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目前关于偏瘫患者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的脱位率报道差别很大。目的:通过减小外展角降低老年偏瘫患者患侧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的脱位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全髋置换治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19例患者资料。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期为3个月~7年,平均4年3个月。除2例置换后2年内因其他疾病死亡外,所有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髋关节脱位,置换后3个月参照Harris评分标准,其中优5例,良12例,优良率达89%。说明通过减小髋臼外展角是预防偏瘫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较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关于偏瘫患者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的脱位率报道差别很大.目的:通过减小外展角降低老年偏瘫患者患侧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后的脱位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全髋置换治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19例患者资料.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期为3个月~7年,平均4年3个月.除2例置换后2年内因其他疾病死亡外,所有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髋关节脱位,置换后3个月参照Harris评分标准,其中优5例,良12例,优良率达89%.说明通过减小髋臼外展角是预防偏瘫患者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较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复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指病情相对复杂的一类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如髋翻修、重度髋臼发育不良、先天性髋脱位、髋臼骨折并股骨头中心脱位、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结核、肿瘤等[1]。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8%~40%[2],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为40%~60%,而并发下肢动脉血栓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关节囊重建及外旋肌修补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以经后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5例作为A组,术中将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经数个骨孔固定于股骨大转子后方的骨质上。以经后侧手术入路、仅修补外旋肌群患者65例作为B组,术中后关节囊进行切除,外展角在30°~55°,前倾角在10°~20°,均使用防脱位内衬。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1例(1.54%)。B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6例(9.23%),其中1例连续2次关节后脱位。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重建有助于降低初次行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假体脱出的原因,探讨其预防的对策。方法统计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243例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自手术后6个月内共发生12例脱位,发生率为4.94%,其中全髋关节首次置换发生脱位9例,其发生率为3.70%,全髋翻修术共28例,术后发生脱位3例,脱位发生率为10.71%,两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关节首次置换患者中发病原因为骨折、查体侧卧外展实验阳性、手术入路选择为后外侧、将髋臼假体放置在安全区之外的患者其脱位发生率与各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而使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性别组成、年龄差异其术后脱位发生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后脱位的患者中有10例保守治疗未再出现脱位,2例患者因出现习惯性脱位后行全髋关节翻修后未出现脱位。结论术前的疾病、组织的肌力、选择手术的入路,假体安放的位置等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会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择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8例(54髋),采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分别于术后1周,1、2、3、6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结果随访平均8.5年,无翻修病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27.3±5.8)分,末次随访平均(90.3±3.8)分,优良率1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X线正侧位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内外翻、脱位,髋臼假体外展角平均为44.6°,前倾角平均为18.2°。结论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hip,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中,骨盆倾斜与髋臼假体安放角度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DDH继发骨关节炎而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患者353例,将其中89例骨盆倾斜者纳入研究。89例中,脊柱固定畸形者按功能位安放髋臼假体,其他按解剖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结果:89例中76例患者随访超过1年,术后按功能位测量,平均外展角(41.4±6.5)度;按解剖位测量,平均外展角(37.9±6.3)度。76例均无脱位或感染。1例CrowⅣ型DDH假体移位,术后14个月进行了翻修。结论:骨盆倾斜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是影响髋臼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安放髋臼假体时应评估未来可能的变化,错误的髋臼方向可能导致髋关节不稳定并增加磨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及后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抓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arri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均可获取一定效果,但对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小切口前外侧入路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经后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自髋臼侧关节囊切开修补的确切性及其对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髋臼侧关节囊切开修补方法的病例,研究修复成功率和其对预防术后关节脱位的作用。术后6个月通过MRI观察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修复成功率,比较双下肢外旋肌力,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髋关节脱位,患侧外旋肌力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P0.05),MRI显示外旋肌群修复良好,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6.8%。结论自髋臼侧关节囊切开修补能有效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收集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1998-03/2005-12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63例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置换后3~10d内有3例发生人工全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4.8%。分析其脱位原因,分别为术后活动过度,肌肉松弛,髋臼位置不良和大转子骨折。其中1例X射线拍片假体位置良好的患者在全麻下作充分手法牵引和复位成功后返回病房作下肢外展位皮牵引3周;第2例股骨骨折致假体松动即作切开复位和钢丝内固定;第3例髋臼前倾角度过小者则需重置髋臼假体位置。提示置换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转子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常见原因,正确处理有利于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依据髋臼的解剖形态制作个性化的导航模板,观察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3~11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位病人,根据围手术期间是否使用数字化导航模板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7)。评价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影像学指标。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但没有统计学上差别;实验组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与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吻合性较好,两种方法在髋臼假体型号选择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数字化导航模板的应用可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效率,减少手术风险,提高假体放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卵圆窝参照法实施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探讨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1月至2013年4月治疗的93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测量手术后双髋关节X线片髋关节旋转中心、外展角、前倾角,比较手术后髋臼假体旋转中心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对患者的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7.5个月。所有病例X线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髋臼及股骨假体松动,无需要翻修病例。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45±9.74)分,增加到(91.36±3.65)分,优78例(83.87%),良8例(8.60%),可7例(7.52%),优良率92.47%。手术前后Harris评分结果比较t=3.2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臼假体旋转中心O2恢复至解剖旋转中心O1者67例,符合率72.04%。未恢复者26例,未符合率27.96%。髋关节旋转中心(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外展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68°±5.35°vs.48.37°±4.65°,t=2.830 1,P<0.05),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前倾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7.36°±6.65°vs.16.51°±7.25°,t=0.539 4,P>0.05)。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1.45±7.38 vs.38.85±6.65,t=1.565 7,P>0.05),COR恢复组与未恢复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45±3.35 vs.81.65±5.39,t=11.641 7,P<0.05)。结论髋臼假体旋转中心应遵循解剖重建的原则,临床关键在于确定髋臼旋转中心的位置,达到理想的臼杯外展40°,需内置、上移髋臼旋转中心。通过优化髋臼假体的倾斜角和覆盖,达到稳定关节,减少磨损,改善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由于假体安置角度不当时常导致臼柄撞击而使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不能满足正常的日常生活需要。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臼杯安置角度一直存在争议,且对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臼杯安置没有针对性指导。目的:探讨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方法:参照人工髋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前曲和后伸活动范围计算公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动态变化的数学表达式,根据 Widmer 人工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标准得不等式组:①外旋活动范围至少40°,内旋活动范围至少80°。②外展活动范围至少50°,内收活动范围至少50°。③前屈活动至少130°,后伸活动至少40°。解上述3组不等式得出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安全范围。结果与结论: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不同。为满足正常髋关节活动范围人工髋关节头颈比应大于22/12,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随头颈比增大逐渐增大,随头颈比增大臼杯安置外展角和前倾角度安全范围逐渐增大,具体头颈比臼杯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下极值随前倾角增大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增大,且极差亦逐渐增大。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极值随前倾角增大逐渐减小,而下极值逐渐增大对称波动于45°上下且逐渐趋向于45°,最大前倾时外展角均为45°。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对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争议多集中在小切口术野有限,是否会增加股骨颈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目的: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比较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完全随机对照试验,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1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1001例患者。资料分析显示,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在医源性神经损伤、髋臼杯外展角、股骨柄内翻和外翻发生率、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再次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亚组分析表明:所有后侧入路的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组在髋臼杯外展角、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和再次手术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后外侧入路的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组置换后髋关节脱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微创切口和传统切口全髋关节置换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将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定位解剖参照标志的可靠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98例(98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中将髋臼横韧带作为解剖参照标志定位髋臼假体前倾角度,术后对其髋臼假体前倾角度进行测量,并与正常前倾角度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2~18个月,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度为(15.16士4.00).,与正常前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可作为确定髋臼假体前倾定位角度的理想参照标志.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后复查X线测量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结果微创手术组在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VAS评分、术后1wHarris评分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而手术时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VAS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骨科住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23例,设为A组;半髋人工关节置换术23例,设为B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6月、12月的髋关节活动评分(Harris评分)、假体髋臼外展角与前倾角、髋臼完好率、髋臼磨损与增生的发生率等。结果 1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方面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月、12月随访,A组Harris评分、假体髋臼外展角、假体髋臼前倾角情况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髋臼完好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髋臼磨损、增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假体松动情况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止脱位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0.3%~4%[1],女性易脱位[2],一旦发生将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脱位的基本机制是柄的颈部与髋关节边缘的碰撞,然后形成一种杠杆作用,使得人工股骨头脱出于臼外而不能回纳[3],所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脱位的护理显得特别重要。江苏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2年9月~2005年8月对86例患者实施了THA,其中有2例发生了脱位,发生率为2.4%。现将THA术后脱位的原因以及术后防止脱位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35~70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不同直径股骨头对高交联聚乙烯(HXLPE)髋臼内衬的影响。方法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按股骨头不同直径分为A、B两组,A组36例,普通直径(26 mm、28 mm)球头HXLPE髋臼内衬,B组32例,采用大直径(32 mm、36 mm、40 mm)球头HXLPE髋臼内衬。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髋臼外展角、假体获稳定的骨长入固定比率、股骨头累积穿透位移值和髋臼内寸衬线性磨损率。结果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X线片显示A组髋臼外展角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4,P=0.587)。A组末次随访时34髋(94.44%)假体获稳定的骨长入固定与B组的30髋(93.7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773,P=0.872);稳定的纤维长入固定见剩余2髋;未见髋臼假体移位和股骨假体移位、下沉影像。两组于术后3年发现髋臼1、2、3区X线透亮带(均1 mm)影像各1例(1髋);未见股骨假体周围透亮带。两组手术后,股骨头累积穿透位移值为正,且术后3年内股骨头累积穿透位移值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线性磨损率为(0.025±0.004)mm/年,B组线性磨损率为(0.024±0.003)mm/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78,P=0.1033)。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头直径对HXLPE髋臼内衬磨损率无明显影响,HXLPE髋臼内衬是人工关节面理想的手术材料。  相似文献   

20.
背景:后脱位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中发生率仅次于假体松动,严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股骨头直径及髋臼前倾角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尸体骨上测量全髋关节置换后影响髋关节后向不稳定的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前倾角在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安装在0°-20°,其中每个间隔为5°。分别应用直径为28,32,36 mm的股骨头进行实验,观察髋关节屈曲90°内收0°以及屈曲90°内收30°时引起脱位的内旋角度。结果与结论:当髋臼臼杯前倾角从0°增加到15°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P <0.05)。当髋臼臼杯前倾角度从15°增加到20°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在髋关节屈曲90°内收0°时,当髋臼臼杯前倾由15°增加到2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 <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当髋关节屈曲90°内收3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结果提示髋臼前倾角的增加可减少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但是当髋臼前倾角不是很好选择时,应用大直径的股骨头可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