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检体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水平。由于传统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影响,医学生仅通过一学期的诊断学课程学习,很难完全掌握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以及临床思维方法、医患沟通等临床基本技能。针对上述问题,在山东大学医学院的支持下,我们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实施了检体诊断学全程教学的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推行整体化教学改革,加强实习期间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师资培养,以求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国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课程的开展情况,调查了全国114所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课程教育教学组织状况,具体包括课程开设情况、授课方式、师资情况等。调查显示,医患沟通课程的开课率是64.9%,但是作为必修课开课的比例只有51.3%;课时的设置随意性较大,授课学期主要集中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授课方式主要是大班授课;平均师资人数3~4人,其中一半是兼职教师。由此建议,医患沟通课程建设应提高课程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必修课开设;教学内容方面更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处理好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已成为急诊科医学生临床学习中迫切需要提高的临床技能之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将医患沟通教育引入临床教学中,针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及技巧进行培训。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通过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及带教标准来强化医患沟通教育。鼓励医学生灵活运用体态语言、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法制观念、应用专项训练及情景模拟等手段进行医患沟通学习,掌握处理医患关系的基本技能及技巧。在急诊教学中加强医患关系教育是减少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关系有效沟通的必要手段之一,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医患沟通能力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建议在我国八年制医学生教学目标中增设相关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并结合国情完善评估体系,旨在培养临床技能与沟通交流技能并重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医患沟通》课程对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5至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生36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学习《医患沟通》课程的医学生为课程组(n=180),未学习该课程的医学生作为对照组(n=180)。教学结束后,应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表》(SEGUE Framework)进行问卷调查,评价2组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运用Excel录入调查表数据,经逻辑查错后形成最终数据库。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K-S test)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比较2组调查对象在量表5个维度的总体得分均值,课程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2组调查对象在“维度1:沟通启动”(P=0.001)、“维度2:信息收集”(P=0.002)和“维度4:理解病人”(P=0.007)方面的得分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患沟通》课程促进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由“知理念”向“践行为”转化,但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取基于角色扮演的双语教学方法,探索《全科医学基础》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0~2012年级南山班医学生共88名为教学对象,在《全科医学基础》中采用基于角色扮演的医学生医患沟通双语教学模式,教学后对全体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访谈。结果:60.2%的同学自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存在问题,65.9%的学生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糟糕,95.5%的学生认为需要安排医患沟通课程,97.7%的学生认为课程有收获。结论:基于角色扮演的医学生医患沟通双语教学模式得到学生认同,教学效果良好,并能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帮助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医学生开阔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住院医师与医学生在沟通课程前对不同医患沟通环节的自评和医患定位,为不同对象开展针对性教学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开设临床医患沟通课程的331名八年制医学生及308名住院医师,使用两个自评问卷的方式进行课前评估,包括医患沟通技能和职业实践的信心问卷和医生患者定位问卷。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对不同沟通目标的排序,住院医师和八年制医学生均为:收集患者完整的病史评分最高[(4.340±0.756)vs.(4.050±0.707)],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次之[(4.310±0.740)vs.(4.030±0.790)],和患者讨论治疗方案再次[(4.050±0.812)vs.(3.600±0.823)],告知坏消息最低[(3.850±0.897)vs.(3.260±0.907)]。对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4.310±0.740)vs.(4.030±0.790),P<0.01]、收集患者完整的病史[(4.340±0.756)vs.(4.050±0.707),P<0.01]、和患者讨论治疗方案[(4.050±0.812)vs.(3.600±0.823),P<0.01]、告知坏消息[(3.850±0.897)vs.(3.260±0.907),P<0.01]、整体的医患沟通能力[(4.230±0.796)vs.(3.700±0.808),P<0.01]的信心评分方面,住院医师组均高于八年制医学生组。医生患者定位量表提示,住院医师组“以医生为中心”的倾向高于八年制医学生组[(60.630±7.665)vs.(3.760±0.828),P<0.01]。结论 住院医师对于医患沟通的自信高于八年制医学生,而“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弱于医学生。医患沟通教学的重点在两个群体分布特点相似,八年制医学生教学中需要兼顾其经验不足,住院医师则需要强调共情和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同临床技能培养同样重要,本研究探讨在仿真电子化标准模拟病人检体诊断学教学中,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方法:224名学生在采用心肺听触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化标准模拟病人系统辅助教学下,进行检体诊断学实习训练,教师课中重视沟通理念灌输及沟通能力培养,课后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分析电子模拟病人检体诊断学教学中的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果:学生意识到掌握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贯穿了沟通理念的多样性训练模式贴近临床实际,提高了教学效果.结论:在检体诊断学的实习教学中,必须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将来在临床工作中有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为背景,从医患沟通能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情、做出准确诊断、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医患沟通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培养专业化沟通技能、组建多学科师资团队、采取多元化授课形式、制定系统化考评体系4个方面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目前的医疗环境背景下,旨在了解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并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自制《临床医学生对职业现状与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问卷,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某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7年制和临床5年制的527名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紧张原因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调查主要从医护人员层面、患者及家属层面、医院层面和社会层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93.7%的医学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不和谐,不同性别(P=0.029)、首次接触临床年级不同(P=0.003)和职业认同感不同的医学生(P<0.001)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存在认知差异。结论 医学生对目前的医患关系评价较差,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增强医学生沟通技巧、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等措施,为构建未来的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浙江大学自2005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培养过程中借鉴国外医学教育发展的经验,改革创新,形成颇具特色的行医学课程体系。行医学是着重学生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纵向课程。它以传授关于人类健康行为、疾病和医疗发展的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让学生在医疗团队合作环境下学习所需的医患人际沟通技巧,运用临床工作所需的医学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课程首次实施在线PBL教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3个年级共计357名学生参与了在线PBL教学。学生们前期具备了课程融通整合的知识技能基础,导师们进行了充分的学情分析、软硬件准备和教学设计。师生借助“腾讯会议”软件平台顺利实施了在线PBL教学,并且该教学活动在学生中获得较好反馈,课程满意度较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程融通整合为在线PBL的案例设计奠定了基础;在线PBL教学的成功实施也体现了课程融通整合的改革初衷。  相似文献   

13.
天津医科大学在2012年新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化模块,该模块采取课内课程和课外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内课程是指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化,即将《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列为必修课程,注重学生医学职业道德与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健康促进与预防医学意识培养,加强其临床思维、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课外部分主要以“创新学分”项目设立为指导,将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全面化。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组织计划、沟通协调、文字表达以及科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自2013年开始实施临床实习教学,招收输血医学定向实习生。本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规范入科教育,详列培训细则及出科考核指标;专业技术操作标准化,结果与临床密切结合;灵活沟通,构筑和谐医患关系;提问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生物安全培训,保证血液及人身安全;树立责任心,培养担当精神;加强临床输血技术及用血管理知识的学习,强化安全输血的理念;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水平等几点带教经验。  相似文献   

15.
王广  刘佳  陈哲  徐援 《中国病案》2014,(4):64-64,40
医学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合格医师,由于医学院校涉及医患沟通培养的课程较少,致使部分医师专业能力扎实,但缺乏医患沟通意识与技巧,常会引起患者的误解和不满。因而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促使其树立较强的沟通意识已不容忽视。教师应在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关键时期,以沟通实践为载体,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培训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临床医师,满足新时期临床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颈部教学说课设计为例,展现“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局部解剖学教学;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理论教学和“主刀负责制”实验教学;并将感恩“志友”人文教育贯穿于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全过程。该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与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有效的医疗实务需要医生具备叙事和沟通能力。叙事逐步应用于医学实践和研究,促成了叙事研究方法与医学的结合。“叙事医学”推动了医患沟通研究的叙事转向,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叙事能力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医学教育中,应通过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带教两种途径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儿科学"线上教学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在儿科医学院进行"儿科学"教学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6级临床医学"5+3"班67人,采取"提供录制教学资源和在线交流答疑"(简称"录播课程")形式教学;2015级临床医学"5+3"班39人,采取"直播课程和在线交流答疑"(简称"直播课程")形式教学。通过对两组学生问卷调查,比较两种线上教学方式的效果,收集医学生对线上教学的看法和建议。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部分学生(98.1%)都认同此次儿科学线上教学的效果,认为其能够满足学习需要。录播课程组和直播课程组对于线上教学的效果评价无明显差异(P>0.05)。但医学生普遍对未来采取全程线上教学认可度不高,而对线上教学结合线下实践的教学方式认可度更高。结论儿科学线上教学得到了医学生的认可,两种线上教学方式各有优势:录播课程计划性更强,内容更为严谨;直播课程实时互动,灵活性更高。但考虑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的同时,仍需线下实践内容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