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反向式提问"结合视频纠错在儿科护士使用PDA输液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童血液肿瘤科30名在岗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撰写培训视频剧本并进行视频拍摄,使用PDA进行输液操作的视频纠错培训,运用自制"试卷"进行评价,对受培训者自身前后培训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培训后护士试卷评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P0.05)。结论 "反向式提问查对制度"能有效保证儿科患者输液安全,使用PDA协助查对可多环节控制护理差错事故发生,采用看视频纠错方式进行培训,可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方位查对法"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更适合、更安全规范的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护理操作查对模式。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儿科门诊输液的患儿20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0例。对照组护理操作查对方法为常规查对方法,试验组主要采取了"常规查对法+多方位查对法",该查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邀请患儿家长参与医疗查对同时将患儿的性别、年龄也纳入必查的内容,即要求在常规"三查七对"查对制度中加入反问患儿姓名环节,待家长能完整、准确作出答复后,护理人员对患儿信息核查无误后进行后续护理操作。比较2组的差错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使用的查对方法可明显提升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查对效果,提升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保障患儿的输液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更为安全、适合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护理查对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韩静  史德利  王洪侠 《护理研究》2014,(17):2139-2140
[目的]探讨在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运用护理安全路径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的有效模式。[方法]拟定门诊、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路径,组织护理安全路径培训;按照路径进行护理安全质量控制、检查和评价。[结果]护理安全路径实施后,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综合质量及服务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路径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质量意识,保证了护理安全和质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儿科留观室输液安全的管理对策,包括改变儿科留观室环境、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好巡视工作、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规范需做过敏试验药物的使用、建立一站化服务流程。认为儿科留观室输液患儿的安全管理意义重大,应引起护理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急诊输液中的安全,应用安全策略(如改善输液环境、严格查对制度、合理安排病人治疗流程、改变服务理念等)于急诊输液室,是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构化沟通模式在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护理人员交接班质量,减少沟通不良导致的护理隐患,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成立专案培训小组,对抢救室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工作坊实战演练、多形式临床推广等培训方式,规范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班流程。[结果]运用结构化沟通模式后,护理人员交班质量的评分值由(7.25±0.93)分提升至(8.07±0.62)分,接班质量的评分值由(7.23±0.91)分提升至(8.05±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构化沟通模式实施后显著提高了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对于病人各项信息交接的完整率,总完整率由方案实施前的57.97%上升至实施后的9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构化沟通模式规范了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保障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韩静  史德利  王洪侠 《护理研究》2014,(6):2139-2140
[目的]探讨在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运用护理安全路径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的有效模式。[方法]拟定门诊、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路径,组织护理安全路径培训;按照路径进行护理安全质量控制、检查和评价。[结果]护理安全路径实施后,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综合质量及服务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路径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质量意识,保证了护理安全和质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彭兰兰 《当代护士》2014,(3):163-164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室如何落实查对制度以确保护理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缺陷的发生。方法输液前后护士提出查对问题,家长及患儿回答确认进行查对。结果实施反问应答式查对后护理差错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满意度升高。结论反问式查对的方法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室,能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有效减少或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降低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的PDA漏扫率。[方法]开展以"降低输液过程中的PDA漏扫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圈活动程序,针对导致护理人员输液过程中PDA漏扫率高的原因进行要因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品管圈实施后,漏扫率由活动前13.53%降至活动后3.12%,目标达成率为108.44%,进步率为76.94%,且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品管手法、积极性、沟通配合、凝聚力、自信心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PDA的漏扫率。  相似文献   

10.
舒适护理运用于急诊科临时输液室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诊科临时输液室的舒适护理模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急诊输液患者运用舒适护理的前后各100例对输液环境、护士的技术操作及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通过改善输液环境、合理安排护士班次、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等,使病人的总体满意度由71.5%上升到95.5%。结论舒适护理运用于急诊科临时输液室,充实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自制问卷,利用健康信念模式对200例患者在认知度、诊治的顺应行为进行针对性干预,干预前后进行相关测试和评价。结果:患者对SPT的认知度各项综合评优率(各项评优平均率)从干预前的8.5%提高到干预后的35.5%(P0.01);患者对接受SPT诊治顺应行为各项综合评优率由干预前的9.0%提高到干预后的35.0%(P0.01)。结论:健康信念模式可提高患者对SPT的认知度,提高患者执行检查治疗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132名医护人员进行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结果培训后医护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的知晓率分别为92.42%、71.97%,均高于培训前76.52%、4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2.734,17.114;P0.01);其它几项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卫生依从率从50.63%提高到80.05%,检测合格率从58.54%提高到92.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25.92;P0.01)。结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PDCA模式对改善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以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7月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人员手卫生管理,比较实施前后儿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和医院感染发生率。 结果 实施PDCA模式后,儿科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知识考试及格率,接触患儿前后、脱手套后、无菌操作前后的洗手率明显高于实施前;接触患儿体液前后的洗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逐渐提高,医院感染发生率逐渐下降。 结论 应用PDCA模式可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洗手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信息化闭环管理在儿科住院患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6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期间实施常规用药管理的60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7月至12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期间实施信息化闭环管理的6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两组均配置11名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比较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静脉输液风险性评分、静脉输液PDA扫描率均高于对照组,双人签名不规范、输液速率不规范、未按时巡视占比及静脉输液剂量差错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输液临床能力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信息化闭环管理有助于提高儿科住院患儿的静脉输液安全性以及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在预防小儿门诊输液用药风险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对门诊护士开始实施评判性思维培训,统计期间接收1 345例患儿输液期间用药风险事件发生率,并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未实施评判性思维培训的临床指标进行对比,观察评判性思维培训的应用效果。[结果]培训后儿科输液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87.66%)高于培训前(62.27%),静脉重注率(12.34%)低于培训前(37.7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儿科输液缺陷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56%)低于培训前(7.8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护理工作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61.8±25.3)分,培训后总分为(311.4±29.2)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判性思维培训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减少输液用药风险事件,确保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团队策略和工具包(TeamSTEPPS)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人员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心内科4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11月1日~2019年4月30日实施常规培训,2019年5月1日~10月31日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增加TeamSTEPPS培训模式;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安全态度[采用中文版安全态度量表(SAQ)]、不良事件上报认知态度(采用中文版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态度量表)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培训后护理人员SAQ评分、不良事件上报认知态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培训前(P 0. 05)。结论:对心内科护理人员实施TeamSTEPPS课程培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改善护理安全管理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品管圈持续改进降低静脉输液查对缺陷。方法:运用品管圈持续追踪静脉输液查对执行力,对存在的查对缺陷重新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结果:全院护士静脉输液查对缺陷由原来的5%下降到1.72%,实施前后护理查对缺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不断持续改进能够提高护士静脉输液查对执行力,减少护理缺陷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移动护理系统在临床护理中的实施及应用。方法从移动护理系统在临床的实施过程及应用2个方面分析优势及存在问题,结合临床护士实际使用情况提出改进方法。结果临床护士对个人数字助理(PDA)使用满意度得分为(2.99±0.91)分,静脉输液扫描率维持在50%左右,2013年给药差错事件发生率比2012年下降20%。结论 PDA可正确核查患者身份,通过改变培训模式、满意度调查、品管圈活动、工作流程改造等方面能进一步提高使用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负压吸引器连接管不规范使用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4~9月以"降低负压吸引器连接管的不规范使用率"为主题,按照QCC的步骤进行现况把握,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QCC工具进行问题分析和真因验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并实施。结果:实施QCC活动后,负压吸引器连接管的不规范使用率由74.64%降低到28.77%,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次QCC活动明显降低负压吸引器连接管的不规范使用率,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品管圈提升儿科门诊皮试电子登记规范执行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针对儿科护士对门诊皮试电子登记执行率运用低的现状,运用品管圈的活动进行改善,来提高儿科门诊皮试电子登记的规范执行率,从而让医生、药师及护士均可在电子系统上直接查看到皮试结果,方便医生、药师、护士查对治疗,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护士对门诊皮试结果电子登记规范执行率。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儿科门诊护士对门诊皮试电子登记规范的执行率由活动之前的32.61%提升到90.86%。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升儿科门诊护士皮试电子登记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显著,同时也提升了本科护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