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3年的Warra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认为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致病过程密切相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1996年WHO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已达50%~60%。因此,胃幽门螺杆菌(HP)相关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HP定值对照分析是医学界十分关注的医学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夏道荣 《临床荟萃》2001,16(11):502-503
自从 1983年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 ,使 HP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知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 ,约 90 %的胃炎是由 HP引起的。大量的研究证明 ,HP相关胃炎很容易继发消化性溃疡、胃癌、淋巴瘤。 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相继通过决定分别宣布HP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同时也是第一类 (确定的 )致癌物质。从而确定了该菌在胃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总结了47例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患者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病理特性、…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3年Warren Marshall首先从胃炎病人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 ,成为近 2 0年中最重要的医学事件之一[1] 。已确认 ,该菌与胃肠道 4种疾病密切相关 ,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 (MALT)及胃癌。关于幽门螺杆菌属细菌的英文缩写 ,国内习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c,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一直是消化病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课题 ,现已证实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相关。 1994年 WHO/ IARC会议将 HP确定为 类致癌因子。全世界约有 5 0 %的人口感染 HP,我国人口 HP感染在 4 1.4 %~ 83.1% ,但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  HP的归类1983年 Warren和 Marshall[1 ]成功地从人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螺旋状细菌 ,由于这个细菌形态类似弯曲菌属(Canmpylobacter)细菌 ,微需氧环境 ,又…  相似文献   

5.
1983年Warren Marshall首先从胃炎患者的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目前已确认,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关系密切,且与胃癌的发生亦有联系。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LARC)正式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根除HP可以减少早期胃癌术后的复发率。随着抗生素在HP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耐药株的发生率不断上升,HP的耐药性是导致HP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作者旨在了解舟山群岛地区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单药及多重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6.
幽门弯曲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约40~60%病人可发现此菌。许多研究已证实胃粘膜内幽门弯曲菌与胃炎、十二指肠炎及十二指肠溃疡关系密切。因此,近年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努力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一端有鞭毛的革兰阴性螺旋状细菌,1983年被澳大利亚学者Marshll和Warren发现,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Ⅰ类致癌因子,从此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全球约有半数的人感染HP,它是胃肠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源菌,其感染途径、发病机制与众多疾病的关系尚不清楚,现已公认HP与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与下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近年来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降低HP感染是否能减少肠道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值得探讨。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关于HP与下消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情况,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1983年Warren^[1]成功地从胃活标本中分离到幽门弯曲菌,1989年专家建议成立独立螺杆菌属,并在1990年悉尼大会上获得承认,正式定名为幽门螺杆菌(Hp)以来,Hp与胃病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极大关注。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Hp为上消化道的重要致病菌,可以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且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结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Hp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我国人群的感染率为21%~93%,约有六亿人口受累于HP感染。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根除与否与胃粘膜病理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部疾病的病理变化。方法:76例H姝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随机给予抗HP或非抗HP治疗,1年后复查,胃镜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年后复查,治疗组较未治疗组慢性炎症程度减轻(P<0.05),其中萎缩和肠化生以及活动性炎症程度也较前减轻(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HP与胃粘膜炎症及萎缩,肠化生程度较为密切。HP根除有利于胃粘膜病理的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胃粘膜细胞表面是否存在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特异性相结合的受体物质。方法:采用酶免疫亲和法检测胃、肝、肠组织细胞上的HP受体祥物质(HPReceptor-LikeSubstance,HPRLS),用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作受体的特异性试验以确定其特异性。结果:HPRLS仅在胃粘膜有较高的表达。与肝细胞、肠粘膜细胞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特异性试验表明HPRLS仅能与HP结合,与大肠杆菌及空肠弯曲菌不能结合。结论:胃粘膜上皮细胞存在HP受体,肝细胞及肠粘膜细胞无此物质的表达。HPRLS只能与HP结合而不能与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结合,HP可能通过其表面的粘多糖与HPRLS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致病菌,人群患病率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卫生状况相关,感染后不进行系统治疗,疾病状态持续存在可表现为急性胃炎,慢性活动胃炎,消化性溃疡;并使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病也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HP可能包含广泛的胃肠道外表现,如:心脑血管病,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84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后,20多年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是胃癌重要的诱发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最新的研究表明HP的致病性与菌型差异、敏感的年龄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作者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90例HP感染者血清中多种HP抗体,并依此对HP进行免疫分型,探讨不同血清分型HP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与消化性溃疡,胃癌、糜烂性胃炎等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并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根除HP是防治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临床多采用单用抗菌药物或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的核酸杂交和PCR检测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的核酸杂交和PCR检测进展王继德综述杨海涛张万岱校自1983年Marshall[1]首次从人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大量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均提示该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并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复发有密切关系。但该菌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1].  相似文献   

16.
目前检查幽门螺杆菌(HP),是作胃镜时取胃粘膜组织来检查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根据阳性与否来诊断是否感染此菌。用血清方法测定幽门螺杆菌脲酶抗体的报道不多。我们做了81例.其中与做了胃镜再抽血对照的有40例,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因此,诊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给予及时治疗,预防经口传染就很有必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玉斗  袁霞 《新医学》2003,34(10):648-650
1引言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发现了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后,对该菌的研究迅速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1989年Good-win提出Cp是不同于弯曲菌属的细菌,应另归一新属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并得到国际认可。目前,国际对幽门螺杆菌的英文书写已规范为Helicobacterpy-lori,缩写为H.pylori。我国自1985年11月于昆明召开全国第3次消化性疾病学术研究会以后,近年来各地相继组织召开专题学术讨论会,1999年4月全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在海南三亚举行的幽门螺杆菌学术会,就有关该菌的…  相似文献   

18.
3种呼气方法在电离测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攻击因子,并且与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有着密切的联系。准确诊断HP感染是防治这些疾病的关键。本院自2004年4月起对有适应证的患者由以往液闪测量法^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改用电离测量法HC-UBT检测HP感染。在检测中发现由于每位患者呼气方法不同,完成采样的时间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作者将不同的呼气方法归成3种:短促呼气法、深长呼气法和平稳呼气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成功地在人胃粘脱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HP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公认,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及胃癌密切相关。另外,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HP感染在心脑血管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和皮肤病等疾病的发病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因此,根除HP对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以抗生素为主的三联、四联疗法来杀灭HP,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长期的应用,HP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显得越来越突出,因而耐药性的研究已成为HP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就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1983年Marshall和Warren首次从胃粘膜标本中培养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以来,引起医学界重视,世界各地对该菌的研究进展很快,近年又发现幽门弯曲菌与其他弯曲菌有明显的区别,于1989年Goodwin曾建议CP另立一属,更名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并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可。HP的发现为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概念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揭示了HP与消化性溃疡的极其密切关系。HP在溃疡病中的感染率Marshall和Morriss曾分别用HP作自身感染引起急性胃炎,并从胃粘膜中培养出HP,说明HP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