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 1.1 痔:2007年7月至2012年5月我科住院手术的混合痔患者312例,其中男107例,女205例,适应症:外痔横向跨度超过肛门周径1/4的混合痔.术前行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术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准备.对内痔间自然分界明显者在局麻行下外剥内扎术,内痔相应点位的外痔部行常规外剥手术,对环状内痔在腰麻下行PPH术,对横向跨度大的外痔部行肛门修整术.适度提起外痔部,在肛缘线稍外侧横向剪开皮肤,沿括约肌浅面间隙内完整剥离痔核或至齿线下方,合适位置横断皮桥,切除外痔,要求皮桥血运良好,可下拉与肛外皮缘行无张力缝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痔切除并切断皮下部分括约肌术后防治肛门水肿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相应外痔部位做一"V"形切口,游离外痔组织至齿线。用弯血管钳夹住内痔组织用2/0的肠线做贯穿缝扎,剪去钳上痔组织,取钳使创面呈半开放。然后在肛管创面暴露肛管皮下括约肌,用尖头刀片沿齿线自内向外切断皮下部分括约肌,接着用指诊体会肛管是否松弛,松弛为标准。结果 :痔切除并已将肛管皮下部分括约肌切断,使肛管相对松弛,故术后不易发生水肿。结论:痔切除并切断皮下部分括约肌术后防治肛门水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治疗脱垂性环状混合痔更有效的临床方法。方法:对56例脱垂性环状混合痔采用外痔剥离,内痔核残端悬吊固定于痔上动脉区,外痔切口半缝合方法治疗,观察术后脱出、疼痛、肛缘水肿、肛门狭窄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的便血和脱出症状均得到消除,肛缘平整。结论:改良悬吊固定法治疗脱垂性环状混合痔具有疗效可靠、经济安全、恢复快等优点,术后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及黏膜外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治疗脱垂性环状混合痔更有效的临床方法.方法:对56例脱垂性环状混合痔采用外痔剥离,内痔核残端悬吊固定于痔上动脉区,外痔切口半缝合方法治疗,观察术后脱出、疼痛、肛缘水肿、肛门狭窄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的便血和脱出症状均得到消除,肛缘平整.结论:改良悬吊固定法治疗脱垂性环状混合痔具有疗效可靠、经济安全、恢复快等优点,术后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及黏膜外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母痔区剥扎加注射术治疗Ⅲ期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方法:对环状混合痔左中、右前、右后3个母痔区行外痔剥离,内扎结扎,并在母痔区柱状注射消痔灵,对其余的内痔用消痔灵注射液注射治疗,术中不松解肛门括约肌.  相似文献   

6.
痔术后水肿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痔术后水肿为痔术后创缘或保留皮桥肿胀隆起 ,是肛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痔术后水肿可引起 :①肛门剧烈疼痛 ;②影响创面的引流、清洗及换药 ,导致创面愈合缓慢 ;③水肿消退后残留外痔 ,影响疗效。肛肠专科医生都极力避免痔术后水肿的发生 ,但值得借鉴的文章并不多[1 - 2 ] 。笔者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教训 ,结合文献探讨如下。1 原  因1 1 痔术前肛门部炎症未完全消退 多见于血栓性外痔 (内可扪及多枚小硬结、表面有明显充血或青紫者 )、炎性外痔及嵌顿痔炎症未完全控制而仓促手术者 ,术后炎症加重 ,形成炎性水肿。1 2 手术切口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外剥内扎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88例环状混合痔病例,采用分段外痔剥离、内痔结扎与注射消痔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为结缔组织型环状混合痔先行肛门括约肌松解。结果:治愈85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6d;术后并发尿潴留2例,排尿不畅5例;有5例因疼痛难忍给予服用盐酸呱替啶片50mg。结论:结缔组织型的环状混合痔应先行采取肛门括约肌松解术,以尽可能减轻术后疼痛,防止术后并发症;而静脉曲张型环状混合痔患者的肛门括约肌本身已经较松弛,无需行括约肌松解术。  相似文献   

8.
血栓性外痔改良切除术术后肛门水肿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术后肛门水肿的发生。方法:血栓性外痔改良切除术,即在血栓性外痔剥离术的基础上,加对侧"V"形减压切口,钝性剥离静脉丛,术毕再辅以扩肛,为持续性缓慢的四指扩肛,约2~3min。结果:表明术后第2d、第4d、第6d及出院时治疗组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0.01,有高度显著意义。提示:血栓外痔改良切除术对术后肛门水肿的预防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治疗环状混合痔5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笔者采用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治疗环状混合痔50例,疗效较好,并与单用外剥内扎治疗的50例作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屈膝位,充分暴露肛门,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待肛门松弛,肛管内常规消毒,令患者努挣以充分暴露痔核。选定内痔显著突起的部位或选定母痔区,用扁桃体钳将其夹起固定,注意勿夹持肌层,再用止血钳将其对应处外痔钳夹提起,作“V”型切口,剥离外痔至齿线上0.1cm,两钳合并轻提,在钳下内痔基底部,将10号丝线顶入痔核尽头,绕痔1周,结扎线嵌入外痔剥离口,边松钳,边扎紧,将消痔灵原液注入已…  相似文献   

10.
杨发  王勇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38-1239
痔疮分内痔、外痔。内痔是指肛门齿线以上黏膜下的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形成的静脉团,临床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外痔是指肛管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从曲张到痔外静脉破裂,  相似文献   

11.
外剥内扎加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观察外剥内扎加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我们对位于肛内齿线3、7、11点母痔行内痔结扎外痔剥离切除术,并对小的痔核松弛部位行1:1消痔灵注射治疗。结果显示97例治愈,治愈率97%;好转3例,好转率3%,有效率100%。结果表明,采用外剥内扎加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对组织损伤小,疗效好,术后无后遗症,术中不需切开肛门括约肌,可防止远期复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运用新的一种更为合理的新术式治疗血栓嵌顿痔,采用外切开潜行剥离外痔、齿状贯穿结扎内痔,痔基底部硬化封闭注射,肛门后中位侧切内括约肌松解,局部注射长效麻药等一系列疗法联合应用,治疗环状血栓嵌顿痔或半环状血栓嵌顿痔患者295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早期采取本疗法治疗,可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及时解除局部循环障碍,避免嵌顿痔核坏死和感染,并有效地预防尿潴留、肛缘水肿、术后疼痛、术后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血栓性外痔改良切除术与传统剥离切除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莉 《河南中医》2003,23(12):31-32
5a来 ,我科采用血栓性外痔改良切除术即血栓性外痔剥离切除 对侧减压切口和术毕扩肛法治疗血栓性外痔 ,经与传统剥离切除术比较 ,在预防术后肛缘水肿、肛门坠胀、继发感染、术后疼痛及促进创面愈合等方面 ,疗效满意 ,且无 1例复发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4.
我院收治肠管易激综合征合并肛裂、痔术后患者5例,其中肛裂2例,血栓性外痔3例。均为某医院行肛门侧方(3点位)横切断栉膜带及内括约肌治疗后。5例均以腹泻次数加重,切口不愈合来我院就诊。经询问病史,并同时复查大便常规,确诊为手术期间合并IBS。体检见肛门收缩无力,肛周见残便。  相似文献   

15.
<正>血栓性外痔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由于炎症侵犯肛门静脉后,因排便用力过大、便秘或持续剧烈运动,致使痔下静脉破裂出现和血栓形成[1]。血栓性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肿胀疼痛,皮下突发青紫色肿块,并随着病程而逐渐增大变硬,有时可伴有表面轻度糜烂出血。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剥离血栓或手术切除为主[2],但术后伤口愈合时间较长,术后易出血和感染,患者不易接受。本研究对血栓性外痔采用自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环状痔的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将65例环状痔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痔上动脉结扎术加外剥内扎术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23例,采用传统的外痔剥离,内痔结扎切除术进行临床对照分析,治疗组能克服术后大出血,肛门狭窄,术后疼痛水肿等缺点,具有能一次性治愈,术后患者痛苦小,愈合时间缩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我科采用外剥内扎加侧切术治疗环状嵌顿性混合痔患者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6—55岁,病程1—5d。主要症状为排便后肛门呈环状脱出,不能回纳,疼痛较剧烈,坐卧不宁。影响睡眠26例,排尿困难20例,肛门有炎血性分泌物22例,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恐便拒食。1.2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骶麻或硬膜外麻醉。用肛门镜检查痔核大小、数量及分布情况,对母痔区及较大的痔核行钳夹,在对应的外痔区作V形切口,有远端向上剥离  相似文献   

18.
笔者根据现代解剖生理学理论及痔的病因学术观点,采用"消痔灵"行直肠粘膜下及内痔高位悬吊注射、外痔行皮桥下潜行剥离切除缝合(以下简称桥形剥离)的手术方法治疗环形混合痔,完整地保存了肛门衬垫、齿线区及肛管皮肤,对维护肛门自制和排便生理功能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院收治肠管易激综合征合并肛裂、痔术后患者5例,其中肛裂2例,血栓性外痔3例。均为某医院行肛门侧方(3点位)横切断栉膜带及内括约肌治疗后。5例均以腹泻次数加重,切口不愈合来我院就诊。经询问病史,并同时复查大便常规,确诊为手术期间合并IBS。体检见肛门收缩无力,肛周见残便。采用镇静、止泻、抗过敏药物治疗,并用中药黄芪汤加减:炙黄芪40g,火麻仁15g,陈皮10g,防风10g,白术10g,郁李仁15g,蜂蜜适量治疗。以期补气、润肠,经综合治疗,IBS好转后行内括约肌修补术。肠易激综合征合并肛裂、痔等疾病者,肛门内括约肌的静息…  相似文献   

20.
痔疮为临床一种常见、多发的肛门疾病,俗称“十人九痔”。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垫的概念,肛垫是指“位于直肠末端的组织垫,为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丛构成的复合体,其功能是协助肛门括约肌完善肛门的闭锁”。痔疮是“由于支持组织松弛导致肛垫下移,因下移而出现充血、水肿、肥大和出血等症状”。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