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詹卓玲  温秀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4):1834-1836
目的提高血小板深低温保存的质量及临床应用观察。方法采集的血小板悬液加入DMSO5%后置于-80℃的深低温冰箱,复融中观察蛋白析出率及冻存血小板的回收率,黏附和聚集功能,第3因子活性的测定。结果-80℃深低温保存1a内的血小板在复融中蛋白析出率明显降低,血小板回收率≥70%,黏附聚集功能和第3因子活性完好。结论DMSO终浓度5%的冻存血小板在1a内各项主要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临床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温度波动引起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5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保存期间温度波动对其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站2003年1月-2007年12月间1 650袋冰冻血小板保存与融化的资料研究,保存期间温度波动与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关系。结果:当冰冻血小板保存温度大于(-80±4)℃时,融化后出现絮状物几率明显增加(P<0.01),且温度波动与时间长短正相关。结论:保存冰冻血小板的温度波动在(-80±4)℃范围以内是安全的。融化后不会大量出现絮状物。  相似文献   

3.
冷冻保存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崔克义 《吉林医学》1991,12(1):21-22
将4%二甲基亚砜(DMSO)加入血小板悬液混匀,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用前放入42℃恒温水浴箱复温,复温后输给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共输入51例次;每次输注血小板数>1.0×10~(11);输注后病人止血效果显著,血小板数明显增加,白血病、再障及其它病人P值分别为P<0.01、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制备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认真筛选献血员,进行单采血小板,并对30袋新鲜血小板进行计数等质控,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1年内,于30、90、180、270、360d分别进行外观、计数、pH值、聚集率检测及无菌试验,并且与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80℃保存冰冻血小板1年内各时期外观、计数、回收率、pH值、聚集率、无菌试验均达质量标准,其中冻后pH值、聚集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冻后计数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保存1年的各时期回收率平均为82.9%,均大于70%。结论:-80℃保存冰冻血小板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应用滤器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的过滤效果和血液病患者输注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5例血液病患者输注经PL型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滤过前、后分别计数血小板及白细胞。结果 过滤后血小板回收率平均为94.9%,白细胞去除率为98%。输注无效率为13.5%(均数);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血液病患者输注滤过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可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及同种免疫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邱玉霞  赵彦燕  李渝 《现代医学》2010,38(4):397-399
目的:提高冰冻机采血小板在制备、冰冻储存、解冻复苏、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报废。方法:分析探讨我站2082袋冰冻血小板在制备、冰冻、储存、解冻和运输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关系。结果:冰冻储存温度控制在(-80&#177;4)℃,絮状物发生率为0.3%;融化温度在42℃,融化时间不超过5min,絮状物发生率为0.11%,与冰冻储存温度〉-75℃、融化时间〉5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订有效措施,加强制备、冰冻、储存、解冻复苏、运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使解冻复苏后的冰冻血小板符合质量标准,在融化中或融化后不会出现大批絮状物析出,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临床抢救危重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温保存血小板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自-80℃冰箱取出保存的血小板,迅速置于37℃水浴箱融化,使用输血滤器于 60分钟输注完毕.结果 输注低温保存血小板后0.5-2 h内出血停止或基本停止,止血效果明显,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对于大出血和术严重渗血者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ACP215全自动细胞洗涤仪制备冰冻红细胞和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观察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质控指标,评价制备方法和制备效果。方法随机取2-6℃保存第6天的红细胞悬液,用ACP215甘油化红细胞悬液,-65℃以下深低温保存后取出,快速放入38℃水浴箱中融化,再用ACP215洗涤去甘油制备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结果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平均红细胞回收率(84.06±2.07),游离血红蛋白浓度(0.49±0.11)g/L,体外溶血实验(11.59±2.69)%,甘油残余量(3.51±1.27)g/L,残留白细胞(0.48±0.22)%,残留血小板(0.37±0.16)%,细菌培养阴性,满足国标《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标准》的要求。结论 ACP215制备冰冻红细胞,低温保存并洗涤去甘油,操作方法标准化,快速简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可用于稀有血型及自体储血的保存,缓解供血紧张,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最近国外报道血小板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为了研究血小板兔疫粘附功能,我们建立了“血小板免疫粘附酵母菌凝集试验”,效果满意。其原理是人血小板膜上C1q受体能粘附酵母菌。具体方法:将1ml肝素抗凝血Ficoll分离液水平离心提取血小板悬液,再离心(3000转/分,15分钟),倒尽上清,加Hank液冼涤离心一次,用Hank液恢复原体积。用毛滴管取3滴血小板悬液加等体积补体致敏酵母(浓度2×10~7/ml)悬液37℃孵育30’混匀,显微镜低倍观察酵母菌凝集程度(分-、±、+、++、+++、++++),同时设血小板加补体未致敏酵母组,血浆加补体致敏酵母菌组、血浆加补体未致敏酵母菌对照组。共测52例各种疾病患者标本。实验组凝集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4℃与-196℃保存骨髓细胞的方法和存活率。方法 取wistar大鼠,无菌条件下制备成骨髓细胞悬液,分别于4℃与-196℃保存,保存96h和60d后,用Trypanblue染色、观察骨髓细胞的回收率。结果 骨髓细胞4℃保存96h,回收率为28;-196℃保存60d,细胞回收率为2318。结论 -196℃保存骨髓细胞其存活率高于4℃保存,它是中长期保存骨髓细胞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4℃与-196℃保存胸腺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4℃与-196℃保存胸腺细胞的存活率。方法 取大白鼠,无菌条件下制备成胸腺细胞悬液,分别于4℃与-196℃保存,保存36h和35d后,用Trypanblue染色、观察胸腺细胞的回收率。结果 胸腺细胞4℃保存36h,回收率为28%;-196℃冻存35d,细胞回收率为2318/μl。结论 -196℃冻存胸腺细胞其存活率高于4℃保存,-196℃保存胸腺细胞是一种有效的中长期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冰冻血小板-80℃保存一年内质量指标动态变化,为冰冻血小板有效保存提供可靠依据.检测方法: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冰冻保护剂,-80℃冰冻保存血小板一年内,于30、90、180、270、360天进行计数,分别检测pH值、聚集率、粘附功能、Ⅲ因子活性质量指标,与冰冻前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并随机抽取不同保存时期每样中任1份冰冻血小板进行无菌试验.结果:-80℃保存一年内各时期冰冻血小板pH值、Ⅲ因子活性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冰冻血小板计数、粘附功能、聚集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保存一年内的各时期回收率平均为84.1%,均大于70%.无菌试验均无细菌生长.结论:血小板-80℃冰冻保存一年内质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我们1985~1989年间深低温(-196℃)保存102例人胎肝细胞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结果。选用因母体情况而不宜继续妊娠的水囊引产中龄胎儿,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肝脏,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用10%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冷冻保护剂。以1℃/min的速率降温到-30℃,然后5℃/min冷冻到-80℃,冰好的细胞悬液置入液氮(-196℃)中贮存,需要时在38~40℃恒温水浴以快速解冻的程序进行解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机采浓缩血小板深低温保存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观察。方法 血小板冻存采用终浓度 5 %的DMSO保护剂和 - 80℃深低温条件 ;实验内容包括冻存血小板的回收率、黏附和聚集功能、第 3因子活性及α颗粒膜蛋白GMP - 1 4 0测定 ;临床疗效主要观察了 2 4h内的止血效果和 2 4h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两项指标。结果 - 80℃冰冻保存 1年内的血小板回收率≥ 70 % ;黏附、聚集功能和第 3因子活性完好 ;GMP - 1 4 0表达率为4 6 7% ;以上指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血小板输注 2 4h后外周计数显著升高 (P <0 0 0 1 ) ,输注后止血效果 >85 %。结论 DMSO终浓度 5 %的冻存浓缩血小板 1年内各项主要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制备方法对冷沉淀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晨  张献清  穆士杰  李琳琳  郑岩 《医学争鸣》2000,21(7):S191-S191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选择 2 0~ 40岁无偿献血员 ,性别不限 ,各项体格检查指标合格 ,ACD(acid- citrate- dextrose)保养液抗凝袋及无菌空袋由上海血液中心提供 ,将含有 ACD保存液的 40 0m L全血离心分离血浆 ,并将血浆置于 - 2 0℃冰箱冷冻 ,制备冰冻血浆 .在制备冷沉淀时应用以下 4种方法进行融化 ,即A:将冰冻血浆置 4℃贮藏箱内慢速融化 ;B:置 0℃冰水浴中振摇融化 ;C:置 2 5℃水浴中振摇融化 ;D:冰冻血浆量 - 5℃~ - 10℃放置 10 h软化 ,再于 4℃融化 ,当用上述方法融化至少量冰渣存在时 ,30 0 0 r·min- 1 离心 10 m in,分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血小板-冷沉淀悬液中某些成分含量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对其进行初步研究,并与现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作一对照比较,为开发新型血液成份制品作一初步实验研究.方法检测4种血液成分中参与机体凝血过程某些物质的含量以及PT和APTT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血小板-冷沉淀悬液中血小板个数与冰冻血小板中的无明显差异,但纤维蛋白原、FⅧ和纤维结合蛋白(Fn)的含量均明显多于冰冻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冷沉淀悬液的PT与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PT差异不显著,和冰冻血小板的PT差异显著,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冷沉淀悬液的APTT与冷沉淀差异不显著,与新鲜冰冻血浆和冰冻血小板的差异显著,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临床上提高人体凝血水平时,应用血小板-冷沉淀悬液因其含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效果优于单纯使用FFP或冰冻血小板或冷沉淀.  相似文献   

17.
<正> 为探索各种常见念珠菌的致病作用,我们共做的六种常见念珠菌对动物的致病作用,现报导如下: 材料和方法 1.念珠菌悬液的制备:将六种念珠菌分别接种子沙保劳氏琼脂斜面37℃培养24小时后,刮取菌苔于生理盐水中,稀释成25万个菌细胞/ml,再将此悬液的一部分放80℃水浴加温30分钟,常规培养确无活菌生长时,作对照组注射用悬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研究血小板悬液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作用。方法:我们观察了79例乙肝后性肝硬化,血小板计数≤50&#215;10^9/L,已出血2次以上的患者,在使用止血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血小板悬液输注与不使用血小板悬液输注止血进行比较。结果:使用血小板悬液输注的患者止血情况明显好于不使用者,24小时止血效果显著(P〈0.005)。结论:对血小板明显降低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使用血小板悬液输注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我们采用荧光钙指示剂喹2,建立了测定人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的方法,简报如下。 导入喹2的血小板悬液(QPS)的制备:将富含血小板血浆与10 μmol/L 喹2/AM混匀,置22℃水浴20 min,加入1μmol/L PGE_1,室温下430×g 离心 15 min,弃上层液。用1ml含1 μmol/L PGE_1和10μmol/L EGTA的HEPES无钙台氏缓冲液(HTB)使血小板悬浮并移至10ml体积已用HTB(含10 μmol/L EGTA)50ml平衡过的2%琼脂糖胶柱上,用相同缓冲液洗脱。过柱后将血小板悬液调至1×10~8血小板/ml和Ca~(2+)浓度至1 mmol/L,置22℃备用。对照血小板悬液(CPS)的制备:用等体积  相似文献   

20.
医学微生物菌种长期保存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广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358-1359
目的 为探讨一种能长期保存菌种的理想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提供标准菌株。方法将需保存的菌株纯化后,用保护剂鲜牛奶制成常用菌悬液、高浓菌悬液,分别分装菌种管中置-70℃超低温快速预冻过夜,冷冻干燥机真空干燥封口,-30℃保存。结果浓度为10^6-10^7/ml和5^10-10^10个/ml的菌液经15年保存后菌株的存活率分别为92.3%和100%。经20年保存后菌株的存活率分别为61.53%,98.46%。结论鲜牛奶高浓菌悬液冷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各种微生物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