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氏认为,带下为病,俱是湿证。带下病有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本文主要介绍治疗脾虚湿浊下注引起的白带下的完带汤及其方歌、功效、主治、方解、验案等。完带汤主治"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之白带下,根据完带汤"重补脾土,佐以疏木"的特点,异病同治,临证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2.
带下病指妇女阴道分泌物量多而连绵不绝的症状而言。称之带者,盖带脉失于约束故也。带下的形成,由于带脉失约,冲、任不固,尤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带色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较常见。笔者数十年来常以《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带汤”为基础,随证加味,疗效深感满意,现向同道简介。  相似文献   

3.
白带是妇科常见疾患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如内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症?".妇人良方说:"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医宗金鉴说:"带下者,由于劳伤冲任,风邪入于胞中",等等.归纳病因,大致有湿热、湿痰、思虑伤脾、或气虚下陷,故古人对带下又有白、赤、黄、青、黑"五带"之分.立法选方从补、从泻、从温、从涼均随证而各异.一般白带宜补陴舒肝,清热利湿,赤带宜清肝扶脾养血,黄带宜扶脾祛湿清热,青带宜清热解郁,黑带须泻火为主.但个人在临床所见,妇人带下以白带为最  相似文献   

4.
从肝论治带下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带下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有带下五色之分。临床中我们从肝论治带下病,获得初步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赤白带清肝为宜赤白带下,有腥味,下阴部有不适感或瘙痒感,带下量多,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此为肝经火炽,脾不运化,湿热之气内侵,损伤任带。当需清肝止带。药用牡丹皮、桅子、柴胡、半枝莲、地榆、蛇床子、苦参、墓头回、白芍。并根据临床症状,佐以药煎水熏洗下阴部。  相似文献   

5.
孙钧 《西部中医药》2002,15(6):62-63
带下病属妇科常见病,各种阴道炎、宫颈糜烂、子宫癌等疾病,均属本证范畴。历代医家对此首推治脾,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凡妇人有白带,是第一等病,令人不产育,宜速治之。”脾虚带下,治疗总以健脾为大法,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白带多属气虚,补气健脾,治之要领也。”但是不能仅用“完带汤”一方或一味的健补脾土,而在健脾止带的基础上佐以燥、升、化、舒、敛等法,疗效甚好。1燥带者湿邪也,虽脾虚是本,但邪实为标,故补脾与除湿并举,方能达到标本同治,缩短疗程的效果。《金匮钩玄·带下赤白》说:“赤属血,白属…  相似文献   

6.
病原与病理带者带脉也,奇经八脉之一,周围于腰,如束带之状。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严用和曰:“妇女赤白带下由劳伤冲任,风冷据于胞络”。刘河间曰:“带下者,任脉湿热甚,津液溢而为带下”。张洁古曰:“带下证,皆任脉经虚”。缪仲淳曰:“妇女忧思郁怒,损伤心脾,肺火时发,血不归经,多患赤白带下,盖以白带多属气虚,若带下如米泔腥秽臭味者,湿热甚也”。楼全善曰:“未嫁之女,月经初下,浴以冷水,或热而当风,亦病带之由。有家之妇,阴阳过多,伤于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络触冷,逐成秽液与血水相混而下”。傅青主分五带,认为俱是因湿而致。  相似文献   

7.
杨春旭 《河南中医》2008,28(11):32-33
傅山将带下病分为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认为带脉损伤,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是基本病机,故在治疗上注重健脾祛湿、疏肝补肝并提出"治带宜重肾火".其治不拘于古,治病求本,用药精良,随证多变,终使湿有出路,邪得分消,带下症自除.  相似文献   

8.
带下病指女性白带的量、色、质、味异常,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带下及带下病详细的论述。秦汉时期有不同称谓,隋代《诸病源候论》基本固定病名。广义 "带下" 即妇女疾病总称;狭义 "带下"指女性阴中流出的液体,亦称白带,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狭义 "带下" 之名,始见《神农本草经》。《内经》中详细记载 "带下" 的来源、作用:为女性体内之精华物质,与入骨孔补益脑髓的物质同源。白带量过多则为病,即《内经》中之"淫"病,为阴阳不和,肾虚无摄;怵惕思虑,神伤恐惧;脾邪传肾,少腹疝瘕;暴食不洁,升降失常。淫之重症有四逆、五逆之说,均指病势深重,积重难返。白淫,男女皆可有,男子随溲而下,溺中若有精之状,即后世所言"白浊";女子则下于阴中,即后世所言之"带下"。《灵枢·五色》"有润如膏状",未述及 "带下" 之颜色及性状。《神农本草经》中论述了赤、白之分。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涉及白带颜色、质地及气味。《诸病源候论》根据白带颜色分成"五色带"。傅山归纳总结"五色带",并给出相应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医》2021,43(7)
清带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主治妇女赤白带下。张锡纯认为,带下病与脾肾虚弱有关,脾肾气虚,进而导致带脉失约,冲任二脉不固而带下。治疗当以固摄冲任为主,佐以收敛固涩之品。张锡纯既遵古方,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自创新方,不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更提供了学习中医经典的思维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0.
赤带系指妇女阴道排出的一种赤浊粘滑、似血非血的液体,如《付青主女科》说:“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漓不断,所谓赤带也。”若带下夹血,赤白相间者,则称之为“赤白带”。  相似文献   

11.
刘竹珍 《四川中医》2011,(4):126-127
目的:本文将带下症辨证分为脾虚性白带症、肾虚型白带症、湿热型黄带(赤白带)症、虚热型赤白带症,根据各种证型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达到带去病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与《傅青主女科》所论带下,在病因上,皆为湿致带下。在辨证分型上,皆有寒热之别,《金匮要略》最先分类湿热带下与寒湿带下;《傅青主女科》创五色带下,其中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均属湿热带下,白带下属湿盛火衰,或可属寒湿轻证,实质也不离寒热两大类。在治法上,《金匮要略》以外治为主,开创了妇科疾病阴道纳药外治的先河,且湿热带下常配内服用药以内外合治;《傅青主女科》则从肝、脾、肾三脏来论治带下,并兼顾带脉与任脉,实为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遣方用药上,清热、利水、祛瘀、补气是二者共同的用药原则,只是所选药物有所不同,傅青主重视肝、脾、肾三脏,故用药有其独特性。由以上内容可见,《傅青主女科》所论带下是对《金匮要略》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傅青主系明末清初之著名医家,以擅长妇科著称,又善用荆芥治经、带、胎、产等证。在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一书中,荆芥出现于24首方剂中。其用荆芥伍方治病之妙意,归纳起来有下以几点:1.抑木止带兼开肾郁:带下有五色之分,而白带为患,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方用完带汤,方中荆芥味辛,入肝经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脾土运化有权,则能化营血为经水,白带可愈。余治黄带,赤带之方中,加用荆芥一味,收效更佳。另外,肝为肾之子,肝  相似文献   

14.
带下颜色黄如茶汁或黄绿如脓,质粘腻,气秽臭者,称为“黄带”;若带下淋漓,赤白相杂的称为“赤白带”。临床常见证型大致分为脾虚带下、湿热带下、湿毒带下、肾虚带下。  相似文献   

15.
正"隔二隔三之治"最早见于《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1]),用于注解著名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一句。其注文述:"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总结注文提到的具体治法可知,脏病治其脏乃正治法(文中之治肝法),治所生之  相似文献   

16.
談“帶下”     
“带下”是妇科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是妇女生殖器内炎症的渗出物。普通的多显白色或脓样色,一般的便把它叫作“白带”;其有粘膜糜爛出血呈赤色者叫“赤带”,赤白相兼者又叫做“赤白带下”;“带下”二字在古籍中很早就有了记载,如史记扁鹊倉列传:“扁鹊过邯郸,闻贵人即为带下医。”素问骨空论:“任脈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是远在秦汉时代就有了“带下”的记载。虽然后世有人认为“带下”应指带脈以下的妇科病而言,但由後世就把白带症叫做“带下”来看,更可知道白带症在妇科疾病中是最为  相似文献   

17.
<傅青主女科>论理识证不拘前人,制方用药独具特色.现就其<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中之治肝思想分析如下. 1 傅氏治肝之理法 傅氏认为,"脾气之虚,肝气之郁",再加以"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则成诸般带下.若"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而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而反变成白滑之物",则成白带;若"肝之性既违,则肝之气必逆,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而走于带脉,遂从阴器而出",则成青带;若"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而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则成赤带.  相似文献   

18.
魏祝娣  梁柳文 《新中医》1997,29(8):46-47
中医治疗寒湿带下病,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以仲景之法,遣仲景之方诊治者尚见不多。笔者结合临床,运用仲景之方治疗寒温带下病,每获佳效。1甘姜苓术汤治脾虚寒温带下病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仲景用治肾着。肾着,即寒湿痹着腰部,其病本在碑而标在肾(腰)。辨证要点为:身重,腰冷而痛。而脾虚寒湿带下病,其本虽在脾,但寒湿痹着任、带。其辨治要点为:白带清稀,体倦神疲,腰冷痛,舌谈胖、边有齿印,脉濡缓无力。治当暖上胜水止带。如治吴某,40岁。带下量多2年余。初觉带下绵绵淫溢,体倦纳呆,曾间断治疗不效。近2月…  相似文献   

19.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难经》、《金匮》皆载此说,为后世“肝病治脾”的理论依据。《金匮发微》谓;“肝脏血虚,则其叶挺燥而压于脾”,指出肝脾相传,血不荣是其本质。在病理上肝脾互为因果,脾病则血失统帅,肝乏血养则由形变而至质变,使肝病进一步加重。故肝病治脾,不仅使病不相传,更主要的是治肝之要着。肝病治脾当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健脾运以达肝郁”。凡肝郁不达,脾陷生湿,气机壅滞,升降违和,症见脘痞胁痛,纳呆恶心,面乏华色,肢体倦怠,腹胀便溏,舌苔粘腻,脉象濡弦者,治以升健脾运以疏理肝郁。方选香砂六君或补中益气汤,取参、芪、术、草益气培脾为主,配以归、芍养肝血,升、柴达肝郁,俾脾  相似文献   

20.
杨立宏  王红  李靖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98-3199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云:"肝热病者,左颧先赤;心热病赤,颜先赤;脾热病赤,鼻先赤;肺热病赤,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等,这种以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