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我们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取得较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104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和(或)MRI证实。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男29例,女23例;平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48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和观察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48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综合性治疗 ,同时电刺激小脑 ,并与 4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匹配但只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 10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 接受电刺激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有效率为 94% ,对照组有效率为 87%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常规药物加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40例和对照组 40例 ,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 ,治疗组加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10天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 (FMA)和欧洲卒中评分 (ESS)进行功能评定和测定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FMA评分 ,ESS评分 ,血浆E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在治疗后 10天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前及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未出现血压、心率的变化等异常反应。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皮层神经纤维再生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预防性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组织内 GAP-43 mRNA 表达的影响.方法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持续性双侧顶核电刺激60 min,24 h后行大脑中动脉栓死术(MCAO),而对照组仅行MCAO,两组动物在脑梗死后不同时相处死,定期测定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同时取脑组织标本送荧光定量PCR.结果 在MCAO后3 d及7 d,FN组神经运动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25±0.46和1.0±0.82较MCAO组(2.33±0.82和1.43±0.79)无明显差异,而FNs组梗死后14 d为0.50±0.55,较MCAO组(1.25±0.71)明显降低(P<0.05). 脑梗死后病灶边缘区12 h和3 d时相点GAP-43mRNA表达水平在FNs组分别为0.70±0.23及1.44±0.62和MCAO组0.57±0.25及1.18±0.42无明显差异,FNs组GAP-43 mRNA在7 d及14 d时相点分别升至3.03±1.45和1.82±0.9,较MCAO组1.55±0.72及0.92±0.52明显升高(P<0.05).结论 预防性小脑电刺激可明显降低脑梗死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使梗死边缘区GAP-43 mRNA的表达上调,可能与促进神经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脑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5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p色词测验、连线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结果治疗后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WCST分类次数、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及Stroop色词测验的耗时数、正确数和连线测验A、语词流畅性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在WCST分类次数、持续性错误数和Stroop色词测验的耗时数、正确数及连线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较治疗后2周下降(P均<0.01),治疗组在WCST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和Stroop色词测验的耗时数、连线测验A较2周末时有改善(P均<0.05),其他测验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脑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缺血性脑损害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证实,电刺激小脑顶核能缩小脑梗死体积并促进脑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脑内固有神经传导通路,增加局部脑血流量、释放神经递质和抑制缺血炎性的应,从而发挥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8.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缺血性脑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证实 ,电刺激小脑顶核能缩小脑梗死体积并促进脑功能恢复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脑内固有神经传导通路 ,增加局部脑血流量、释放神经递质和抑制缺血炎性反应 ,从而发挥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缺血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齐力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33-35
电刺激小脑顶核(FN)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rCBF),缩小梗塞体积,而不伴随脑代谢率的改变。提示对脑缺血可能有益。对是电刺激FN可以改善实验性脑缺血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缺性脑损害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进行以Bobath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NS治疗。所有病例在治疗前与治疗30 d后分别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应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及BI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I指数比较及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联合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有利于提高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持续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延长脑缺血大鼠模型治疗时间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预防性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实验性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内iN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HR持续性双侧顶核(FNs)电刺激60min,24h后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MCAO),而对照组仅行MCAO,两组动物在脑梗死后不同时相处死,测定脑梗死面积,同时取脑组织标本送荧光定量PCR。结果MCAO后3h,FNs组梗死面积为(64.31±14.70)mm3,较MCAO对照组(84.77±21.01)mm3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后病灶半影区3、8、24h和3d时相点iNOS mRNA表达水平在FNs组分别为30.85±21.47,41.79±33.57,62.65±45.41和194.36±39.32均较MCAO组69.63±37.80,176.75±90.90,293.67±177.25和159.38±87.19明显降低(P<0.01)。从FNs后不同时间内对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持续时间分析发现,在FNs后14d再行MCAO,其iNOS mRNA表达为248.43±60.70,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HR预防性小脑电刺激可明显降低其后MCAO栓塞导致的脑梗死面积,该结果可能与有效抑制梗死半影区iNOS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缺血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齐力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6,(1)
电刺激小脑顶核(FN)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rCBF),缩小梗塞体积,而不伴随脑代谢率的改变。提示对脑缺血可能有益。对电刺激FN可以改善实验性脑缺血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缺血性脑损害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CFNs)对恢复期脑梗死(CI)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恢复期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两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CFNs。治疗前、治疗第14天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NPY、CGRP。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NPY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浆NPY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CG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浆CGR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 CFNs对恢复期CI患者的血浆NPY、CGRP水平有影响,其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浆NPY、升高血浆CG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鼠小脑顶核对缺血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刺激小脑顶核(FN)可以明显减少缺血大鼠脑梗塞体积,减轻缺血性脑损害。本文就电刺激FN的研究现状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卒中发病率男性达270/10万,女性达161/10万.我国每年有195万新发生的卒中患者,在500万~700万存活患者中,约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经颅低频交变电磁刺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设计,将11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经颅低频交变电磁刺激治疗.观察两组3个月时的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善情况、改良Rankin评分(mR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3个月时,治疗组NIHSS得分明显改善的病例数较对照组有增高的趋势.治疗组和对照组mRs有较好的比例(53%vs 31%,P<0.05),两组BI也有较好的比例(60% vs 37%,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在脑梗死急性期,早期辅以经颅低频交变电磁刺激物理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法对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6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高压氧药物治疗(高压氧组),同时随机抽取50例脑梗死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高压氧组有效率95.5%,对照组7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加药物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海马神经元c-Rel和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Aβ1-40微量注射组(AD组)、假手术组(SC组)、Aβ1-40微量注射+电刺激小脑顶核组(FNS组)和Aβ1-40微量注射+电刺激齿状核组(DNS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电刺激小脑顶核对A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HE染色、电镜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AD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AD大鼠海马神经元c-Rel和Bcl-xl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SC组比较,AD组、FNS组和DNS组每天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海马CA1区的Bcl-xl和c-Rel阳性细胞OD值差异显著(均P<0.05); FNS组与AD组比较,大鼠每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FNS组海马CA1区Bcl-xl和c-Rel阳性细胞OD值为(0.46±0.04、0.65±0.09),较AD组阳性细胞OD值明显增高(P<0.05),但齿状核刺激(DNS)组与AD组比较大鼠每天逃避潜伏期和海马CA1区Bcl-xl和c-Rel阳性细胞OD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能通过增强C-Rel及Bcl-xl的表达,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4)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后,患者室上性早搏数、室性早搏数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短阵室上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期间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心律失常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及奥拉西坦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FNS组和奥拉西坦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给予FNS治疗,奥拉西坦组给予口服奥拉西坦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ERP-P300)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且FNS组升高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均有ERP-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P均<0.01),FNS组治疗后潜伏期缩短较奥拉西坦组更明显(P<0.01),而奥拉西坦组治疗后波幅增高较FNS组更显著(P<0.01)。结论 FNS、奥拉西坦均可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但FNS对提高患者的执行能力更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