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113例,肿瘤直径均〈2.3cm,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1~7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暂时性面部不对称占37.17%(42/113),涎漏占4.42%(5/113),Frey's综合征占1.77%(2/113),肿瘤复发率为2.65%(3/113)。结论 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的浅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的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4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各27例,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均随访1~2.5年。结果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都低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功能也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体积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胡玉坤  聂攀  后军  张令达 《安徽医药》2013,34(4):428-431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诊腮腺浅叶单发良性肿瘤病例51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重建腮腺咬肌筋膜的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个月~2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cm)。按手术顺序随机采用部分切除术和传统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平均长度、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随访期间均无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景蔚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592-594
目的分析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旨在尽可能保留腮腺功能,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我医院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16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术式,即在肿瘤包膜外0.5~1.0cm的腮腺组织内切除肿瘤,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l~5年,记录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例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腮腺功能是否完好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能保存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有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腮腺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根据肿瘤发生部位,选择不同切口,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局部面神经解剖术的改良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测定每个病例手术前后总唾液量,评价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肿瘤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涎瘘、Frey综合征、口干。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于2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前唾液总量为(6.6±0.76)ml/6 min,术后唾液总量为(6.2±0.82)ml/6 min,手术前后唾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术后肿瘤无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分别选择区域性切除术和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对照组采用腺体浅叶切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总占比、疾病复发总占比以及神经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中失血量以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以及切口长度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占比(12.90%)低于对照组(58.06%),实验组神经损伤总体表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疾病复发总占比0与对照组(3.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可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提高腮腺良性肿瘤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7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l~3年,记录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例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并发症(暂时性面瘫发生率、积液、涎漏等)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能保存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肿物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优缺点,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10年行腮腺肿物及局部切除术患者48例,1998~2004年行腮腺肿瘤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51例,腮腺肿物直径均小于3.5 cm,术后分析比较.结果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在面部外形满意度、暂时性面瘫、耳垂区麻木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涎瘘及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病变范围较小的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相对于浅叶全部摘除有显著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张耐新 《河北医药》2012,34(3):427-427
腮腺区良性肿瘤中以多行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手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我们采取的区域性切除术只解剖与肿瘤毗邻的面神经,保留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只切除肿瘤及周围0.5 ~1.0 cm腮腺组织.此术式较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观察我院1994年6月~2004年12月期间应用单纯肿瘤摘除术、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等不同术式切除213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例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单纯肿瘤摘除术式与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叶切除术等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有明显差异。结论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各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选择不同术式:单纯肿瘤摘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只适宜切除包膜完整的浅表、细小良性肿瘤;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复发率低,但创伤大、并发症多,适宜切除无完整包膜或深叶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赵志宇  张丽萍  郭兰  张强  陈晖 《中国医药》2012,7(11):1439-1440
目的 探讨提高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水平和临床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口腔科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38例腮腺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式采用以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浅叶扩大切除术叶及腮腺全切除术,必要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常规术中快速冰冻和术后病理检查,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性根治放疗.术后定期随访2~5年,评价治愈率、局部控制率、转移率等.结果 本组病例良性肿瘤112例、恶性肿瘤26例.138例患者中,126例治愈,治愈率为91.3%.随访良性肿瘤中1例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局部控制率为99.1% (111/112),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和原发灶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9.2% (18/26)和88.5%(23/26),术后淋巴结转移率19.2% (5/26).术中快速冰冻与术后常规病理符合率85.5%(118/138例).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以改良术式为基本术式,采用腮腺浅叶肿瘤瘤体外0.5 ~1.0 cm的肿瘤及腺体部分切除.根据肿瘤具体情况可改变为腮腺浅叶扩大切除术或腮腺全切除术.快速冰冻是腮腺手术中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孙园  刘亚梅  冯大军 《安徽医药》2011,15(5):605-606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24例,在距肿瘤边界1.0 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随访1~4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并发症少,腺体功能良好。结论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体积较小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全切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B组行传统术式,术后经0.5~6年的随访,观察复发、并发症和腮腺功能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无肿瘤复发病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皮下积液或涎瘘:A组0例(0%),B组2例(10%);暂时性面瘫:A组1例(3.13%),B组3例(15%),均在15 d~6个月内恢复;味觉出汗综合征:A组0例(0%),B组2例(10%);面部明显凹陷畸形:A组1例(3.13%),B组4例(2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可靠,且弥补了传统腮腺手术的不足,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景蔚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4):76-77
目的探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经典术式术后并发症及腮腺功能。方法总结我院2000—2005年32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病例,1995—2005年收治的35例采用经典术手术病例,对其术后并发症及腮腺功能进行对比研究。并对两组患者做1-4年(平均3年)的随访。结果改良术式术后并发症暂时性面瘫1例,积液2例,Frey综合征2例,肿瘤复发1例;经典术式术后并发症暂时性面瘫7例,积液5例,Frey综合征6例,肿瘤复发1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术式容易操作,术后不易形成面容畸形,但对于较大肿瘤及深叶肿瘤仍以经典术式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选择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44例,其中26例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8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纳入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4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腮腺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后的疗效及并发症,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性回顾106例腮腺后下级良性肿瘤患者,其中A组:21例采用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术,B组:35例采用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术,C组:33例采用功能性切除术,D组:17例采用“V”形切口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5年,观察比较4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4组手术方案术后肿瘤均无复发,但4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和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V形切口切除术疗效优于其余3组术式,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和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又优于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混合瘤3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建权 《安徽医药》2005,9(8):604-605
目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混合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腮腺混合瘤患者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并与40例腮腺浅叶常规切除术相比较.结果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显著减少,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混合瘤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腮腺良性肿瘤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其标准术式是解剖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但也存在手术范围大、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本科于2000~2005年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8例,现对其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0~85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个月。肿瘤直径<2 cm 24例,2~4 cm20例,4~6 cm4例。临床上肿瘤位于耳垂下28例,下颌骨后侧6例,耳屏前6例,耳后8例;位于腮腺浅叶46例,腮腺深叶2例。肿瘤术后病理报告:多形性腺瘤35例,Warthin瘤10例,血管瘤2例,乳头状囊腺瘤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