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肛管直肠周围肌组织脓肿长期被临床忽视的原因,并总结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提肌脓肿患者的MRI表现,并随访术后患者控便及排便能力。  结果  18例为单一肌组织脓肿,21例并发两组以上肌组织脓肿,其中存在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脓肿28例,浅部脓肿26例,耻骨直肠肌脓肿9例,肛提肌脓肿4例,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脓肿1例;感染肌组织肿胀增粗,基本保持解剖形态,其中外括约肌深部呈典型“U”形,肛提肌呈对称“蝴蝶翅膀样”表现;肛周脂肪间隙清晰34例,脂肪间隙结构不清5例,术中触及内口26例。35例未累及肛提肌患者术后控便和排便良好,3例肛提肌脓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控便不良及排便无力,另1例失联。  结论  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提肌有时不能阻挡肛周感染的传播,甚至肌组织内部形成脓肿,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脓肿术后患者肛门控便及排便功能很可能不受影响,肛提肌脓肿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肛门控便及排便功能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肛管的高空间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例无肛肠病变的志愿者行MR快速高分辨率自旋回波序列T1WI和T2WI扫描,并对获得图像进行分级评价和定量分析。结果20例志愿者的内括约肌、纵行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括约肌间隙、坐骨肛门窝、肛提肌、肛管的黏膜层、黏膜下层等解剖结构均能清楚显示,肛管的信噪比SNR和肛管-脂肪对比度噪声比CNR分别为9.7±2.3和3.1±2.1。结论肛管的高空间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可清晰显示肛管和括约肌环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于临床评价肛管及肛周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盆底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重建技术检测直肠盲端与周围肛提肌的关系,以及肛提肌厚度对诊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CARM)分型的价值。方法:采用盆底3DUS检查56例CARM,测量直肠盲端(distal rectal pouch)至肛门隐窝(perineum)的距离(P-P间距)、直肠盲端至肛提肌(levator ani muscle)的距离(P-L间距)、肛提肌厚度和肛门括约肌厚度,并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评价其中42例CARM患儿盆底肌肉发育情况,分析3DUS对CARM的分型、比较3DUS与MRI测量CARM盆底肌肉各径线以及两者对CARM伴瘘管的诊断效能。结果:3DUS诊断测量P-P间距、P-L间距和肛提肌厚度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US测量56例CARM的P-P间距、肛提肌厚度和肛门括约肌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0.65±4.62)、(2.14±0.40)和(1.36±0.41)mm,其中42例MRI检查测量P-P间距、肛提肌厚度和肛门括约肌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1.47±4.84)、(2.12±0.36)和(1.32±0.38)mm,两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手术结果对照,3DUS提示诊断CARM伴瘘管28例,不伴瘘管7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5.1%、53.8%和62.5%;MRI提示诊断CARM伴瘘管21例,不伴瘘管5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3.6%、55.6%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40)。结论:新生儿盆底三维超声重建技术可直观、立体地显示扩张直肠盲端与周围肛提肌的关系,准确测量肛提肌的厚度,完善了以往超声单一测定扩张直肠盲端距肛门隐窝距离的不足,可提高超声对CARM诊断分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续上期 (第11期 )文4具体介绍目前处理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几项常用技术(1)切开术的应用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中对肛管直肠环的处理 :肛门括约功能的主要结构基础是肛管直肠环 ,高位复杂性肛瘘常与此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Hass认为外括约肌深部有联合纵肌纤维鞘 ,形成一个主体肌纤维网络。如果单独切开外括约肌深部 ,一般不会造成失禁 ,因为该网络不至于使外括约肌纤维完全分开回缩。耻骨直肠肌是肛直环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往认为耻骨直肠肌内无联合纵肌纤维鞘 ,因此切断耻骨直肠肌会导致肛门失禁。但近年来临床实践证实 ,单纯切断耻骨直肠肌并不…  相似文献   

5.
肛管的双平面超声声像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识别肛管的结构.方法 取1例完整肛管直肠标本,穿刺针依次定位肛管各层肌肉,观察穿刺针在超声图像上所在的层次.再观察无肛管直肠及肛周疾病的患者50例,测量其肛管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联合纵肌的厚度,并验证其肛管的超声图像特点与标本图像是否一致.最后把经直肠获得的肛管超声图像与肛管的MR图像相对照.50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25~40岁组,41~55岁组,>55岁组.结果 通过实验,获得了肛管各层次在经直肠超声上的形态及回声特点.肛管的超声图像与MR图像具有一致性.三组的肛管内括约肌厚度分别为(0.19±0.03)cm、(0.22±0.02)cm、(0.24±0.03)cm,肛管外括约肌厚度分别为(0.44±0.03)cm、(0.49±0.04cm、(0.52±0.04)cm,联合纵肌厚度分别为(0.10±0.02)cm、(0.11±0.02)cm、(0.11±0.02)cm.结论 经直肠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肛管的解剖结构,是一种无创、简便有效的检查肛管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行盆腔螺旋CT扫描的新生儿24例,用腹窗(窗宽300HU、窗位40HU)在横轴位观察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大小、形态及位置,与5例正常新生儿盆腔CT图像比较,其发育主观评为良好、一般、差。结果:CT扫描所有病例均显示耻骨直肠肌,发育良好22例,高位畸形中2例发育一般。低位畸形中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均发育良好;中位畸形中8例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发育良好,2例括约肌发育一般;高位畸形中2例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发育良好,括约肌发育一般及发育差各2例。结论:螺旋CT可显示不同类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位置及发育状况,从而指导临床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并能较为准确地推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压力偏位产生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07/09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解剖学实验室对19具非直肠肛门疾患的尸体标本进行了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局部解剖,分别从直肠肛门前后左右4个方向对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至肛门缘的距离进行测定。其中3具引产胎儿因做病理切片而未进行上述测量,故实际测量例数为16具。结果:实际测量16具尸体,外括约肌复合体前部肌腹厚度为(9.56±5.33)mm,后部肌腹厚度为(12.12±6.42)mm,左侧肌腹厚度为(11.69±6.53)mm,右侧肌腹厚度为(11.16±5.70)mm。上述4个部位的肌腹宽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耻骨直肠肌后上缘至肛门缘的距离为(16.17±7.59)mm,与外括约肌复合体前后部肌腹宽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直肠肛门测压中呈现压力偏位的现象是由外括约肌复合体解剖学基础决定的,这种压力偏位的形成有助于形成外括约肌对直肠肛门产生的压力绞锁机制,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肛门节制。  相似文献   

8.
肛门外括约肌压力偏位产生的解剖学基础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元宏  刘贵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92-94,i004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压力偏位产生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07/09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解剖学实验室对19具非直肠肛门疾患的尸体标本进行了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局部解剖,分别从直肠肛门前后左右4个方向对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至肛门缘的距离进行测定。其中3具引产胎儿因做病理切片而未进行上述测量,故实际测量例数为16具。结果:实际测量16具尸体,外括约肌复合体前部肌腹厚度为(9.56&;#177;5.33)mm,后部肌腹厚度为(12.12&;#177;6.42)mm,左侧肌腹厚度为(11.69&;#177;6.53)mm,右侧肌腹厚度为(11.16&;#177;5.70)mm。上述4个部位的肌腹宽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耻骨直肠肌后上缘至肛门缘的距离为(16.17&;#177;7.59)mm,与外括约肌复合体前后部肌腹宽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直肠肛门测压中呈现压力偏位的现象是由外括约肌复合体解剖学基础决定的,这种压力偏位的形成有助于形成外括约肌对直肠肛门产生的压力绞锁机制,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肛门节制。  相似文献   

9.
挂线术是中医的传统术式,主要用于肛瘘的治疗。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将挂线术成功的应用于多种复合型肛肠病,如肛周高位脓肿(高位粘膜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壁脓肿等)、多窦道高位肛瘘合并重度痔病、重度肛裂 肛管狭窄、肛门直肠损伤性疤痕狭窄(外伤性、医源性)、直肠前突或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合并重度痔病、直肠肛管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排粪造影、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限度,为临床检查方法的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88-03/2004-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普通外科经诊断证实且均进行了排粪造影、CT和MRI三种影像学检查的62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分别测量出肛直角及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深度和厚度并与56例健康自愿者的排粪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肛直角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增大。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中49例肛直角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减小,且均伴有耻骨直肠肌压迹,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3.52±0.65)cm,深度(1.68±0.49)cm,另外13例静息、力排时肛直角均无变化,钡剂不排或少排且均出现“搁架征”。CT,MRI断面图像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较正常人厚,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还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群、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结论:排粪造影能显示耻骨直肠肌功能性异常,是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较可靠的方法。CT,MRI能直接清楚地显示耻骨直肠肌位置、形态大小、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各部分的发育情况等,并更进一步了解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的解剖结构改变、邻近结构异常及盆底其他功能性疾病。故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不同方位及序列成像,尤其是冠状位及轴位T1WI压脂增强序列在肛周脓肿的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30例脓肿患者全部进行增强MRI扫描。以手术结果为对照标准,统计分析MRI扫描三种序列组合对各种类型肛周脓肿及内口的检出率,并与直肠指诊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手术证实52个脓肿,30个内口。直肠指诊肛周脓肿43个,检出率为82.69%,其中括约肌间脓肿15个,坐骨肛管间隙脓肿23个,肛提肌上方脓肿5个,正确的内口22个,检出率为73.33%。MRI轴位联合冠状位T1WI压脂增强序列检出肛周脓肿52个,检出率最高为100%,其中括约肌间脓肿18个,坐骨肛管间隙脓肿23个,肛提肌上方脓肿11个,正确的内口29个,检出率为96.67%。两组比较,对于肛提肌上方脓肿和内口的检出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和0.030)。结论肛周脓肿术前MRI增强扫描,能发现更多的肛提肌上方脓肿及明确的内口,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可信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2.
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测正常人肛管直肠声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常人肛管直肠超声解剖。方法 应用实时高频经直肠内超声检查法探测166例正常人肛管直肠及相关肌肉组织,确定直肠及内、外括约肌的断面图并进行厚度测定。166树根据年龄分为3组:25~35岁组,36~55岁组,>55岁组。 结果 应用此检查法获得完整的肛管直肠及内、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超声解剖断面图,肛管直肠及内、外括约肌的显示率为100%,耻骨直肠肌的显示率为79%。3组的厚度分别为直肠48±3.78mm,52±4.60mm,54±4.40mm。内括约肌24±3.68mm,25±31.9mm,32±4.10mm,外括约肌52±3.20mm,55±4.02mm,58±5.08mm。结论 本研究对诊断肛肠病变提供正常人肛管直肠声像图及有关测值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MRI评估宫颈癌子宫根治术(RH)后1、5年患者肛提肌变化。方法 前瞻性纳入30例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采集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盆底MRI,重建骨盆及肛提肌三维模型;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前后径(LH-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体积(LVOL),双侧肛提肌与耻骨联合下缘间距(LSG)、髂尾肌角度(ICA)及厚度(ICT)、耻骨直肠肌厚度、M线及H线长度的差异。结果 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T及耻骨直肠肌厚度逐渐变薄、M线逐渐延长,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静息态下LVOL较术前减小(P<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A及LPA均较术前增大而LVOL减小(P均<0.05)。结论 宫颈癌RH术后患者髂尾肌、耻骨直肠肌逐渐萎缩变薄,盆底支持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6.58)和(18.18±13.71)kPa,(11.87±5.61)和(5.76±3.84)kPa,P<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30.02)和(117.01±74.35)cm(cmHg)2,P<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67.78)和(266.18±49.38)μV,(152.20±37.42)和(114.08±51.41)μV,P<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维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I)绝经女性耻骨直肠肌功能的价值。方法收集57例SI绝经女性(SI组)和30名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的绝经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其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LH)参数(面积、前后径、左右径),以高频超声及SWE测量其静息及最大缩肛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厚度及杨氏模量平均值(E_(mean)),比较组间各参数差异。结果静息状态下,SI组与对照组LH面积、前后径及左右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LH面积、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SI组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与对照组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均大于静息状态(P均<0.05)。静息状态下,SI组LH面积与双侧耻骨直肠肌E_(mean)均无明显相关(左侧r=-0.182,P=0.108;右侧r=-0.274,P=0.053),最大缩肛状态下,SI组LH面积与双侧耻骨直肠肌E_(mean)均呈低度负相关(左侧r=-0.349,P=0.002;右侧r=-0.329,P=0.003)。结论三维超声联合SWE可通过观察LH形态和耻骨直肠肌厚度及E_(mean)评估绝经女性耻骨直肠肌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S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排粪造影、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限度,为临床检查方法的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88-03/2004-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普通外科经诊断证实且均进行了排粪造影、CT和MRI三种影像学检查的62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分别测量出肛直角及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深度和厚度并与56例健康自愿者的排粪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肛直角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增大.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中49例肛直角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减小,且均伴有耻骨直肠肌压迹,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3.52&;#177;0.65)cm,深度(1.68&;#177;0.49)cm,另外13例静息、力排时肛直角均无变化,钡剂不排或少排且均出现“搁架征”.CT,MRI断面图像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较正常人厚,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还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群、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结论:排粪造影能显示耻骨直肠肌功能性异常,是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较可靠的方法.CT,MRI能直接清楚地显示耻骨直肠肌位置、形态大小、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各部分的发育情况等,并更进一步了解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的解剖结构改变、邻近结构异常及盆底其他功能性疾病.故将它们三者有机结合对早期而全面诊断该疾病并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是指利用直肠肛管测压、肛门括约肌肌电及计算机声像等技术,以视、听觉的形式显示体内生理活动,通过指导和自我训练有意识地对某些异常的生理活动进行矫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来,利用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大便失禁已被证实较药物及物理疗法更有效。本研究采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检测等方法,对20例先天性无肛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物反馈训练无肛术后患儿的排便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77;16.58)和(18.18&;#177;13.71)kPa,(11.87&;#177;5.61)和(5.16&;#177;3.84)kPa,P&;lt;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77;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77;130.02)和(117.01&;#177;74.35)cm(cmHg)^2,P&;lt;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177;67.78)和(266.18&;#177;49.38)μV,(152.20&;#177;37.42)和(114.08&;#177;51.41)μV,P&;lt;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分别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观察未育女性耻骨直肠肌和盆膈裂孔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观察女性盆底形态学变化的影像学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0例未育女性患者,分别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并对三维重建声像图进行分析,观察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及内部解剖构成,测量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以及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耻骨直肠肌厚度、后角大小、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差异。结果 70例未育女性患者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3种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形态以及内部解剖结构无明显变化,而裂孔大小以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大小发生较明显改变: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测得耻骨直肠肌厚度分别为(6.64±0.73)mm、(6.48±0.12)mm和(6.89±0.25)mm,耻骨直肠肌后角分别为(64.81±8.27)°、(71.96±9.36)°和(69.94±7.88)°,盆膈裂孔前后径分别为(4.29±0.67)cm、(4.54±0.79)cm和(4.01±0.85)cm,盆膈裂孔左右径分别为(3.70±0.61)cm、(3.96±0.65)cm和(3.47±0.49)cm,盆膈裂孔面积分别为(11.25±2.56)cm2、(14.48±4.51)cm2和(9.23±2.53)cm2。与静息期相比,张力期耻骨直肠肌变薄,后角变大,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6、-3.58、-2.91、-3.12、-5.07,P均<0.001);与静息期相比,缩肛期耻骨直肠肌变厚,后角变大,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2.70、3.88、3.21、4.39,P均<0.001)。结论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和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学改变,是观察女性盆底形态学改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及神经丛的数目和形态。方法用乙烯硫脲诱导健康妊娠Wistar-Imammichi大白鼠产生有内括约肌的肛门直肠畸形胎鼠,取胎仔行正中矢状面连续切片,经染色后观察直肠肛管发育情况及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和神经丛数的数目。结果实验组肛门直肠畸形胎鼠每个视野的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数为(1.206±0.012),神经丛数仅为(0.308±0.051),对照组正常胎鼠分别为(3.710±0.043)和(1.227±0.072),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而实验组正常胎鼠两项数值分别为(3.012±0.032)和(1.187±0.00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肛门内括约肌肌间神经节细胞数和神经丛数的减少是肛门直肠畸形的重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