次距十二指肠空肠曲40厘米1个、55厘米1个、95厘米2个、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1岁。黑便伴头晕、乏力1个月余入院。查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贫血貌。胃镜显示:十二指肠息肉。常规超声检查:丁卜二指肠降段起始处管腔内见一结节样回声,大小3.0cm×2.0cm,轮廓清晰,边缘光滑,内部中等偏强回声(图1),分布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探及散在血流信号及动脉血流频谱?结节随十二指肠蠕动而上下移动,结节周边可见弥散的肠腔气体通过。超声诊断:十二指肠息肉样病变。术后病理诊断:十二指肠腺瘤。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息肉及息肉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生  郑紫丹 《内镜》1995,12(3):161-16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息肉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8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例十二指肠息肉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常见临床表现为黑便,上腹不适,腹痛,体重减轻和腹胀.各项检查及确诊率为,十二指肠镜60%(6/10),上消化道造影56%(5/9),CT 44%(4/9).病变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8例腺瘤恶变,2例术后1年内复发.结论 内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十二指肠息肉的主要方法,超声内镜有助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对十二指肠腺瘤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重视十二指肠腺瘤患者的随访和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内镜息肉冷切除术(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118例结直肠小息肉(直径≤10 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 = 59)和观察组(n = 59),对照组采用内镜息肉热圈套切除术(HSP)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CS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情况、手术指标、息肉切除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组织学完整切除率和直径1~5 mm息肉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率、术后2周出血率和内镜下止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手术操作时间短,息肉切除率高,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杰  郑芳  魏雪莲 《临床荟萃》2006,21(20):1493-1493
患者,女性,38岁。主因反复上腹隐痛、腹胀6个月,加重伴呕吐、消瘦1个月入院。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隐痛、腹胀,餐后加重,在家自服止痛、助消化等药物效果欠佳。1个月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厌油腻食物,进食后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及黄绿色液,伴乏力、纳差、汗多。遂以“腹痛待查”收入院,发病以来患者食欲差,二便正常,体质量由53kg降至42k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患者的内镜与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63例单发及多发大肠幼年性息肉和3例幼年性息肉病的内镜、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者达85%。随访1~2年,60例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未见复发及癌变;3例多发性幼年性息肉中1例合并腺瘤性息肉,另1例同时合并腺瘤性息肉及低分化腺癌。多发性息肉1例再发;幼年性息肉病3例中2例复发。结论:幼年性息肉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癌变可能性小,多发性幼年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有复发及癌变的潜在危险,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25例经纤维内窥镜和病理证实的溃疡性结肠炎伴肠内息肉患者,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做超声检查,分别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肝风、升结肠以及全结肠清晰地显示息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治疗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直肠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结肠镜直肠息肉切除术,观察组行结肠镜与腹腔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后第1、3、5天的VAS评分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直肠息肉的临床治疗中,给予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黑斑胃肠道息肉病(PJS)息肉病理性质与癌变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病例组为18例PJS患者的息肉组织;对照组为36例非PJS患者的息肉或癌组织。PJS患者中4例癌变患者、14例结肠镜检与复查患者的息肉组织,按大、中、小选择息肉组织做标本,并在其内、中、外部各取组织3块,共制作586个病理切片,与其他大肠癌及其他疾病的息肉组织比较,由院内两位病理专家进行单盲对比阅片,确定病理性质,并进行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所检息肉均为腺瘤性质,癌变发生于腺瘤性息肉;经统计检验后结果显示PJS患者与其他大肠癌或其他肠息肉病理性质无差异。结论本组PJS病例肠息肉均为腺瘤性质,是该病大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这很可能为PJS患者息肉癌变的另一途径,即:腺瘤-癌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