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肠类癌发生于直肠粘膜内 APUD(amine precur- 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其组织学结构像 癌,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但生长缓慢,临床少见。近 年来文献报道直肠类癌占胃肠道类癌的首位,可能 与肠镜广泛应用有关。 1 病理形态与临床特点 1. 1 病理形态 肠镜下直肠类癌特征表现为粘膜下 肿块突向肠腔内,广基隆起,边缘平或陡峭或呈亚蒂状  相似文献   

2.
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经大肠镜下电灼切除直肠类癌。经肠镜查出直肠类癌 38例 ,其中 32例 <1cm的直肠类癌经内镜电灼切除 ,4例直径在 1.5cm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2例直径 >2cm者行根治性手术。结果 :32例经内镜电灼切除术后经 6个月~ 2 0年随访无 1例复发 ,4例局部扩大手术 ,术后 3~ 8年至今无复发 ,直径 >2cm者 ,术后 3年 1例出现肝转移 ,另 1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 <1cm类癌可采用内镜下电灼切除 ,该项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诊断直肠类癌的价值。方法 21直肠隆起的患者行MPS检查,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例为直肠类癌,MPS表现为低回声改变,起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18例为直肠息肉,MPS表现为强回声改变,起源于黏膜层。结论 MPS下直肠类癌与常见的直肠息肉表现明显不同,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的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5~55min;术中创面出现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护理.方法 对33例直肠类癌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33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2~0.5 cm(平均0.35 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病灶整块切除30例,分块切除3例.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严密的病情观察,治疗前、中、后实施合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耐心、细致的护理对患者术后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与各自的优势。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3例直肠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情况分别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33例直肠类癌中,14例行EMR治疗,19例行ESD治疗。病灶位于直肠距肛门齿状线4~15cm,切除病灶直径0.3~1.5 cm。7例行EMR中途改行ESD,2例EMR术后肿瘤残留追加外科手术。病理学分析ESD组完整切除率(100%)较EMR组完整切除率(85.7%)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相比EMR,ESD可能有利于实现直肠类癌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复发,且安全性不亚于EMR。对于较小的直肠类癌,ESD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直肠小类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L)对直肠小类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超声内镜检查(EUS)来源于直肠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黏膜下肿瘤(SMT)12例(肿瘤直径≤15 mm),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治疗,术后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12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类癌11例,平滑肌瘤1例.结论 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L)是治疗直肠小类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护理配合.方法 一名护士负责进镜和扶镜,另一名护士负责术中器械传递和设备调节,配合医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 78例均剥离成功.3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予再次内镜下止血.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38个月无残留、复发或转移.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医护的完美默契配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肠道类癌起源于肠腺腺管基部的嗜银细胞,亦称嗜银细胞瘤。肠道类癌不是常见病,但也不罕见。我院近十年共收治消化道类癌7例,其中直肠类癌3例。因直肠类癌有其特殊性,本文重点讨论直肠类癌诊治的有关问题。 1 临床资料 例1,男,40岁。因腹泻、腹部不适就诊。内科建议做结肠镜检查,肠镜见肛管充血明显,直肠点片状充血,距肛缘约5cm右侧壁可见0.3×0.3cm两个半球状隆起,粘膜色泽稍苍白,表面光滑。乙状结肠色泽不均,血管纹理不清,粘膜隆起区取活检,病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消化道癌经内镜诊治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结合文献分析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43例消化道类癌均经内镜确诊,其中食管类癌2例,胃类癌8例,十二指肠球部类癌1例,结肠类癌32例。我们分别采用内下电灼切除26例,局部切除5例和根治手术10例。2例术中发现已广泛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肾上腺皮质腺癌临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 ,提高对肾上腺皮质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本组患者中有分泌功能肿瘤 10例 ,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 8例 ,女性男性化表现 2例 ,无分泌功能 6例。B超、CT和MR等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腹膜后肿块 ,其中 9例浸润周围组织、血管或淋巴结 ,5例出现远处转移。无远处转移的 11例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 ,7例完整切除肿瘤 ,4例部分切除或包膜内剜除。另 5例行局部化疗和肿瘤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经 1~ 5年随访 ,7例完整切除肿瘤中有 4例生存 ,4例部分切除肿瘤中 1例生存 ,其余 6例手术患者和未经手术的 5例患者均已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行肿瘤全切除是目前治疗肾上腺皮质腺癌最有效的方法。完整切除肿瘤者生存期明显好于部分切除或姑息性治疗者。其预后与肿瘤分期、手术情况及病理检查结果密切相关。肾上腺皮质腺癌辅助治疗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Dieulafoy病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94年1月~2002年6月经内镜诊断和治疗胃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在入院后2h之内行急诊内镜检查,经一次检查确诊10例.二次检查确诊2例。经内镜局部喷洒0.1%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博动性出血3例,仅1例暂时止血约12h后再出血。电凝治疗11例均止血成功。结论:急诊内镜是诊断胃Dieulafoy病的最佳手段,浅表溃烂伴博动性或喷射状出血是内镜诊断的主要依据,单独的暗红色血痂或黑褐小隆起是内镜诊断的重要线索。经内镜局部喷洒止血药疗效不佳,电凝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内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附480例报道)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 (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EST和EPBD共治疗各类型胆总管结石 480例 ,对 <8mm胆总管结石采用EPBD治疗 ,>9mm胆总管结石采用EST治疗。结果 :474/ 480例 (98.8% )ERC检查成功 ,46 8/ 474例 (98.7% )内镜取石治疗成功 ,总的并发症 2 .7%。结论 :EST和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霉菌性食管炎450例诊断与治疗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拴位 《中国内镜杂志》2002,8(11):28-29,31
目的:为研究霉菌性食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本组450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依食管黏膜损害程度分为重、中、轻三度,并次口服三联法(洛赛克或西咪替丁、盐酸黄连素、西沙必利)250例,单服克霉唑100例,食用大蒜100例,各组治疗均依每10d为1疗程,若无毒副反应可连用2疗程,并经内镜,病理复检无显示念珠菌为治愈。结果:三联法治愈率占98%,克霉唑占53%,食用大蒜法占54%,另有10%为自愈。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三联法治愈率优于各组(P<0.01),而克霉唑与食用大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三联法治疗霉菌性食管炎,方法简便、治愈率高、无毒副反应,疗程短,且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肠镜对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分析——附1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肠镜对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86年-2000年5月我院患盆腔,腹腔肿瘤并经放射治疗后,通过肠镜检查诊断为放射性直肠炎的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为因直肠癌、宫颈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或结肠癌接受放射治疗者,经肠镜检查诊断和放射性直肠炎,其中有1例乙状结肠同时受累,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发病时间为放疗后6个月-6年,以1年左右居多,平均年龄64.2岁,男女之比为1:1。照射剂量为30-60Gy,时间均在5周以上,按Sherman分级,Ⅰ级9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0例,以Ⅰ级最多见,其中4例经过数次检查随访,有9例患者曾行结肠钡灌肠检查,6例无异常发现,2例有溃疡,1例溃疡合并狭窄,结论:肠镜是诊断是放射性直肠炎的重要手段。较之X线检查。它具有安全准确。便于随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治疗性ERCP对胆胰疾病的运用(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对32例接受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胆胰疾病治疗水平。方法:患者男23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全部患者接受了治疗性CRCP,其中胆道引流16例、经内镜乳头肌切开15例(合并取石10例)、取蛔虫1例。重点讨论对胆道疾病的治疗。结果:全部胆总管结石清除。患者临床情况改善,没有严重并发症。结论:治疗性ERCP对胆胰疾病是有效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2007年经手术切除并确诊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间质瘤男女均可发病,男女之比5∶3;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便血、贫血、腹部包块为主;B超、CT检查较肠镜、钡餐检查诊断率高;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1例,空回肠交界1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62.5%,其共同表达率为62.5%。术后随访1月~5年,无1例转移及复发。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B超、CT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超声胃镜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6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用超声胃镜水囊法或水囊法结合水充盈法检查。结果:245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明确诊断,诊断率95.7%,明显高于胃镜(66.0%)和钡餐检查(53.1%);97例手术患者超声胃镜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为91.8%。结论:超声胃镜检查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Ⅳ期食管癌的内镜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98例Ⅳ期食管癌患者接受内交易蛤入治疗,全部在内镜下行食管梗阻扩 张解除术,21例行局部化疗,77例行支架治疗。结果:局部化疗使患 者肿瘤缓解4%达CR,47%达PR,患者生存期90%左右达3个月以上,50%左右达半年以上,1%达1年左右,在生存期间,患者生活质量80%以上达Ⅱ级以上,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合并症,但出血率仅占5%左右,重度疼痛约占10%。结论:内镜介入治疗为Ⅳ期食管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