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付庆芳 《广西医学》2003,25(11):2198-220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技术的扩大 ,微创技术朝着小儿肛肠外科发展 ,应用越来越多 ,年龄也越来越小〔1〕 。近年来 ,已有多所医院开展了腹腔镜下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在护理上有较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 病因及发病机制先天性巨结肠是病变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的一种肠道发育畸形 ,在消化道畸形中 ,其发病率仅次于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 ,有家族性发生倾向。发病约为 1∶5 0 0 0 ,以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 4∶1。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是由于外胚层神经脊细胞迁移发育过程停顿 ,使远端肠道 (直肠、乙状结肠 )肠壁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缺如 ,导致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平片、钡剂灌肠的X线征象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27例,分析腹部平片、钡剂灌肠的X线征象,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27例新生儿中,腹部平片表现为结肠扩张及低位不完全性梗阻12例,无明显异常15例。钡剂灌肠发现(直肠直径/乙状结肠直径)1。而先天性巨结肠最易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造成病变部位近端的扩张与远端狭窄的受累部位比值的倒置(图2)。本组17例,见于短段型及常见型。为此,测量直肠、乙状结肠横径比值对新生儿结肠病变的诊断与鉴别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和直肠远端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病变肠段痉挛狭窄,近段结肠继发性扩张、肥厚,引起便秘、腹胀等低位性肠梗阻的一种先天性疾病[1]。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经腹会阴巨结肠根治术,该术式手术时间长,病人创伤大,术中护理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我院自2003年以来,实施了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38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8例,年龄1~32个月,男23例,女15例。术前诊断依据:病史、肛诊、腹部平片、钡灌肠、X线片及肛门直肠活检,狭窄段在直肠、乙状结肠远端者,采用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1.…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效果。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 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血管,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 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in(15-80 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体会.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 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血管,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 cm(12~32 cm),平均手术时间112 min(90~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 ml(15~80 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效果。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l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血管,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l(15—80m1)。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经肛门非开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体会。方法:经该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0例。术前行直肠粘膜吸引检查以确诊和X线钡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短段型3例,常见型7例。齿线上1cm切开直肠粘膜1周,游离直肠粘膜管,直视下游离扩张的直肠近端和乙状结肠,妥善处理肠系膜出血,向上游离达正常结肠,拖出的结肠与直肠切缘全层间隙吻合。结果:全部患儿经肛门完成手术,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3.6cm(12-32cm),平均手术时间112min(9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2ml(15-80ml)。1个月内大便成形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发现。结论:经肛门非开腹巨结肠根治术适合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1].男性稍多于女性,有遗传倾向.巨结肠94%生后排便延迟、便秘、呕吐及腹胀[2],我院采取经肛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术后腹部无切口,患儿恢复迅速.手术的改进对护理亦提出新的要求,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是病变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的一种肠道发育畸形,发病率为1∶5 000,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其发生是由于外胚层神经嵴细胞迁移发育过程停顿,使远端肠道(直肠、乙状结肠)肠壁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缺  相似文献   

10.
霍江武  谢祥元  韦俊兴  韦丰 《广西医学》2003,25(9):1765-1766
1993年以来 ,我院在施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中采用直肠纵切 +心形吻合法 ,术后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护理容易 ,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2例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7个月~ 3岁。诊断方法 :症状、体征、钡灌肠、直肠粘膜活检。病理类型短段型 3例 ,常见型 7例 ,长段型2例。1 2 术前准备 :术前 7~ 1 0天 ,低渣饮食 ,用温盐水清洁灌肠 ,术前 3天口服链霉素及灭滴灵作肠道准备。1 3 手术方法 :经腹、直视下分离结扎系膜血管 ,游离直肠、结肠的移行段、扩张段 ,确定切除结肠近端水平并作标记 ,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自发性结肠穿孔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行结肠穿孔修补术加近端结肠袢式造瘘术3例,行Hartamann术1例,行单纯修补术1例。术后均予充分有效引流,加强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疗法。全身情况好转再行结肠造瘘口回纳术3例,二期回纳时因远端肠管狭窄,行狭窄段切除后降结肠、乙状结肠端端缝合1例。结果:自发性结肠穿孔5例均痊愈出院,穿孔处肠壁或肠切除标本病检结果均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未见肿瘤组织细胞。结论:自发性结肠穿孔多见于老年患者,好发部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术前易误诊,应尽早剖腹探查;手术宜简单化,加强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由于结肠远端及直肠神经节细胞阙如,引起肠管持续性痉挛,造成不完全性肠梗阻,粪便淤积在近端的结肠内,使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肥厚、肠壁水肿,失去正常排便功能。该病可影响生长发育,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2007年8月-2009年6月,我院采用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22例,此术式对患儿损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且体表无瘢痕。  相似文献   

13.
儿童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以肠道末端肠壁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1].该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结肠远端痉挛肠段,其特征性组织学改变为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中缺乏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缺如使得肠段失去间隙性收缩和放松的正常蠕动,神经节细胞缺如还丧失了对副交感神经的调节,直肠环肌不断受到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影响而呈痉挛状态,持续性痉挛的肠段狭窄,粪便通过障碍,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  相似文献   

14.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介绍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方法:回顾43例采用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年龄14d至12个月。方法为在肛门齿状线处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盆底腹膜返折处。切除直肠肌鞘后壁约1.0-1.5cm一条。游离乙状结肠达正常结肠后切断。拖出正常结肠与肛门吻合。结果:43例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切除病变肠段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1-2d进食,5-7d出院,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及肛门回缩。全部患儿获随访3-9个月。排便功能正常,无肛门狭窄发生。2例偶有污粪,为术后早期病例。结论: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护理负担轻,并发症少。此术式是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性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外伤性大肠穿孔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方法 结合献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01/2001-01收治的11例非外伤性大肠穿孔的临床资料:直肠乙状结肠癌穿孔6例,自发性大肠穿孔4例,蛔虫致肠穿孔1例。修补3例,修补 乙状结肠造口2例,病变肠段切除一期端端吻合 近端结肠造口4例,病变肠段切除、远端闭合 近端结肠造口2例。结果 11例中术后并发修补处漏死亡1例,余10例痊愈出院。结论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患,穿孔常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重视围手术期及合并症的处理,积极手术探查,选择恰当术式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 5月 ,我科采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4例 ,乙状结肠冗长症 1例 ,近期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例巨结肠患儿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 2 1 d、4 0 d、4个月、1 0个月。均有胎粪排出延迟 ,反复便秘 ,腹胀病史 ,均经钡灌肠检查证实为常见型巨结肠 ,1例乙状结肠冗长症 ,为女性 ,7岁。术前常规来回灌肠 7~ 1 4 d,术前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予以纠正 ,术前 3d口服抗菌药物作肠道准备。2 手术方法基础麻醉加骶管麻醉 ,留置导尿管 ,取膀胱截石位 ,气管拉钩拉开肛门 ,显露齿状线后 ,用 0 / 3丝…  相似文献   

17.
黄锦连 《右江医学》2011,39(4):528-529
<正>先天性巨结肠又称为无神经节细胞症[1],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神经节细胞缺如、肠管持续痉挛造成不完全性肠梗阻,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内,使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肥厚、肠壁水肿,失去正常功能。发病率约为1∶5000,以男性多见,男∶女为4  相似文献   

18.
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无神经节细胞段范围广泛,从直肠末端起包括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甚至大部分横结肠[1]。我院1992年-2004年采用swenson改良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7例,其中4例为长段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分别是7个月、12个月、3岁、21个月。临床表现:胎粪不排超过48h,3例经指检,1例经灌肠后排出。顽固性便秘,靠使用开塞露、灌肠、服泻药等方法维持排便。腹胀明显,其中2例出生后即有腹胀,直肠指检,直肠空虚,拔指后无气及便排出。X线钡灌肠检查:4例痉挛狭窄段均达乙状结肠近端,向上延续为移行…  相似文献   

19.
王晴  王颖 《辽宁医学杂志》2004,18(6):314-315
目的 总结经肛门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自2 0 0 1年对 18例经钡灌肠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施行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方法为距齿状线上约 0 .5cm游离直肠粘膜 ,向近端游离直肠粘膜管至腹膜返折后横断肌鞘一周 ,劈开肌鞘后壁 ,游离直肠、结肠达到要求后切断 ,断端与肛门齿状线切缘缝合固定。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90~ 14 0分钟 ,术中出血 2 5~ 4 0ml,切除肠管长度 15~ 2 8cm。术后 2周开始扩肛。全部病例随访 2个月~ 2 .5年 ,每日排便2~ 3次 ,无腹胀便秘复发、吻合口狭窄、污便、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 经肛门Ⅰ期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疗效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手术安全的优点 ,符合现代微创的医学理念。此术式适用于短段型及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钡透检查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手段,而钡透前灌肠是否彻底直接影响钡透检查的准确性,2000.01—2007.03本科共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25例,将其钡透检查前灌肠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