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胸部术后早期半卧位对患者生理机能康复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2月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胸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术后2h给予半卧位,对照组按照常规术后平卧6h。于术后2h和4h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评定胸腔引流和肺不张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SpO2、胸腔引流量、肺不张发生率和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半卧位全身麻醉胸部手术后患者在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开胸患者术后早期取半坐卧位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5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术后1~2 h均通过头颈下垫枕将头部抬高15°,对照组术后2~6 h取传统去枕平卧位,观察组取半坐卧位。比较两组呼吸循环功能指标和引流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级评估两组安全性,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引流情况、呼吸急促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头痛、呕吐、肩颈部痛、腰肌酸痛症状均轻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的正确性以及在预防术后由于被动体位引起的腰肌酸痛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0例硬膜外麻醉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2组,术后早期分别采取半卧位和去枕平卧位,术后6 h内每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进行生命体征、舒适度、恶心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腰肌酸痛程度、恶心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具有可行性,而且能有效预防患者因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腰肌酸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的正确性以及在预防术后由于被动体位引起的腰肌酸痛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0例硬膜外麻醉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2组,术后早期分别采取半卧位和去枕平卧位,术后6 h内每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进行生命体征、舒适度、恶心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腰肌酸痛程度、恶心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半卧位具有可行性,而且能有效预防患者因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腰肌酸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半卧位在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病人术后回病房在生命体征正常、呼之能应及肌力正常的情况下采取半卧位;对照组病人术后回病房在生命体征正常、呼之能应及肌力正常的情况下采取去枕平卧6h后改为半卧位。观察2组病人术后头晕、呕吐、舌后坠、颈部不适及鼻部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鼻部疼痛分级为1-3级、4-6级及颈部不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早期采取半卧位可减轻病人的鼻部疼痛,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腹部术后早期半卧位和康复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 80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分为两组 ,术后早期分别采取半卧位和平卧位 ,对术后各项康复指标进行监测和对照。结果 早期半卧位对全麻腹部手术后患者在呼吸、循环、引流、舒适度等方面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结论 早期半卧位能全面提高全身麻醉腹部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舒适治疗要求的提高,近年来我科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方式由颈丛阻滞麻醉改为全身麻醉,在临床护理中,笔者调查发现在术后6 h的去枕平卧位中,病人反映腰肌酸困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舒适度;头部疼痛、憋胀超过了伤口的疼痛;再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多、咳出困难,影响了血氧饱和度;另外引流液未在渗出高峰期及时引出。针对以上问题,我科对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早期采取低坡卧位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l-3月全身麻醉体外循环术后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给予早期低坡卧位并逐步抬高床头,对照组按照全身麻醉术后护理常规,去枕平卧6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h的呼吸循环功能异常情况、术后1~2d的生命体征、术后置管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6hSpOz异常及术后1~2d呼吸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包纵隔引流通畅度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及引流管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O.01)。结论早期低坡卧位、逐步抬高床头的方法有助于促进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提高舒适度,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全身麻醉开胸病人术后呼吸道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开胸手术后病人呼吸道护理进展。认为术后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气道湿化、肺部听诊、术后监测,进行有效止痛,并注重心理护理,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平稳渡过术后阶段。 相似文献
11.
全身麻醉开胸病人术后呼吸道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介绍了开胸手术后病人呼吸道护理进展。认为术后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气道湿化、肺部听诊、术后监测,进行有效止痛,并注重心理护理,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平稳渡过术后阶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手术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全身麻醉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外科大部分腹部手术,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为手术者提供了优越的手术空间,全麻患者术后的康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使术后患者的康复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早期取半卧位尤其对全麻腹部术后患者非常重要。患者在呼吸、循环、引流、舒适度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早期半卧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手术后的康复质量。腹部手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的优越性已逐步引起医护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卧位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病人140例,将其随机分成置枕平卧组和去枕平卧组各70例,6h后询问并记录两组不同卧位病人舒适感和头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头痛发生情况比较,P〉0.05;而舒适度比较,P〈0.01,说明硬膜外麻醉术后选择置枕平卧方式优于去枕平卧方式。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无异常情况不必去枕平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术后患者早期(麻醉未醒)低坡卧位对呼吸循环功能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风心病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早期低坡卧位、逐步抬高床头法.对照组按照常规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术后卧位.对两组患者进行呼吸循环功能指标测定及康复质量指标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h的SpO2、呼吸音异常发生率,术后康复质量指标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h的血压、中心静脉压、末梢循环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低坡卧位、逐步抬高床头的方法,能促进患者术后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5.
早期半卧位对肝脏手术康复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半卧位对全麻肝脏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全麻肝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术后早期分别采取半卧位和平卧位,对术后各项康复指标进行监测和对照。结果:早期半卧位对全麻肝脏手术后患者在引流、舒适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结论:早期半卧位对全麻腹部术后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单纯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8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组(GEA组),每组24例。对2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全麻用药量、苏醒时间及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比较弱。结果与GA组比较,GEA组血流动力学平稳、全麻用药量少、苏醒快、术后镇痛满意度高(均P〈0.05)。结论开胸手术时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阻滞优于单纯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患者术后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复合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各45例。复合组选T5-T6或T6-T7间隙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平卧后注入1%利多卡因与0.2%地卡因混合液4ml试验剂量,待麻醉效果确切后进行全麻诱导,两组全麻诱导用药相同。术中麻醉维持:复合组术中用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1.5-2mg/(kg.h),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0.3-0.6MAC),并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结果复合组术后全麻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或P〈0.05):术毕至自主呼吸恢复、指令睁眼、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且复合组围拔管期平均动脉压(MAP)、HR平稳;而对照组MAP在拔管前5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均明显高于入室基础值或复合组同一时段值(P〈0.05或P〈0.01),HR变化尤以拔管时增加最为明显,与基础值和复合组同一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显著减少全麻用药量,有利于开胸术后早期清醒与拔管;由于术后实施硬膜外镇痛,可提高呼吸效率,更有利于开胸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30例。A组给予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快速诱导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持续机械通气控制呼吸,根据麻醉深度和心血管反应调节异丙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泵注速率,芬太尼用量,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B组全身麻醉前选择T7-8或T6-7间隙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注入质量分数1.6%利多卡因4mL作试验量,确定麻醉平面后,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用法、剂量同A组,间隔45~60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质量分数2%利多卡因和质量分数0.75%左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6~8mL,并辅以异丙酚、苯磺酸阿曲库铵微泵输注、七氟烷吸入,必要时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观察2组诱导前、插管时、拔管前1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术毕麻醉维持用药量及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躁动发生率。结果 A组插管时、拔管前1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心率、平均动脉压均较诱导前升高(P〈0.05),拔管前1min、拔管时、拔管后5min呼吸频率较诱导前增快(P〈0.05);B组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吸入七氟烷及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和芬太尼剂量高于B组(P〈0.05);A组苏醒、拔管时间较B组长(P〈0.01),拔管时躁动发生率较B组高(P〈0.01)。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我科成功救治了1例鼻腔狭窄开胸术后窒息的病人,现在护理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病人,男,49岁,因左肺错构瘤于2007年3月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胸肿瘤切除术,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给予止血、抗炎、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氧气吸入等治疗。术后次日03:30,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病人面色青紫,继而自主呼吸、压眶反射消失,呼叫无反应。立即给予心前区叩击,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意识未见好转,马上行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