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剂量递增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难治性癫痫患者23例,在原一线抗癫痫药物不变的情况下加用拉莫三嗪治疗。观察时间至少6个月,基础期1个月,加量期1个月,稳定期4个月。加量方法,1~2周:25mg,每日1次。3~4周:50mg,每日1次。通常维持量:100~200mg,每日1次或分2次口服。为达到维持量,可每隔1~2周增加50~100mg剂量。结果:拉莫三嗪加用治疗难治性癫痫总有效18例(78.3%),控制12例(52.1%),有效6例(26.1%),无效5例(21.7%)。不良反应较轻。结论:拉莫三嗪剂量递增治疗难治性癫痫有效、安全,而且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吕卓 《中外医疗》2011,30(35):90-90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在小儿病毒性脑炎后并发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1例患儿进行分析,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治疗。结果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EEG检查恢复时间为(158.3±3.1)d,对照组EEG检查恢复时间为(207.1±1.9)d,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拉莫三嗪可有效产生抗癫痫作用,与其他抗癫痫药物无药效动力相互作用,是治疗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对58例小儿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以治疗前3个月癫痫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后12个月内的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12个月后,患儿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儿占46.6%(27/58),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5%(4/31).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乏力、头晕、头痛、恶心、纳差.[结论]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敏 《中国病案》2011,12(3):63-64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难治性儿童癫痫患者29例,进行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以治疗前3个月癫痫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后12个月内的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研究。结果全面性发作7例,部分性发作12例,部分继发全面发作8例,Lennox Gastaut综合征2例。完全控制5例,显效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48.3%。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2%(5/29)。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乏力、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下降。结论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联合应用为一种有效,安全而经济的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给予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者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确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丙戊酸治疗,观察组接受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5/47),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作频率为(7.02±1.04)次/月,低于对照组的(8.79±1.13)次/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2/47),低于对照组的34.04%(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效果显著,可降低发作频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5例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给予拉莫三嗪+丙戊酸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癫痫发作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个月治疗有效率为76.19%,6个月有效率为95.24%,均高于对照组51.52%、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与对照组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朱玉花 《中外医疗》2012,31(29):129-130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在小儿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收治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的79例难治性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同期采用拉莫三嗪治疗的患儿进行对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癫痫症状控制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研究组在癫痫发作次数、频率、程度、时间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EEC恢复程度和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乙拉西坦可有效解除GABA能和甘氨酸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降低神经元兴奋性放电过程,是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癫痫疾病治疗中拉莫三嗪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将我们2011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癫痫患者分组治疗,共74例,单纯给予丙戊酸治疗的37例记对照组,服用丙戊酸治疗的同时加用拉莫三嗪的37例记观察组,治疗6月后对两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91.89%、67.57%,存在显著差异(P0.01);基线期癫痫发作情况组间无差异(P0.05),6月后两组癫痫发作频率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存在不良反应情况,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癫痫治疗中,拉莫三嗪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癫痫发作频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氯硝西泮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广西脑科医院难治性癫痫80例,随机均分为2组(n=40),观察组使用拉莫三嗪、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氯硝西泮治疗,对照组仅予以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平均发作次数。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21.5±6.4)次]、治疗后6个月[(15.6±3.1)次]以及治疗后1年[(10.1±2.0)次],平均发作次数均少于对照组[(33.9±8.9)、(24.3±4.5)、(18.6±3.3)次](P〈0.05)。结论拉莫三嗪、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氯硝西泮能有效控制难治性癫痫的发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治疗联合拉莫三嗪对儿童难治性癫痫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35例,其中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8例,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12例,Len-nox-Gaust综合征7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拉莫三嗪治疗,采用Mark等制定的儿童癫痫生活质量量表(QOLCE)对拉莫三嗪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常规治疗联合拉莫三嗪对各种儿童难治性癫痫均有效,总有效率51.4%,尤其是对Lennox-Gaust综合征疗效最显著;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较添加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尤其是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改善显著( P <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常规治疗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能明显改善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夏文姐 《河北医学》2013,(6):858-861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依据随机双盲对照将9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氟桂利嗪(FNZ)。治疗3个月后,进行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3%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个月治疗及3个月疗程结束后发作频率与基线期发作频率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在3个月疗程结束后发作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脑电图也有改善,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氟桂利嗪作为难治性癫痫的添加治疗有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吕华军 《中国医药导报》2013,(32):92-94,104
目的 评价分析唑尼沙胺辅助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具体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确诊为部分性癫痫发作的164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唑尼沙胺组(n=82)与对照组(n=82).在12周回顾性基线期后,进入加量期共4周,最初2周患者服用唑尼沙胺量为100 mg/d,第3周为200 mg/d,第4周为300 mg/d.进入稳定期后药量维持在400 mg/d.定期进行随访分别在治疗第0、2、4、8、16周时进行随访,评价治疗第5~16周时临床综合疗效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同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第5~16周时,唑尼沙胺组患者癫痫完全控制率为30.49%,总有效率为91.46%,对照组分别为0.00%和53.66%;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的完全控制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期间的每4周时间段癫痫发作次数两组进行评价,唑尼沙胺组癫痫发作次数[(10.75±4.25)次]显著低于对照组[(10.36±4.17)次],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且随着治疗唑尼沙胺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不断减少.唑尼沙胺组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嗜睡、疲劳、头晕、肝功能异常等,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尼沙胺作为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普瑞巴林添加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将43例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患者分为普瑞巴林治疗组(治疗组,n-21)和安慰剂对照组(对照组,n-22);治疗组给予普瑞巴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14w后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有效性:FAS集,普瑞巴林治疗组为(-38.2土36.7),安慰剂对照组为(-3.6±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集,普瑞巴林治疗组为(-38.5±32.1),安慰剂对照组为(-9.7±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昏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普瑞巴林添加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穴位埋药线对难治性癫痫大鼠大脑海马及皮质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b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拉莫三嗪组、普通线组、药线组。普通线组与药线组均取大椎、肝俞(双)、血海(双)、丰隆(双)穴,先埋一侧穴位,间隔15d后埋对侧穴位;拉莫三嗪组按照人用拉莫三嗪剂量为5mg/(kg·d)换算灌胃大鼠。每日2次;模型组给予灌胃同等体积(2mL/d)的蒸馏水,均干预30d。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敏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b在海马与颞叶皮层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线、普通线、拉莫三嗪干预后能降低致痫大鼠海马区多药耐药基因MDR1b的表达水平(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致痫鼠海马区多药耐药基因MDR1b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普通线组比较,药线组明显降低致痫大鼠海马区多药耐药基因MDR1b的表达水平(P〈0.05);模型组的海马区与颞叶皮质区多药耐药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埋药线逆转与降低致痫大鼠海马区及皮质区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癫痫生物学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LEV)佐治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儿58例,在对其行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LEV进行佐治,并对佐治前后患儿癫痫的发作频次行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本组58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经LEV佐治,临床总有效率为74.1%(43/58),不同类型癫痫患儿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LEV佐治后综合所有类型癫痫患儿情况,其总体发作频次减少率为42.5%,癫痫发作频次佐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患儿7例有轻微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LEV佐治儿童难治性癫痫临床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轻微,患儿治疗耐受度良好,在传统抗癫痫药物较大程度失效时可加用LEV佐治。  相似文献   

16.
刘宏利  牛建荣 《河北医学》2014,(8):1301-1303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①选取难治性癫痫患者129例,给予三七通舒胶囊(0.2g,口服,3/d)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2年,观察该方案对所有入组患者的疗效;②按照病因将129例入组患者分为原发性难治性癫痫及继发性难治性癫痫两组,比较该方案(治疗2年)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病灶局部血流较治疗前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2年联合疗法治疗,所有病例的总有效率为83.7%,其中原发性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有效率为90.2%,治疗继发性难治性癫痫治疗有效率为59.2%,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月后原发性难治性癫痫患者病灶局部供血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0.01),继发性难治性癫痫患者病灶局部供血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成都神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出品,规格0.2/粒。1粒,每日3次口服)联合抗癫痫药物能有效治疗难治性癫痫,尤其对原发性难治性癫痫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和分析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因素,为临床上治疗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1月门诊患者200例,将其按病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120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患者一般资料,发作类型,家族史,疾病史,脑部损伤,精神状态和治疗效果。研究癫痫容易发展成难治性癫痫预测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早期就有智能障碍(P〈0.01)、治疗结束后脑电图检测显示仍然存在癫痫波样异常(P〈0.01)、初次来院治疗前病情发作在10次以上(P〈0.01)。结论治疗前癫痫发作次数多、伴有智能障碍、治疗结束后脑电图仍然存在异常、初次治疗效果较差的癫痫患者容易发展为难治性癫痫患者。  相似文献   

18.
王奕琪  丁美萍 《浙江医学》2011,33(10):1468-1471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及卡马西平(camamazepjne,CBZ)单药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痫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将80例部分性癫痫患者(〉16岁)分为OXC组(38例)、CBZ组(42例),分别给予OXC或CBZ单药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保留率及治疗后3、6、12个月发作完全控制、显效、无效、恶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XC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37%)明显低于CBZ组(4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6、12个月OX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OXC单药治疗部分‘性癫痫的有效性与CBZ相当。OX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BZ,且OXC的不良反应易发生于用药初期。  相似文献   

19.
腹针配合艾灸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艾灸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1月-2007年7月60例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腹针结合艾灸的针灸方法加关多巴片治疗,对照组㈤例采用芙多巴片治疗,疗程均为3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中各项积分情况及进步率。结果:总进步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3.3%(P〉0.05)。但日常活动积分差值、总分差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精神、行为和情绪、运动功能、并发症积分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艾灸方法配合关多巴片较单纯传统关多巴片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