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1956~1998年,共收治颈部副交感性副神经节瘤68例,63例经手术治疗。60例为颈动脉体瘤,其中2例恶性;3例迷走神经体病,其中1例为异位。动脉外膜下肿瘤摘出术33例(占52.4%),单纯肿瘤摘出1例;肿瘤大部切除10例(占15.9%);肿瘤合并分歧部切除19例(30.2%),术后脑血管并发症3例。肿瘤合并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前,需行颈动脉压迫锻炼。微机脑血流图(CREG)监测,波幅差≤30%为合格标准。恶性或未切除彻底者术后补加放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3至 1997年间我院收治的 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2例单纯切除肿瘤 ,2例合并颈外动脉切除 ,4例合并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结果  8例患者 (10 0 % )手术后长期生存 ,且不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检查足以明确诊断。充分的颈动脉压迫训练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可根据肿瘤与血管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绝大多数是良性 ,手术后可治愈 ,极少发生复发或转移。恶性颈动脉体瘤十分罕见 ,对其诊断标准说法不一 ,本文报告 5例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合文献进行讨论。1 材料与方法复习天津肿瘤医院 196 2年~ 2 0 0 0年 6 3例颈动脉体瘤病理档案材料 ,其中 5例为恶性 ,全部为术后切除标本。每例取材 3~ 8块 ,石蜡包埋 ,4~ 6 μm切片 ,HE染色后 ,光镜下观察。2 结果见附表。附表 临床资料及病理情况性别 年龄(岁 ) 病史手术日期 肿瘤大小(cm) 大体所见镜下特点术后存活女 44 右颈肿物 2 0年 ,伴血压不稳 1 962 7 2 3…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术前辅助动脉栓塞联合动脉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复杂动脉体瘤患者38例,均先进行载瘤动脉的血管栓塞术,阻断颈动脉体瘤血供,随后进行肿瘤切除,记录临床资料、手术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8例肿瘤Shamblin I型2例,Shamblin II型32,Shamblin III型 4例;患者均完成术前肿瘤栓塞手术,手术成功率100%,均完全栓塞载瘤血管。术后72 h内完成肿瘤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06.85±36.26)min,术中出血(156.52±61.72)ml,围手术期无输血病例发生。术后切口血肿发生率2.63%(1/38),暂时性神经损伤发生率7.89%(3/38),术后卒中/死亡发生率0,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3.16%(5/38),术后病理提示肿瘤恶性率5.26%(2/38),其余均为良性病变。结果:结果证实术前栓塞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是保障手术安全进行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道一例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肝脏及骨多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及治疗方法,并对该病变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研究。结果该例患者病史清楚,临床症状及体征典型,原发肿瘤及转移病变明显,经彩色超声、CT、肝穿、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骨扫描等检查后确诊为左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肝脏及骨多发转移,经相关治疗后随访2年病情无进展。结论颈动脉体瘤(CBP)也称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来源于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的化学感受器,内含大量类似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细胞,女性多见,少数肿瘤为恶性,可发生远处转移。该病发病率较低,好发于30~40岁人群,恶变率为5%.10%,临床极为罕见。部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肿瘤部位及形态,彩色超声、螺旋CT、MRI及颈动脉血管造影(DSA)在检查中各有特点。DSA检查对CBP的确诊率最高达100%。CBP临床极少见,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手术切除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部副神经节瘤绝太多数发生于颈动脉体,手术治疗常因病变与颈动脉壁固着而无法解离,为根治肿瘤,被迫将颈动脉分歧部与肿瘤一并切除,切除后应即行血管重建以恢复血运。但是,不少病例的瘤体较大,且上界较高,切除后,颈内动脉断端已残留无几,无法进行血管吻合,遇此情况应如何处理,是头颈肿瘤外科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我院近30年(1956~1985)来,手术治疗颈部副神经节瘤22例,包括颈动脉体瘤21例及迷走神经体瘤1例。其中行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9例、除1例合并血管重建外,8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79年~2002年间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施行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31例的经验.方法: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自1979年施行首例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成功以来,至2002年4月共行此术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4~58岁,以21~40岁最多,共21例,占67.8%.31例中包括颈动脉体瘤23例(恶性8例),迷走神经体瘤2例(恶性1例),颈动脉瘤4例,颈部转移癌累及颈动脉2例.31例中,曾接受肿瘤不全切除术22例.术前行颈动脉压迫锻炼,准确检测脑代偿供血合格后.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结果:31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死于肿瘤未控制3例:其中1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术后1年因远处转移死亡,2例转移癌术后2~5年死于癌复发及远处转移.28例术后6~29年均健在,5年生存率为90.3%.健在28例痛例中未出现脑供血不全表现,预后良好.结论:不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另外,较合并血管重建术具以下优点:①因不考虑血管重建,肿瘤切除应更较彻底;②术后甚少产生血栓、感染或致命性血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③如需术后放疗,可无顾虑;④术式更加简化.  相似文献   

8.
恶性胸腺瘤多无特殊临床表现。传统的病理诊断对胸腺瘤良、恶性鉴别帮助不大,而术中检查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是否向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可为良恶性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恶性胸腺瘤均予术后放疗以提高生存率。本组28例恶性胸腺瘤外科治疗经验,其中7例合并重症肌无力,占25%。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63.2%和40%,生存率和分期相关(P<0.05)。我们认为Masaoka分期法是一种较实用的分期法,其分期情况对指导术后治疗和判断予后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除虽是胸腺瘤首选治疗,但对于术中发现肿块和大血管关系密切,手术危险性极大时,要行姑息性切除,术后放疗仍可有较好疗效。对于合并重症肌无力者,强调经胸骨正中切口,以达到彻底切除胸腺及全部脂肪组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44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曰宏  管珩  刘昌伟  李拥军  刘暴  叶炜  张严 《肿瘤》2002,22(1):64-66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 对采用肿瘤剥除术、同时切除颈外动脉术、与颈动脉分叉一并切除后血管重建术以及颈总动脉结扎术等手术方式治疗的 44例颈动脉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切除率 90 9% ,无手术死亡。偏瘫 2例 ,舌下神经损伤 4例 ,舌咽神经损伤 2例 ,迷走神经损伤 1例 ,副神经损伤 1例 ,其中 1例同时有Ⅸ、Ⅹ、Ⅻ颅神经部分损伤。长期随访复发 2例。结论 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血管超声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合理的Matas训练以及选择适当的术式对于颈动脉体瘤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0例恶生颈动脉体瘤之生物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恶生颈动脉体瘤在临床过程中的表现。方法:观察10例组织学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经过,了解是否有转移发生。结果:10例中有2例发生转移(淋巴结、骨、肺),表现为恶性,而其余8例经手术切除后未见发展。结论:长期临床经验提示组织学上恶性表现,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其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BT的临床资料。16例CBT中,单侧14例,双侧2例;手术治疗15例,其中探查2例;手术切除13例。[结果]13例手术切除标本中,良性12例,恶性1例。术中并发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损伤3例,交感神经损伤2例;术后脑栓塞1例。[结论]完善术前检查和充分术前准备是CBT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李锦成  张凤文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8):580-581,584
目的:观察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同时监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及颈内动脉回流压能否准确反应大脑血液灌注和氧合情况方法:本组5例,术中阻断或切除颈动脉后取血样,测定SjvO2及显露颈内动脉后的颈内动脉回流压。结果:SjvO2在阻断或切除颈动脉时为57%~65%,阻断后为60%~72%,切除颈动脉后为58%术中测量颈内动脉回流压分别为8.27~8.40kPa,阻断或切除颈动脉时分别为7.47~7.86kPa不等。结论: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SjvO2及颈内动脉回流压同时监测,既能准确的反映大脑的血液灌注情况,又能准确反映大脑的氧合情况。  相似文献   

13.
242例外科治疗的心脏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坤  龙村  黑飞龙  王红月  许建屏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5):877-880,884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33108例心脏手术中242例心脏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14例(占88.4%),其中粘液瘤186例(占76.9%);恶性肿瘤28例(占11.6%).其中继发性心脏肿瘤8例。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生长在左房,共178例(占良性肿瘤的83-2%)。外科治疗行急诊手术者96例(占39.7%)。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233例,深低温低流量1例,深低温停循环2例,常温麻醉下6例.术中肿瘤全部切除者213例,部分切除27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结论:外科治疗的心脏肿瘤多数为原发良性肿瘤.超声心动图是术前诊断心脏肿瘤的最佳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心脏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3例手术治疗的颈动脉体瘤病例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部手术切除成功,5例有术后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与围手术期的护理缺陷相关。结论:CBT手术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术前准备和不同的手术方式。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颈动脉压迫训练、术后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指导,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水平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明胶海绵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与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61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资料完整的35例骶骨脊索瘤与11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用明胶海绵进行靶血管栓塞,栓塞后平均1.5d内后方入路手术切除肿瘤。记录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并观察大小便功能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术中出血平均1230mL(200~5100mL),平均输血量1000mL(0~4200mL)。平均随访53.6个月(8~156个月),脊索瘤患者复发11例(31.4%),其中死亡5例(14.3%),骨巨细胞瘤复发1例(9.1%)。保留双侧S1-3神经根或保留双侧S1-2神经根及一侧S3神经根者术后大小便功能基本正常,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碍。结论明胶海绵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增加肿瘤切除率和彻底切除的可能性;对肿瘤较大的患者后方入路仍能较好完成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患者左上颈肿物6年,近1年增大明显,无其他不适.MRI检查发现肿物生长包绕颈动脉,CT检查显示肺部多个结节,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在行颈动脉压迫锻炼后,实施肿瘤连同颈动脉切除,并重建颈动脉,患者恢复顺利.讨论认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应以生物学行为是否有侵犯和转移为准,而非依组织学表现诊断.术后PET-CT证实肺部为转移瘤,病理诊断有淋巴结转移.病例较军见,对此类病例的手术及后续治疗应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体瘤属于比较少见的化学感受体肿瘤,部位特殊,诊断治疗困难,临床医生一般均感经验不足。本文介绍我院1977~1986年5例诊治体会,以资交流。临床资料 1、病例:男4例,女1例。年龄38~53岁。右侧1例,左侧4例。肿瘤最小4×3×2.5厘米,最大7×6×4.5厘米,均为良性。病期最短3年,最长12年。 2、诊断依据:术前5例颈动脉造影显示典型的颈动脉分叉占位性改变。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颈动脉体瘤(图1)。 3、手术方式:(1)保留颈总、颈内动脉,颈动脉体瘤完整剥离术3例。(2)颈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PHMVT)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41例PHMVT,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1例患者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19例(46.3%),平均瘤体直径为49cm(1.2~6.3cm);肝血管肉瘤(PHA)14例(34.1%),平均瘤体直径为8.3cm(3.0~14.0cm);肝婴儿型血管内皮瘤(IHE)5例(12.2%),平均瘤体直径为3.8cm(1.2~6.3cm);肝恶性血管外皮瘤(MHP)3例(7.3%),平均瘤体直径为7.8cm(2.1~13.0cm)。免疫组化显示41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CD34或因子Ⅷ。EHE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7个月,优于PHA的12个月(P<0.05);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MHP患者分别于术后43个月死亡和术后84个月复发;IHE患者术后均无复发,预后良好。结论 PHMVT的病理类型与预后有关,PHMVT的恶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HA>MHP>EHE>IH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肢体骨肿瘤及骨转移癌行瘤段切除重建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用5种方法30例骨肿瘤患者进行修复重建;(1)瘤段切除关节融合术;(2)瘤段切除异体半关节移植术;(3)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4)瘤段切除髓内针骨水泥重建术;(5)瘤灶切刮异体骨、骨水泥修复术。结果 30例骨肿瘤患者中,术后无瘤存活26例,死亡4例,其中2例局部复发而截肢。28例患者患肢功能按Ennekjng骨肿瘤外科治疗后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达83.4%。10例11侧骨转移癌患者术后疼痛消失8例9侧,占81.8%,减轻2例,占19.2%;术后存活3个月以上者9例,占90%;恢复日常活动者8例,占80%。结论 综合评估肢体肿瘤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行瘤段切除修复重建,可为患者保留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肢体;适度的外科手术对于提高骨转移癌患者终末期的生存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37例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间37例手术切除的GST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7例GST中肿瘤位于胃底部、胃体部、胃窦部分别为6例、11例、20例,肿瘤平均直径5.45±4.53cm。免疫组化分析CD117阳性表达率为97.0%。全组35例施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另2例分别行姑息切除或活检。32例患者获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O%、88.2%、81.1%。Fletcher恶性风险分级与生存率密切相关(P=O.002),极低度、低度、中度风险组与高度风险组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高度重视GST初次手术的完全切除,对恶性风险较高的GST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