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药用植物鸡冠花的基原、入药部位、功效及主治及性味归经等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及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厘清了鸡冠花的药用历史。结论古代文献对鸡冠花的描述与今之植物志的描述相符;鸡冠子与青葙子的混淆始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并非今之独有;鸡冠花种子入药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鸡冠花入药首载于宋代《太平圣惠方》,鸡冠花苗入药首载于明代《本草纲目》,鸡冠花根入药首载于明代《普济方》;最早明确记载白、红鸡冠花入药的分别是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白、红鸡冠花的功效和主治不同,并无优劣之分;鸡冠花的性味归经在历代的本草记载中不一致,有待于临床应用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五味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代有关文献和本草著作来看(公元前500至公元1500年左右),五味子分布达10省之多。而近代研究五味子属植物,国内记载约2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国家药典85年版,仅收载了两种五味子植物的果实入药。这远远不能反映五味子入药的实际种类和分布。根据本草考证和现代药理证实,建议分别收载北五味子和西五味子入药,确保用药的准确。五味子历史异名记载的书籍如下: (?)(音味)、荎(?)(音持除),记载于《尔雅》。玄及或元及《吴普本草》。会及《广雅》。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而南、北五味子之分是在《本草纲目》才明确指出。北五味子自然是按药材产地道路所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9,(11)
在不同的本草记载中,茜草科乌檀以茎干、树皮或根等不同部位入药,名为胆木。胆木疗效显著,是海南黎族传统用药,目前已开发成数种中成药,但其入药的渊源尚不清晰。该文从"檀"入手,对乌檀的中文名、拉丁学名等进行考证与文献梳理;对胆木与苦木的相关性进行考证;以全球乌檀属植物的分布与研究现状为参照,说明了胆木入药与其同属其他植物的相似性;此外,对胆木药材的加工与炮制规范、药用部位、生产年限与采收季节及入药剂量的记载加以整理,提出以4年及以上树龄的带树皮木材和枝干入药,药材经去杂质,切片,晒干,制成饮片使用的建议。胆木虽未见古代本草记载,但其实为历史悠久的民间用药。考证结果可为胆木的药用提供文献支持,也有利于胆木药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4.
党参的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荫甲 《中草药》2000,31(6):466-467
枯梗科党参在明代以前的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亦无该植物图,表明了明代以前党参并未入药。清代《本经逢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在上党产人参逐渐绝迹时应用新出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和经验,并认为两者功效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季羡林曾在他的《槐花》一文中写道:"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其实季羡林在这里说的"槐"指的是19世纪末我国引入的原产于北美洲的刺槐。而在本草中提及的"槐"一般指的是原产于我国的国槐,其槐花入药,槐叶入膳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5,(5)
对罗勒的产地、名称、药食兼用、栽培加工等经查阅古今典籍并结合现代研究进行考证。最早记载罗勒产于昆仑山,后逐渐向全国各地引种栽培。其本草正名有罗勒、兰香,别名有西王母菜、香菜、零陵香、翳子草等,部分本草著作记载的名称比较混乱。罗勒全草、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有2 000多年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早在北魏其栽培、加工就有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也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为了确保附子的疗效和安全用药,多以加工品的形式入药。历代医家对附子加工方式的记载多不相同,且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附子加工方式与古代本草所记载的也存在差异。该文回溯核查汉代至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附子加工方法内容加以归纳整理。结果表明,历史上附子的加工方法和入药方式随着朝代的变迁发生改变,且古今加工方法存在差异。唐代之前附子加工多为炮和浸法,唐代至明代期间多为炮、浸、煮和炒法,清代主要为浸和煮法,现代加工方法为煮和浸结合。附子在唐代之前多以整枚和劈破的方式入药,而现代入药方式多采用切片。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附子的毒性影响很大,建议对古今附子加工方法开展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历代本草对于用“盐”入药的详细记载有:食盐、大盐、戎盐、盐胆水、光明盐、卤碱、绿盐等7种之多。每一种盐在历代本草中均赋予了一定的临床功效和治疗效果。本文从本草记述和《中药大辞典》中有关盐的化学成分内容  相似文献   

9.
《湖南中医杂志》2014,(6):69-69
槐花入药首载《本草拾遗》,其性味苦而微寒,突出的功效是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现代药理还证实其具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改善血管脆性、降低血压、抗水肿、抗炎等作用,临床上治病广泛,鲜用、干用、炒用均可,现将其治疗皮肤病的验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广东合欢花的本草考证与紫外光谱法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洁媚  罗集鹏 《中药材》2005,28(3):186-188
本草考证结果认为,古代本草记载之合欢为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多用其树皮、叶及枝.合欢花的药用记载可能始于<证类本草>,此种应视为合欢花之正品.同属植物山合欢A. kalkora(Roxb.)Prain可能就是<名医别录>记载"生益州"的合欢,故亦可能是古代本草记载之"合欢"的品种之一.木兰科植物夜合Magnolia coco (Lour.) DC.的花的药用未见本草记载,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的民间药物;其植物来源与正品相距甚远,所含化学成分及功效也极不相同,故不宜作合欢花入药,应恢复其本来名称"夜合花",区别应用.本文应用紫外光谱法对合欢花与夜合花进行了比较鉴别,两者的零阶、一阶和二阶紫外光谱差异显著,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11.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苗德振  曹军 《国医论坛》2012,27(3):20-21
原蚕蛾入药历史悠久,本文拟从文献考证、功效认识、现代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探讨. 1 文献考证 关于原蚕蛾的最早记载,历代本草书存有争议.大致有两种认识:一是以《绍兴本草校注》、《本经逢原》等为代表,认为原蚕蛾是指《神农本草经》的樗鸡;二是多数本草书认为原蚕蛾最早记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如《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  相似文献   

13.
使君子古今炮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使君子系中医儿科常用杀虫消积、健脾疗疳之品。始载于唐·《开宝本草》。由于用药习惯和沿用渊源的不同,目前入药部位及炮制应用尚不统一。近代22部中药专著中,有12部记载或注明以种子[使君子仁(肉)]入药;10部记载果实入药。炮制规范中,浙江、上海、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河南、辽宁等  相似文献   

14.
姜黄属的本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考证的结果证明明末以前本草记载的郁金,其原植物为姜黄(Curcuma longa),以根茎入药;姜黄、莪术历代以来一直较混乱,前者的主流品种是根茎黄色的郁金(C.aromatica)和温郁金(C.wenyujin),后者的主流品种是桂莪术(C.kwangsinensis).  相似文献   

15.
藜芦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nigrum.L.)干燥根茎,具有催吐和杀虫作用。本草和中药大辞典记载根茎入药,但目前辽、吉、甘、陕、晋、鲁等省份以茎叶和全草入药,造成混乱现象。我们进行人参与藜芦配伍药理研究时,发现其  相似文献   

16.
从名称、基原、采收时间、入药部位、药性、功效及食用历史等几个方面,对中药夏枯草进行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夏枯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所载夏枯草的别名包括乃东、夕句、燕面、铁色草。《新修本草》最早记载了夏枯草的形态特征,结合历代本草书籍的描述和附图,夏枯草植物特征可概括为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叶对生,叶片呈椭圆披针形,近全缘,穗状花序顶生。采收期在农历四月,入药部位是带穗全草。根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夏枯草的药性可以总结为性寒,味苦、辛,无毒,可入肝经。功效多体现在清热平肝、散结止痛、透疹消疮、袪湿除痹等方面,可用于治疗肝火上延所致的头痛、目痛、瘰疬、疮疡等热证,也可用于妇科治疗赤白带下、血崩、产后血晕等证,还兼具利尿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柿叶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柿叶为柿科柿属植物柿DiospyroskakiL.的新鲜或干燥叶,其入药始见于明《滇南本草》记载“经霜叶敷臁疮”,《本草再新》记载用于“治咳嗽吐血,止渴生津”。主要用于止血、降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胃溃疡出血、肺结核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内脏出血病症[1]。其化学成分较复杂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编委会议上,对该书中收载的某些药材品种及其来源,与《中国药典1985年版》规定有所不同,如槐花与槐米等存有原则争议。85版药典将槐花与槐米分列为两个品种,理由为二者芦丁成分含量多少不同,故规定槐花的芦丁含量不得少于8.0%,槐米的芦丁含量不得少于20.0%,另外,槐花比槐米价格便宜,且易收购。但药典中的用法用量等各项规定完全相同,而全国炮制规范则只收载槐花一种,其药材来源为未开放的花蕾,理由为槐米未见本草记载,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  相似文献   

19.
火麻仁品种与药用部位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火麻仁的本草考证,明确火麻仁药材品种及入药部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火麻仁的基原植物古今一致,均为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而入药部位,早期文献中对本品的药用部位并未作严格区分,麻賁(雌花序或未成熟的果实)、麻子(果实)、麻子仁(种仁)三者相互混用;自陶弘景开始,逐渐认识到其果皮的毒性,其后历代本草、方书大都特别指出大麻入药须去除果皮,使用种仁。现代药学文献对火麻仁药用部位的记载,或果实,或种仁,较混乱。结论:火麻仁品种古今一致;种仁比果实更安全,其药用部位应为种仁。  相似文献   

20.
女贞子为常用中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更好地利用女贞子资源,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古籍中关于女贞子的记载并结合现代研究,考证女贞子名称及品种、产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发现存在女贞子与冬青科冬青树的果实名称同用、混用,并有视二者为一物的情况。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果实形态对两者进行区分,并确定历代文献中记载入药的多为女贞子,别名女贞实、冬青子、蜡树子,冬青子虽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很少入药。古籍记载女贞子产地最初为武陵即现在的湖南常德市,后处处有之,清朝时期泰山产的女贞子最好。此外,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献及现代女贞子的功效和炮制方法,为女贞子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本草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