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房纤颤(AF)是导致心源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报告临床上约35%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NVAF)病人最终将发生脑梗塞。为此,我们总结了我院1977年1月至1986年12月期间住院的NVAF病人中发生脑卒中的情况。临床资料(一) 病例选择:AF的存在均由心电图(ECG)检查证实。观察期间重复ECG,无自发地转变为窦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脑卒中、栓塞和心力衰竭是心房纤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所致的脑卒中,是无心房纤颤脑中风的2~7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所致的脑中风,是无心房纤颤脑中风的17倍。普通人群心房纤颤的发病率约为0.4%,60岁以下人群心房纤颤的发病率低于1%。随着年纪的增大,心房纤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8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患病率几乎达到10%。根据Framingham研究,60~6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21‰,70~7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49‰,80~8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71‰。虽…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颤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在人群中的总发生率约0.4%,65岁以上老人心房纤颤发生率为3%~5%,60岁以后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80岁发病率可达8%~10%。合并心房纤颤后心脏病病死率增加2倍,如无适当抗凝,脑卒中增加5倍。现将心房纤颤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1)风湿性心瓣膜病;  相似文献   

4.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01,自引:1,他引:301  
目的 了解中国目前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并发症以及服药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14个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在人群中进行以房颤为主要内容的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并统计结果。结果 中国房颤患病率总患病率0.77%,标准化率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男性病人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比0.7%,P=0.013)。所有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房颤病人中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房颤病人脑卒中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12.1%比2.3%,P<0.01)。服药情况华法林为1.7%,阿司匹林为37.9%,洋地黄为37.9%,8受体阻滞剂为24.6%。结论 中国房颤患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分组等均和国外相关资料趋势接近,脑卒中发病率高,但服药情况十分不理想,需要加强对房颤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了解中国目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病率、并发症,以及服药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材料和方法在全国14个省份选取14个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在人群中进行以房颤为主要内容的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制作数据库,统计结果.结果中国房颤患病率粗率0.77%,标准化率为0.61%.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男性患者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比0.7%,P=0.013).所有房颤患者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房颤患者中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房颤患者脑卒中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12.1%比2.3%,P<0.01).服药情况华法林(1.7%),阿斯匹林(37.9%),洋地黄(37.9%),β-阻断剂(24.6%).结论和讨论中国房颤患病率,年龄分组,性别分组,病因分组等均和国外相关资料趋势接近,脑卒中发病率高,但服药情况十分不理想,房颤需要加强控制.展望未来将对所调查的人群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6.
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心房纤颤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心房纤颤并非罕见 ,我院自 1992年10月至 2 0 0 0年 2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 5 82例 ,其中 32例既往无心房纤颤史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心房纤颤 ,占 5 4%。为了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心房纤颤的发病机制 ,现对 32例病人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根据急性有机磷中毒病人有无心房纤颤分为两组。心房纤颤组 32例 ,男 10例 ,女 2 2例 ,年龄 18~ 6 4岁 ,平均 (2 8 0± 13 6 )岁。对照组 :从急性有机磷中毒无心房纤颤的病人中随机抽取 36例作为对照组 ,男 12例 ,女 2 4例 ,年龄 16~ 6 0岁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瓣膜心房纤颤脑卒中多因素。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600例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吸烟等为危险因素。结论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和/或重要危险因素,若伴有高龄、心衰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因素则卒中的风险性会相对增加。与传统高危因素相比,体重指数增高、冠心病、吸烟、嗜酒、高脂血症、既往血栓栓塞病史、左室射血分数45%、左房面积扩大、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均可使卒中风险增加。在NVAF病人中,除传统危险因素外,若有上述非传统性因素加入,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概率亦会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8.
二尖瓣狭窄患者的血栓和栓塞症发病率超过风湿性心脏病的其他瓣膜疾患,这种情况已有所报导。关于血栓和/或栓塞症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据报导认为是由于二尖瓣狭窄患者较之其他瓣膜疾患的患者更易于发生心房纤颤,而心房纤颤所造成的血流扰乱就很容易引起血栓和/或栓塞症。但是对于血栓和/或栓塞症的发病率与凝血纤溶研究,包括二尖瓣狭窄患者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620例心房纤颤住院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抗凝情况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在民族地区基层医院中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能受采用正规治疗的较少。本地区长期正规化口服华法林者占0.48%,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10.68%,脑卒中的发生率36.9%。结论民族地区基层医院心房纤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急需改善。  相似文献   

10.
作者回顾分析1977~1981年有肢体轻瘫的320例卒中病人,其中166例(52%)在住院期间死亡。60 岁以下者死亡率为36%,60~69岁41%,70~79岁58%,80岁以上66%。差异显著(P<0.005)。4例在做心电图检查前死亡,其余316例中有78例(25%)心电图确诊为心房纤颤。心房纤颤随年龄增长而增多:60岁以下者14%,60~69岁15%,70~79岁30%,80岁以上37%(P<0.05)。78例并发心房纤颤者49例(63%)死亡,而无心房纤颤的238例中113例(48%)死亡(P<0.05)。不论有无心房纤颤,年龄超过80岁则死亡率都高。心房纤颤与昏迷无关,但同心脏杂音或瓣膜病史有关。本组270例测定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高(>0.5)或低(<0.4)者,其死亡率都高,其中红细胞压积低而死亡率高同中老年病人占的百分数高有关。但75岁以上者的死亡率同红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房山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北京市房山区65岁以上老年持久性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870例持久性NVAF患者抗凝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被分为阿司匹林组(471例)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组(36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结果:入选病例共937例,有效病例870例,失访67例(7.1%)。随访时间(19.2±2.1)个月。华法林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降低62%(1.06%:6.52%,P=0.04)。华法林组的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下降68%(0.42%:4.76%,P=0.04);华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0.42%:3.00%,P=0.02)。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华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2.97%:13.03%,P=0.04)。华法林组出血率较阿司匹林组显著减少(1.69%:12.02%,P=0.04)。结论:对于老年持久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的剂量,可以较阿司匹林更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心力衰竭(HF)患者中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者(HFNEF)与射血分数降低(SHF)患者的临床和心脏结构的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连续收治,符合研究条件者共241例,其中HFNEF88例,SHF153例,分析其病因、心脏结构特点和HF危险因素。结果:与SHF患者相比,HFNEF患者的年龄较大[(75.43±10.43)岁比(80.25±7.74)岁],女性患者较多(占78.4%),P均〈0.001。HFNEF患者的直接病因以高血压病(33.0%)、冠心病(25.0%)最多见,SHF患者的最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尤其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HF—NEF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较高,左心室肥厚多见(P均〈0.001),但左心室重构的程度较轻;SHF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显著降低(P〈0.001),肌酐水平亦降低(P〈0.05)。结论: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多为老年女性,主要病因中以高血压和冠心病最多,左室肥厚和房颤的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13.
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7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加胺碘酮,37例)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39例),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8.31±5.09)ng/ml∶(33.28±6.43)ng/ml,P0.05]。治疗组复发率24.3%(9/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7%(19/39),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探索TGF-β1基因+869T/C基因多态性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心内科住院患者212例,根据有无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103例,对照组109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结果在房颤组中+869T/C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19%,P0.05),+869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其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vs.90%,P0.05)。方差分析显示3种基因型的左心房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54±6.34)mm vs.(39.93±7.70)mm vs.(40.48±7.96)mm;F=5.186,P=0.006],基因型与左心房直径间的关系为:TTTCCC。结论TGF-β1+869C基因型是房颤的易感基因型;同时携带TGF-β1+869C等位基因的人群更易患房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控制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对炎症反应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30例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静息心率水平分为:高心率房颤组(心率≥90次/min,70例)和低心率房颤组(心率<90次/min,60例),另入选窦性心律对照组20例.高心率房颤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美托洛尔(5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治疗前高心率房颤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低心率房颤组[(9.23±4.39) mg/L比(5.97±2.85) mg/L,P<0.01].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高心率房颤组患者心率显著下降[(110±19)次/min比(83±25)次/min,P<0.01],且与低心率房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高心率房颤组治疗后心率≥90次/min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心率<90次/min的患者(P<0.01).结论: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静息心率有关,控制心率可减轻炎症反应,而对反映心功能的N端脑钠素前体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口服胺碘酮(1组)36例,口服胺碘酮+缬沙坦(11组)42例,疗程观察24个月。结果:共75例完成治疗.随访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12-24个月后左心房内径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治疗后Ⅱ组窦性心律维持12~24个月的均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比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转复房颤,维持实性心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脉压和发生心房颤动(AF)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共纳入对象5205例年龄35~91岁成人,主要终点为观察偶发AF事件。结果:702例(13.5%)发生AF,脉压<40mmHg的AF 20年累积发生率为6.0%,脉压≥60mmHg的AF发生率为22.2%。多变量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和心房颤动的临床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吸烟、糖尿病等)后,脉压每增加20mmHg,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性增加24%(危险比1.26,95%CI 1.12~1.43,P<0.001)。相反,平均动脉压与偶发AF无关(危险比0.96,95%CI 0.88~1.05,P=0.78)。结论:脉压是偶发心房颤动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脉压防治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并发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无创预测参数。方法:84例EH患者按有无AF分为二组,对比分析一般临床特征、血清脑钠肽(BNP)、24h动态血压(ABPM)、心脏超声等临床数据,多元逻辑逐步回归探讨AF的预测指标。结果:与无AF组比较,AF组ABPM的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均值显著增高[(157.8±7.1)∶(161.1±7.8)mmHg,P0.05;(161.3±6.7)∶(170.8±10.1)mmHg,P0.01;(131.3±10.4)∶(147.8±9.3)mmHg,P0.01];心脏超声提示左房直径(LAD)显著增大[(38.2±1.5)∶(51.3±6.5)mm,P0.01)],左室质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137.12±10.66)∶(159.05±12.13),P0.01],血清BNP明显升高[(65±17.35)∶(117±36.11)pg/ml,P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LAD、BNP的OR、95%CI、P值分别为:1.26、0.803~3.308、0.033,2.63、0.973~3.105、0.003,1.39、0.611~3.034、0.036。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左房直径、血清脑钠肽水平是预测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拟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房结构重构对长时程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35例持续性AF患者作为AF组,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HRV时域指标,同时检测左心房直径(LAD)和Hs-CRP。结果 AF组HRV时域分析较对照组下降(P0.01);LAD较对照组增大(P0.05);Hs-CR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LAD40 mm亚组SDNN、SDANN、RMSSD、PNN50值均低于LAD≤40 mm亚组,同时Hs-CRP水平高于LAD≤40 mm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患者左心房组织结构发生改变,Hs-CRP水平升高,分布于心脏组织的自主神经紊乱,HRV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及心房颤动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将7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39)与对照组(n=36),观察两组复律后hs-CRP的变化情况及对心房颤动复发率的影响.结果 在入院后2周时观察组血浆hs-CRP浓度[(10.8±3.2)mg / L]低于对照组[(12.6±3.7)mg /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3个月[(3.1±1.2) mg / L、(6.6±2.1)mg / L]、6个月[(1.1±0.3)mg / L、(2.5±0.6)mg / L]、9个月[(0.7±0.3) mg / L、(2.4±0.7)mg / L]时的hs-CRP浓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 <0.01).观察组心房颤动复发次数(26次)、复发率(41.0%)均低于对照组(40次,6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hs-CRP浓度,并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