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高发区土地岔乡居民幽门螺旋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我室于1990年8月在陕北胃癌高发区土地岔乡进行胃癌普查中的325例自然人群胃粘膜活检标本作了幽门螺旋菌(HP)检测的研究.结果显示:该乡居民HP检出率较高(66.77%),并以50~59岁年龄组为高;HP检出部位以胃窦部为多(65.54%);HP检出率随慢性胃炎病变的进展而增高(慢性浅表性胃炎为64.35%;慢性萎缩性胃炎为79.31%;慢性胃炎伴肠化生为82.05%,伴异型增生为86.67%;慢性活动性胃炎为94.79%).这些特征都与本地区胃癌的发生特征相一致.从而提示,胃癌高发区居民HP感染应视为与胃癌发生相关的致病因素,亦为影响慢性胃炎发生发展的一种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胃癌高发区土地岔乡居民幽门螺旋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我室于1990年8月在陕北胃癌高发区土地岔乡进行胃癌普查中的325例自然人群胃粘膜活检标本作了幽门螺旋菌(HP)检测的研究。结果显示:该乡居民HP检出率较高(66.77%),并以50~59岁年龄组为高;HP检出部位以胃窦部为多(65.54%);HP检出率随慢性胃炎病变的进展而增高(慢性浅表性胃炎为64.35%;慢性萎缩性胃炎为79.31%;慢性胃炎伴肠化生为82.05%,伴异型增生为86.67%;慢性活动性胃炎为94.79%)。这些特征都与本地区胃癌的发生特征相一致。从而提示,胃癌高发区居民HP感染应视为与胃癌发生相关的致病因素,亦为影响慢性胃炎发生发展的一种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军  顾建华  何永 《中国肿瘤》2021,30(5):346-351
摘 要:[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四川省盐亭县2006—2015年间,上消化道癌发病情况及高危人群上消化道癌内镜检出情况,为下一步明确人群防治工作的重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盐亭县40~69岁设为内镜筛查目标人群,对其采用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进行筛查,统计分析目标人群早期食管癌、贲门癌、远端胃癌及相应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依托肿瘤登记数据,分析2006—2015年间盐亭县远端胃癌、贲门癌及食管癌发病情况。[结果] 2006—2015年盐亭县肿瘤登记结果显示,十年期间,盐亭县40~69岁人群中胃癌发病率最高,约为食管癌的1.13倍(445.13/10万vs 393.4/10万),其中远端胃癌发病率约占总胃癌发病率的3/4;内镜筛查42 340人,盐亭县40~69岁人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早期胃部病变检出率(0.66% vs 0.28%),其中远端胃部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略高于贲门部(0.15% vs 0.13%);对6048例贲门黏膜无异常者进行高发位点的常规性活检,发现13例早期贲门癌癌变患者,检出率为0.21%,高于指示活检的0.12%。[结论] 盐亭县胃癌发病率高于食管癌,远端胃癌是盐亭县胃癌主要类型,且发病率高,检出率低,下一步工作重心应放在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及诊断水平上。  相似文献   

4.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胃粘膜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逆转录-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114例胃粘膜组织标本端粒酶RNA与端粒酶活性,其中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2例、不典型增生(AH)34例、胃癌(GC)48例。结果 原位逆转录-PCR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RNA阳性率为57.9%(66/114),显著高于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检出率(44.7%,51/114,P<0.05)。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AH及GC组的端粒酶RNA阳性率分别为52.9%、100%,而CSG组胃粘膜中未检出端粒酶RNA;AH及GC组的胃粘膜端粒酶RNA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CSG(P<0.05),而GC组端粒酶RNA阳性率亦明显高于AH组(P<0.05)。端粒酶RNA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癌细胞及癌前病变上皮细胞的胞核内。结论 端粒酶RNA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原位逆转录-PCR检测胃粘膜端粒酶RNA可能是较端粒酶活性更灵敏的生物学指标,对胃粘膜癌变的预测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涉县等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胃癌的流行强度,明确其防治任务,探讨具体控制途径。方法 对比分析涉县、林县、磁县全人群肿瘤登记的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以及内镜筛查6233例40-69岁人群三种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太行山南麓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合计占到全身恶性肿瘤的70%~80%。涉县2000-2004年贲门癌发病率男女性分别为69.9/10万和41.5/10万,死亡率男女性分别为54.3/10万和33.2/10万。高发区运用内镜碘染色指导活检技术筛查,食管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高,但贲门和胃腺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相对较低。结论 太行山南部食管癌高发区存在贲门癌和胃癌共同高发的现象,要想通过旱诊早治从整体上降低该地区上消化道癌的死亡率,必须加强内镜对贲门和胃腺上皮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检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胃癌癌前疾病(或状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冒息肉,肥厚性胃炎,残胃,恶性贫血,胃溃疡;胃癌癌前病变包括胃粘膜异型增生,肠化生。胃癌高危人群即指患有上述疾病或病变的人群。现国内外经验认为在高危人群中进行普查与随访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最有效方法。为了进一步在高危人群中寻找癌变规律,缩小随访范围,我们选其中常见的CAG,残胃,胃息肉,胃溃疡(GU),及伴异型增生和肠化生病变的活检胃粘膜组织,应用胃癌单克隆抗体MG_7,进行ABC免疫酶标组化染色,观察MG_7的相应抗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及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法,对36例胃腺癌、34例细胞不典型增生、42例慢性胃炎及15例正常组织进行HP-L型检测。结果:胃癌、不典型增生及慢性胃炎的Hp-L到检出率分别为80.6%、79.4%和73.8%,明显高于正常组织(467%),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三种类型组织中的Hp-L型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L型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及慢性胃炎有关,且Hp-L型感染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的贲门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存在状况。[方法]在目标人群中对8432例40~69岁的人群中的6048例进行了内镜筛查,在贲门脊根部取材活检。[结果]发现贲门癌55例,贲门腺上皮重度增生65例,检出率分别为0.91%和1.07%。[结论]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同样高发,贲门脊根部常规咬检可提高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胃癌高发现场化学病因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联  袁媛 《中国肿瘤》1996,5(5):12-14
一“八五”期间,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对山东省临跑县3400名35岁一64岁居民进行了饮食调查、体检、胃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初步发现临胞县中年以上居民患胃癌前病变者十分普遍,98%的居民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0%的人患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IM)。20%的人患有胃粘膜异型性增生(DYS)。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癌前病变检出率逐渐增高。胃粘膜癌前病变在胃内分布也显示一定的规律:CAG在胃内分布比较弥漫,而IM和DYS分布较为局限,病变多发生在胃窦小弯或胃角,呈灶状分布。、胃粘膜癌前病变在胃窦小弯最早出现,随即扩展到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磁县上消化道癌第二轮早期筛查癌前状态及病变的检出率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完成的40~69岁人群的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资料,对符合对象按性别、年龄组统计食管、贲门、远端胃癌前状态及病变的检出率.[结果]纳入分析筛查对象2417例,食管活检率为26.85%,贲门活检率为12.37%,胃活检率为28.59%.食管癌及各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鳞状上皮轻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3.52%,鳞状上皮中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0.91%,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0.70%,原位癌检出率为0.41%,黏膜内鳞状细胞癌检出率为0.17%,浸润性鳞癌检出率为0.04%,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32%.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别为:低级别上皮内肿瘤检出率为0.62%,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检出率为0.17%,黏膜内腺癌检出率为0.29%,浸润性腺癌检出率为0.04%,总体阳性检出率为0.50%.远端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别为:低级别上皮内肿瘤检出率为1.45%,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检出率为0.04%,浸润性腺癌检出率为0.04%,总体阳性检出率为0.08%.[结论]2014年度总体检出率与10年前首次筛查资料相比明显有所下降,食管、贲门及远端胃的低级别上皮内肿瘤的检出率较低,与活检率及活检块数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胃癌的癌前病变研究是目前胃粘膜病变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对胃炎、胃粘膜管样异型增生及胃癌进行了Ki-67及CE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Ki-67及CEA的阳性表达率在胃炎、管样异型增生及胃癌中呈明显递增趋势。从而提示管样异型增生可能是胃癌发病过程中重要的过渡阶段,是其癌前病变中的一种类型。应引起病理和临床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应用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普查的意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Wang GQ  Wei WQ  Lu N  Hao CQ  Lin DM  Zhang HT  Sun YT  Qiao YL  Wang GQ  Dong ZW 《癌症》2003,22(2):175-177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其早诊率较低。为提高食管癌的早诊率,本研究探讨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提高食管癌早诊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对3164名高危人群进行3次普查,每个普查对象均在着色区取一块活检组织,且每例可疑病例也均在食管的不着色区取活检组织作病理检查,然后将食管鳞状上皮的着色情况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早期食管癌100%碘染色阳性,染色级别多为I级。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1.6%-4.59%,中晚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为0.29%-1.09%,食管癌的早诊率均在75%以上。(2)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95.6碘染色阳性,其中91.3%病例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4.49%-7.68%。(3)中度不典型增生96.6%碘染色阳性,73.3%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4)92.3%轻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阳性,86.5%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5)而只有0.9%的炎症和0.4%的正常组织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正常组织大多数为阴性或Ⅲ级。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237例老年人胃癌癌前病变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老年人胃癌癌前病变的特点。方法:237例经胃镜检查有胃癌癌前病变的老年病例,每半年作1次胃镜检查,随访3年,结果:237例中17例(7.2%)发生癌变,胃粘膜不典型增生6例(35.2%),胃溃疡5例(29.3%),胃粘膜上皮生化3例(17.7%),慢性萎缩性胃炎2例(11.8%),手术后残胃1例6%,结论:老年人胃癌癌前病变容易发生癌变,其中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癌变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高发区的内镜普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内镜普查了解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及贲门癌和其他各级病变的分布情况。方法:河北省肿瘤研究所于2001年12月-2002年5月在河北省磁县进行了碘染色内镜普查,普查结果采用SPSS10.0处理。结果: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轻、中、重度食管炎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34.9%、1.6%、0.2%,基底细胞增生、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0.9%、8.6%、7.8%、2.6%,原位癌、黏膜内癌、浸润性鳞癌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2.5%、0.2%、0.7%;贲门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36.3%、11.5%,轻、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2.5%、0.8%,黏膜内腺癌、浸润性腺癌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0.1%、0.8%;内镜普查食管癌的早期发现率为79.4%,普查率达73.8%。结论:本次普查为食管及贲门早期癌的治疗及癌前病变的阻断治疗提供了组织学诊断,为今后提高食管癌、贲门癌的治愈率,降低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0例胃粘膜病变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计算细胞增殖指数(LI),探讨细胞增殖分级及其在胃癌发生中的意义。结果显示正常或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胃腺癌的LI逐渐增高,差异非常明显(P<0.01);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LI分级与各类胃粘膜病变具有较好的相关性,Ⅰ级为正常胃粘膜,Ⅱ级为胃粘膜良性病变,Ⅲ级为胃粘膜癌前病变,Ⅳ级为胃癌,提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状态可作为评价胃癌发生风险的一项有效指标,胃粘膜病变LI分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GST-π的表达与其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应用S-P法检测116例胃癌和53例胃癌前病变的GST-π表达和限制性内切酶及PCR、Southern印迹方法检测14例胃癌及其相应正常胃粘膜GST-πDNA5′端调控区CCGG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结果:GST-π阳性率,正常胃粘膜10%(4/39),胃癌77%(89/116),肠上皮化生76%(19/25),不典型增生89%(25/28)。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增高(P<001)。胃癌组织中GST-π基因较正常胃粘膜呈现高度去甲基化(P<001),胃癌GST-π基因5′端调控区低甲基化与其GST-π表达增加呈相关性(P<005)。结论: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ST-π可作为胃癌的肿瘤相关抗原;GST-π基因5′端调控区低甲基化可能是GST-π高表达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GST-π的表达与其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应用S-P法检测116例胃癌和53例胃癌前病变的GST-π表达和限制性内切酶及PCR、Southern印迹方法检测14例胃癌及其相应正常胃粘膜GST-πDNA5端调我CCGG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结果:GST-π阳性率,正常胃癌膜10%,胃癌77%,肠上皮化生76%,不典型增生89%。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  相似文献   

18.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53蛋白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后胃癌、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粘膜肠化生中p53蛋白表达的特点,探讨HP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美兰染色,对胃癌79例,胃粘膜异型增生23例,胃粘膜肠化生21例进行p53蛋白表达及HP检测并与56例慢性胃炎对比分析.结果 胃癌组、胃粘膜异型增生组及胃粘膜肠化生组的HP感染率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122例HP阳性者p53蛋白表达80例,阳性率65.6%,58例HP阴性者p53蛋白表达5例,阳性率8.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慢性胃炎、胃粘膜肠化生、胃粘膜异型增生、胃癌的进展过程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增高.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p5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HP致癌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胃癌高危人群胃粘膜组织中的突变型p53蛋白及Hp进行检测,探讨突变型p53蛋白与Hp感染在胃癌中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178例胃癌高危人群胃粘膜活检标本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HE染色和特殊染色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178例胃粘膜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在10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90%,在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0%,在伴有肠上皮化生(IM)的60例中的阳性率为40.00%,在伴有异型增生(DYS)的9例中阳性表达率为55.55%,随着病变的加重阳性表达率有增高趋势(P〈0.005)。Hp在CSG中的感染率为40.19%,在CAG中的感染率为65.78%,在伴IM中的感染率为66.67%,在伴DYS中的感染率为77.78%,随着病变的进展Hp的感染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005)。91例Hp阳性组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20.87%,87例Hp阴性组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74%,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p53基因的突变和Hp感染是陕北胃癌高发的重要因素,可能有协同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20.
HP感染与c—myc,c—erbB—2蛋白在胃粘膜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l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8例胃粘膜标本进行癌基因c-myc、c-erbB-2蛋白检测、其中胃癌、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各40例,正常对照38例。结果发现,c-myc蛋白在正常胃组织中无表过,c-erbB-2蛋白阳性表达7/38例。两种基因蛋白在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及胃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应用Giemsa法对上述各组胃粘膜同步进行HP测定,发现正常对照组中的HP阳性检出显著低于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P<0.025),而与胃癌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HP与癌基因蛋白发现HP感染与其表达呈正相关。提示HP感染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