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机械通气呼吸回路延长管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无自主呼吸患者机械通气吸痰过程中,使用呼吸回路延长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呼吸回路延长管吸痰时持续机械通气,对照组未使用呼吸回路延长管吸痰时须暂时停止机械通气.分析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均值及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在吸痰前的血氧饱和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时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自主呼吸患者机械通气吸痰过程中,呼吸回路延长管的使用,能防止因吸痰导致的缺氧,并降低和延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吸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1 cm)和深吸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1 cm,吸引前测量并标记好所需深度),对比两组吸痰前后HR、SBP及RR、VT参数的变化,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HR、SBP变化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RR的变化值、VT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吸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于浅吸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时,浅部吸痰法可以降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幅度,还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膨肺吸痰在心脏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我科心脏术后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分别采用膨肺吸痰法及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病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日吸痰次数。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日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可以有效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吸痰次数,从而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和影响.方法将68例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采用膨肺吸痰法,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气分析值,并记录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t=2.840,P<0.05)、肺不张发生率(x2=4.570,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x2=5.9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膨肺吸痰法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的低氧状况,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95例需要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上机期间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吸痰,观察组予行密闭式吸痰。观察两组患儿吸痰前后心率、无创血氧饱和度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撤离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吸痰时心率低于对照组,无创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吸痰后无创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吸痰后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离呼吸机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手足口病早期机械通气期间应用密闭式吸痰有助于减少重症患儿生命体征的波动,避免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对患儿疾病治愈的影响,撤离呼吸机的时间及住ICU时间明显缩短,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封闭式吸痰在急诊机械通气病人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在急诊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44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观察组采用封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变化,清醒病人吸痰恐惧感及吸痰耗时情况等。结果封闭式吸痰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改变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吸痰时病人恐惧感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吸痰操作耗时比较,封闭式吸痰法耗时显著少于传统开放式方法(P0.05)。结论封闭式吸痰能有效减轻吸痰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人工鼻机械通气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使用呼吸机治疗的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标记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使用人工鼻机械通气、对照组选用传统通气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呼吸道湿化效果、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相关指标。结果人工鼻通气组呼吸道湿化效果比对照组好,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为5%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吸痰次数少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的对照组方法相比,应用人工鼻机械通气时,呼吸道湿化效果更好、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更低、每天吸痰次数更少和使用呼吸机时间更短,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065-1066
选取100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组,对照组给予呼吸机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吸痰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干预后,观察组吸痰后动脉血氧分压(Pa O2)、血氧饱和度(Sp O2)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6.0%(8/50)和4.0%(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无创机械通气吸痰所致低氧血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 记录患者的心率、收缩压、指脉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峰压的变化值;两组吸痰前后痰鸣音改善情况、吸痰后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浅部吸痰组患者心率增加值、收缩压增加值、呼吸频率增加值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鸣音改善情况和机械通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吸痰前后患者的舒适度好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浅部吸痰组出现刺激性咳嗽、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于深部吸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痰痂堵塞情况、机械通气5 d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浅部吸痰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0.
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单纯开放式吸痰方法(注:对照组为方法未改进前的资料).观察组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高氧即吸痰前先给予100%氧供1 min并贯穿整个吸痰过程至吸痰后1 min.半密闭式即一次性吸痰管头端与T型套口分别接气管插管(或气切导管)及呼吸机管路,类似三通式吸痰.结果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病人吸痰前后HR、SpO2变化的比较.经t检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两组患者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YAP)发生率方面比较.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患者中采用高氧半密闭式吸痰法能有效地预防,避免因吸痰引起患者HR、SpO2的变化.可以降低VAP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丽华  王丽 《华西医学》2010,(9):1745-1746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住在重症监护病房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比较不同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VAP发生率52%(25/48),治疗组VAP发生率23%(11/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711,P=0.003)。结论针对VAP感染的环节加强气管导管气囊的管理、吸痰、口腔护理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改良吸痰法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建敏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2):901-902
目的探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吸痰方法。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的吸痰方法,即从吸痰体位、润滑程度、插管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改良吸痰方法有助于提高吸痰效果,减轻患者呼吸道损伤,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深度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ICU机械通气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深吸痰)和对照组(浅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吸痰效果和吸痰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吸痰前后,研究组患者潮气量、呼吸道峰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情况以及吸痰间隔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内吸痰时,增加插管深度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同时还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6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9例,对照组247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常规吸痰方法,研究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2%低于对照组14.6%,两组比较,x^2=4.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开放式常规吸痰方法相比,封闭式负压吸痰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6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例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时期行机械通气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例60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机械通气时间≥5 d、营养危险指数(NRI)≤55、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15、吸痰方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使用抗菌药物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OR 7.30)、机械通气时间≥5 d(OR 4.60)、营养危险指数(IVRI)≤55(OR 3.12)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15(OR 6.13)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机械通气时间≥5天、营养危险指数≤55和APACHE II评分≥15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监护室经口有创机械辅助通气患者进口端不同湿化温度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A、B、C 3组。A组:控制进口端温度32~33.9℃;B组:控制进口端温度34~35.9℃;C组:控制进口端温度36~37℃。按此规律对湿化器进行调整,并持续监测进口端温度、绝对湿度,整套设备运行稳定后开始记录进口端温、湿度,同时记录患者痰液黏稠度、肺部听诊呼吸音、刺激性咳嗽次数、痰痂形成、总带管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①与A、B组比较,C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降低,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次数明显少(P0.05);②C组患者较A、B组,平均总带管时间相对减少,VAP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将有创机械辅助通气患者人工气道进口段温度控制在36℃~37℃,有利于患者及早撤机,减少患者气道损伤,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ICU坠积性肺炎患者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对坠积性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IC U坠积性肺炎患者30例,按入院序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痰吸引,对照组采用咽喉部痰吸引,对两组患者一周内的咳嗽反射、气管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吸痰总量及次数、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氧分压(PaO2)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两组一周内SpO2、PaO2、吸痰总量及次数、咳嗽反射、气管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坠积性肺炎患者采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减少咳嗽反射,增加患者舒适度,还可以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恒温湿化器配合带加热导丝的一次性呼吸管路系统在呼吸机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呼吸科、脑外科及中心ICU使用呼吸机治疗≥48 h的30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150例为中心ICU使用MR850恒温湿化含加热导丝的一次性呼吸管路系统,对照组150例为呼吸科及脑外科使用传统可重复使用的加温湿化呼吸管路系统。分析其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管道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次数、痰液黏稠度、气道形成痰痂例数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结果:实验组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次数、痰液黏稠度、气道形成痰痂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恒温湿化器(MR850)配合带加热导丝的一次性呼吸管路系统能够为呼吸机治疗患者提供最佳温度和湿度的气体,减少呼吸机管道护理工作量,降低气道痰液黏稠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痰液引流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2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患者采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进行治疗,B组30例患者给予单纯的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1h后氧合均得到明显改善;A组患者呼吸支持时间为(86.8±36.7)h,明显少于B组的(164.4±77.5)h;A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4.9±7.7)d,明显少于B组的(22.1±10.8)d;A组气管插管率为18.8%,明显少于B组的43.3%;A组、B组死亡率分别为15.6%、23.3%,两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者呼吸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26.7%,两组患者呼吸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来说,可以考虑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机械通气患者225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机械通气患者26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包括严格手卫生、加强口腔护理、重视气道湿化、定时监测气囊压、持续声门下吸引、每天进行拔管评估、呼吸机管路的护理、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等集束化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病率、入住ICU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的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病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的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病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