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中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将8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每例患者病变位置的5块胃黏膜组织,先后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 :61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80例患者中,46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检查结果吻合43例,误诊3例,漏诊18例。二者总符合率为70.49%。另外,病理检查中,12例合并肠化生,19例合并非典型增生。分别对不同级别症状患者进行病理细致检查,不同症状下,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所不同。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单纯采用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不高,要求临床检查中对糜烂和溃疡病变组织进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活检,将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互结合以提高疾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正常人的胃粘膜表现,我们为48例无慢性上腹痛及其他明显疾病的正常人作了纤维胃镜检查,在胃镜检查的同时取胃粘膜活检及空腹胃液作游离酸测定,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本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1~60岁。检查情况: 一、胃镜及胃镜下胃粘膜活检:胃镜检查48例,其中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者38例,慢性浅表并萎缩性胃炎2例,正常胃粘膜8例;胃粘膜活检46例,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正常胃粘膜14例;胃镜及活检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29例,均正常者6例,二项诊断符合者共35例,诊断符合率76%。二、空腹胃液游离盐酸测定:48例中43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2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结果 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AG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5例(31.25%),萎缩性胃炎55例(68.75%),其中肠上皮化生55例(68.75%),异型增生25例(31.25%)。结论 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下的表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对胃镜下直视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7例患者中,经胃镜诊断为63例中重度CAG,病理诊断证实中重度CAG为42例,诊断符合率为62.69%。胃镜诊断漏诊率为37.31%。结论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胃镜下三种黏膜改变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提高医师对CAG的认识及帮助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方法将19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99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黏膜病理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胃镜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为90.90%高于对照组的7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胃镜检查较黏膜病理活检的诊断率较高,且使用范围较广,能够适用于不适宜或者不能接受活检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胡静  刘润  张莉  张若青  韩占波 《河北医药》2014,(14):2144-214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在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338个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38例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患者中199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合,均位于胃窦部,符合率为58.88%(199/338),其中伴肠化生133例,伴轻度异形增生43例;伴重度异形增生2例。338例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ylori)阳性率为48.22%(163/338);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H-pylori阳性率为63.82%(127/199)。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和病理诊断及H-pylori感染有一定相关性,掌握镜下表现,采取H-pylori检测、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1987年1月-1992年5月对胃镜检查及/或组织学检查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施以消导健脾之中药治疗,消除临床症状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42例患者及对照组10例患者全部经本院或它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28例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26/28);胃镜检查前行肝功、HBsAg检查的48例,肝功能全部正常,HBsAg(一)45例,HBsAg(+)3例;38例行肝胆胰脾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发病年龄在35-69岁之间,以40-50岁居多,其中男性46例,女性6例。1.2胃镜检查所见:胃粘膜色淡,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灰白发暗,呈弥漫性或局限性斑块状分布;粘膜下小静脉或小动脉血管显露,粘膜呈细小颗粒状或灶性片状糜烂性出血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方法:选取近3年胃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0例,其中男46例,女60例,年龄48 ~79岁,平均(62.7±21.4)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作对比.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与内镜诊断作对比.记录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根据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内镜诊断及病理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66.7%、84.3%、33.6%、46.8%.内镜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纯依靠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高的漏诊率及误诊率,病理诊断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确诊率有很大的提高,但在治疗上却没有满意的方法。我院自1980年9月以来,用庆大霉素口服治疗并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140例,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140例病人,均为因上腹反复作痛,经一般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或经上消化道造影未发现异常,而又经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根据全国内窥镜座谈会提出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而确诊。其中年龄最大73岁,最小19岁;男132例,女8例,男与女比为16.5:1。  相似文献   

10.
刘志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22-123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探讨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且符合入选研究标准的180例患者按照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7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56例,对照组5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观察各项指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GⅠ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且与萎缩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水平有明显的进行性降低趋势(P<0.05)。结论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变化可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指标,对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3,(24):208-209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内镜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计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对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病理诊断证实有6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0.4%;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5例,经病理诊断后确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11例(73.3%);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58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38例(65.5%);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者共49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46例(93.8%)。内镜下表现出的3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即(P〈0.05)。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不同年龄段胃镜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70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高度疑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为进一步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全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在胃镜下观察胃肠黏膜的病理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3~6岁为低龄组,7~10岁为中龄组,11~15岁为高龄组,比较三组患儿胃镜与病理特征。结果经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阳性率高达85.93%(232/270),胃肠溃疡病与过敏性紫癜的胃镜阳性率仅为4.44%(12/270)、8.52%(23/270),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阳性率显著高于胃肠溃疡病与过敏性紫癜(P均<0.05);在不同年龄段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阳性率显示为:低龄组<中龄组<高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之,不同年龄段的胃肠过敏性紫癜胃镜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低龄组胃黏膜炎症、胃肠腺体萎缩与滤泡增生等病理特征也显著优于高龄组(P均>0.05)。结论不同年龄段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胃镜特点与病理特征各异,胃镜检查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电子胃镜诊断的CAG患者100例常规胃窦大小弯侧及病变处取活检3~4块,75%酒精固定后送检,病理学方法: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观察胃标周围的黏膜变化,依据病理诊断标准做出诊断。结果 100例胃镜诊断CAG患者中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诊断CAG 20例,CAG伴轻度肠上皮化生10例,CAG伴中度肠上皮化生6例,CAG伴重度肠上皮化生4例,CAG伴轻度不典型增生8例,CAG伴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CAG伴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二者符合率为55.00%(55/100)(K=0.289,P=0.012)。结论 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治疗。我院消化科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5 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性4 1例 ,女性 1 5例 ,年龄 2 8~ 70岁 ,平均年龄 4 8岁。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部位及程度 ,见表 1。 5 6例患者中 ,合并轻度不典型增生9例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 2 7例 ,胆汁反流 8例。表 1  5 6例患者病变部位及病理改变程度部位例数 萎缩轻 中 重…  相似文献   

15.
我院用吗丁啉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0例,报告于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43.6岁,以中年最多。均在内镜下见有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30例中残胃2例,合并球部溃疡4例,合并十二指肠炎3例,合并胆道疾病5例,无合并症者16例。病理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伴肠化生3例、不典型增生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镜加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诊断嗜酸性胃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近8a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的613例中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嗜酸性胃炎的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难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或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者,均应常规作胃镜检查加活组织检查。结论:胃镜检查加活组织检查可大大降低对嗜酸性胃炎的漏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与老年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对已行常规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118例老年患者(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3例,胃溃疡糜烂24例,胃癌30例)。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并计算PGR(PGⅠ/PGⅡ)值。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组血清PGⅠ、PGR水平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GⅠ水平及PGR值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中以PGⅠ〈70μg/L、PGR〈3作为阳性指标,同时符合这两项的确诊率为23.3%,特异性为93.3%。而如以PGⅠ〈70μg/L或PGR〈3作为阳性指标,确诊率和特异性分别为73.3%、76.7%。结论血清PGⅠ、PGR水平与老年患者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有关,可以作为老年高危患者胃黏膜萎缩、癌变的一项血清学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RT‐PCR法检测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各25例新鲜组织中GRP78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各60例组织中GRP78蛋白表达。分析GRP78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GRP78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1.26±0.18 vs .0.89±0.25和0.29±0.09)( P<0.01)。胃癌组织中GRP78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亦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78.3% vs .46.6%和6.7%)(P<0.01)。胃癌组织中GRP78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明显相关(P<0.05或P<0.01)。结论 GRP78在胃癌中呈高表达;检测GRP78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预防及早期诊断胃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内镜下胃黏膜活检取材,应用常规固定,石蜡切片HE,HP染色镜检,1例加染PAS及AE1/AE3,CK8,KP-1,LCA,SMA免疫标记,结合临床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216例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92例(1例胃腺癌),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后两组均各有4例为活动性胃炎。190例石蜡切片加印片HP染色: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胃炎者(P=0.0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诊断与活检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通过特染及酶标确诊胃腺癌合并HP重度感染1例(有便血史2个月患儿)。结论①儿童重、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81)。而且1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胃腺癌患儿为HP重度感染,提示HP感染与胃炎程度及胃腺癌确有关系,但三者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②活检标本石蜡切片HP染色加新鲜胃黏膜印片HP染色将提高HP阳性检出率,本组提高7%;③对有便血患儿应警惕胃癌可能,必要时及早胃镜检查加活检以便及时治疗HP感染及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胃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肝气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病因对症服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柴胡舒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5.0%均高于对照组的67.5%、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