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紫贝母鳞茎再生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暗紫贝母鳞茎再生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李隆云,周裕书,代敏,罗庆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重庆630065)暗紫贝母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海拔3000m以上山原地带,为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是松贝的主要来源 ̄[1],为川贝类商品药材的主流品种之一。其功效为清热散结,化痰止咳。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资源逐年减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因暗紫贝母生长环境特殊,难于进行人工栽培。为了扩大药源,我所于1986~1989年开展了组织培养室内快速生产....  相似文献   

2.
川贝母原种鳞茎与其组培鳞茎化学成分含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钟凤林  陈和荣 《中草药》1992,23(4):180-181
  相似文献   

3.
康定贝母鳞茎离体繁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隆云  周裕书 《中药材》1994,17(12):5-7
本文探讨了离体培养下康定贝鳞茎切片愈伤组织的发生和鳞茎的再生。鳞茎切片在脱分化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产生愈伤组织。植物激素1.0ppm或2.0ppm NAA与2.0-3.0ppm 6-BA配合使用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诱导率达80%。高愈伤组织诱导率的获得还依赖于合适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外植体。将愈伤组织转移到附加2.0ppm NAA 0.1ppm 6-BA的培养基,分化小鳞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皖贝母鳞茎腐烂病的初侵染源为病田土壤和带病鳞茎。病田连作、用病田鳞茎作种,均导致病害严重。多年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太阳热能处理土壤和应用药剂处理鳞茎、土壤,是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皖贝母疗效好、产量高、适应范围广,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种。人工栽培后,发生鳞茎腐烂病,造成毁灭性为害。鳞茎发生腐烂病的原因是镰刀菌和寄生线虫复合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6.
浙贝母鳞茎分切繁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浙贝母采用鳞茎分切繁殖,生产商品贝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鳞茎分切成块,产地常温催芽,撒播和后期的生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三种贝母的鳞茎与地上部分总生物碱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春  范卓文  金昌东 《中草药》1995,26(12):636-636
贝母有效成分为生物碱。通过对3种贝母鳞茎与地上部分总生物碱产量的研究,旨在为贝母地上部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仪器、试药721型分光光度计,贝母素乙(peininine)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用试剂均AR级。2实验材料新疆贝母FritillariawalujewiiRegel、托里贝母F.torifoliaX.Z.DuanexX.J.Cheng.、平贝母F.ussuriensisMaxim.采自黑龙江中医学院药用植物园,栽培。分别采收鳞茎和地上部分,60℃烘干,称重,计算株均鳞茎重和株均地上部分重,粉碎,过60目筛,干燥器中保存备用。3实验部分3.1总生物碱含量…  相似文献   

8.
组培蒲圻贝母鳞茎形成过程中的同工酶电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贝母鳞茎发生的机理。方法:用凝胶电泳法分析新鳞茎形成过程中的蛋白及同工酶谱。结果:在新鳞茎分化形成期的蛋白及同工酶谱变化最大。结论:形态发生需要不同酶的参与,不同的酶在不同的时间表现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离体条件下皖贝母试管鳞茎诱导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以单块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鳞茎个数和鲜重为指标,考察蔗糖浓度、水杨酸、活性炭和5 ℃低温预培养对皖贝母试管鳞茎的形成和生长的影响。结果:50 g·L-1的蔗糖处理形成的鳞茎个数和鲜重都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杨酸对试管鳞茎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以 5 g·L-1的活性炭处理形成鳞茎个数和鲜重优于其他处理,5 ℃低温预培养30~40 d对试管鳞茎的形成和膨大效果最好。结论:低温预培养30~40 d的皖贝母愈伤组织,接种于MS+KT 2 mg·L-1+NAA 2 mg·L-1+50 g·L-1蔗糖+5 g·L-1活性炭的培养基中,鳞茎形成和生长发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川贝母降低海拔栽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川贝母降低海拔栽培研究马晓匡(大理医学院671000)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历史上有过或现存的引种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栽培区的海拔高度在2700~3950m。由于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和管理生产较为困难,因此,降低海拔栽培是药农多年的愿望。我们在研究川贝母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中、低温处理种子及改进栽培方法,在海拔1997m的大理地区,使川贝母的生长、繁殖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1野生川贝母的分布及生态环境水....  相似文献   

11.
川贝母中非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和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贝母中共分离鉴定了: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单棕榈酸甘油酯(2-monopalmitin,)等12个化合物.从梭砂贝母中共分离鉴定了E-对-羟基肉桂酸甲酯(E-P-hy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 16)等13个化合物.结论:有1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贝母属中分离得到,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为首次从川贝母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梭砂贝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川贝母中非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和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贝母中共分离鉴定了: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单棕榈酸甘油酯(2-monopalmitin,)等12个化合物.从梭砂贝母中共分离鉴定了E-对-羟基肉桂酸甲酯(E-P-hy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 16)等13个化合物.结论:有1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贝母属中分离得到,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为首次从川贝母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梭砂贝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规格川贝母鳞茎作为种茎对植株生长发育和药材品质的影响,为高品质川贝母精细化栽培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直径和外观形状对川贝母鳞茎进行分类,通过比较3种不同直径和2种不同外观形状鳞茎出苗后的生理指标、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以及总生物碱含量,分析不同规格鳞茎的差异对田间川贝母产量和鳞茎品质的影响。结果:川贝母大粒鳞茎生殖生长具有显著的优势,开花数量多且均可挂果,单颗果实质量和其他规格鳞茎所得果实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小粒鳞茎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大鳞茎。扁鳞茎叶片数量和叶片宽度均显著高于尖鳞茎,光合效率较高,但出苗时间较尖鳞茎晚,二者生物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川贝母鳞茎表型具有多样性,相同生长年限下,直径大的鳞茎可优选用于种源繁育,较小鳞茎适宜作为商品。通过鳞茎直径及形状筛选川贝母种茎,可以同时保证其种源繁育和药材供应,为川贝母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川贝母生理指标、鳞茎产量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开强  吴卫  郑有良  代勇  牟兰  廖凯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6):1948-1951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处理对川贝母生理指标及鳞茎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等的影响,为川贝母的合理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用人工气候箱控制川贝母的生长温度,观察不同温度15,20,25,30 ℃下川贝母的生长发育变化,检测其叶片叶绿素a和b、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并测定鳞茎产量以及总生物碱含量。结果:15,20 ℃处理的川贝母生育期较长;4种温度处理下川贝母叶绿素b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且15,20,30 ℃下川贝母总叶绿素以及叶绿素a含量差异也不显著。此外,川贝母叶片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和鳞茎总生物碱含量,以及鳞茎增长率和干重均随温度降低而增加。结论:川贝母不宜生长在过高温度环境,相对较低温度下其生育期较长,鳞茎可适当生长,生物碱含量也有所增加。此外,低温下川贝母通过增加脯氨酸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等来提高抗寒性,并能维持正常的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5.
光强对伊贝母鳞茎生物碱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袁开来  王文杰 《中草药》1993,24(7):369-370
  相似文献   

16.
贝母碱和去氢贝母碱是药用贝母属植物中主要生物碱。作者研究了去氢贝母碱体外诱导人HL-60细胞分化成粒细胞,从而抑制该细胞生长的作用。 3种人骨髓白血病细胞HL-60、NB4、U937分别与不同浓度的去氢贝母碱培养4天后,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氮蓝四唑(NBT)还原试验检测细胞分化。结果显示,去氢贝母碱对3种细胞生长均具抑制作用,IC_(50)  相似文献   

17.
川贝母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川贝母再生鳞茎在一定激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上.可不经低温直接产生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成小植株。组织培养物的总生物碱含量是原种及市售川贝的2~4倍。培养与原种鳞茎的游离全蛋白图谱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Zhao YY  Liang YQ  Chen Y  Sun H  Wang M  Feng X 《中药材》2011,34(9):1366-1368
目的:研究长筒石蒜鳞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层析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长筒石蒜鳞茎中分离得到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文殊兰碱(1)、石蒜西啶醇(2)、Squamigine(3)、11-羟基文殊兰碱(4)、Pancracine(5)、石蒜碱(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川贝母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的干燥鳞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8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川贝酮(chuanbeinone,Ⅰ)、梭砂贝母酮(delavinone,Ⅱ)、贝母乙素(peiminine,Ⅲ)、西贝素(imperialine,Ⅳ)、petil-idine(Ⅴ)、贝母甲素(peimine,Ⅵ)、贝母辛(peimisine,Ⅶ)、solanidine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eopyranoside(Ⅷ).结论 化合物Ⅰ、Ⅱ、Ⅳ、Ⅴ、Ⅷ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郑军  叶萌  赵孙才  代勇  向丽 《中草药》2009,40(Z1):273-276
目的 以1~3年生人工栽培川贝母鳞茎的高、直径和单粒质量为指标进行分级,并制定采收分级标准,为后期鳞茎繁殖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做指导。方法 在中国四川省康定恩威中藏药材川贝母人工栽培地川贝母采收期采用分层随机取样,调查1~3年生样方内其鳞茎的外观形态,用快速聚类法进行分类,并结合生产进行分级。结果 1年生川贝母鳞茎呈近球形,平均高为0.318 cm,直径0.303 cm,单粒质量0.029 g,分为3级;2年生鳞茎呈类圆锥形,平均高为0.59 cm,直径0.46 cm,单粒质量0.12 g,分为4级;3年生鳞茎呈类长圆锥形,平均高为0.78 cm,直径0.57 cm,单粒质量0.23 g,分为4级。结论 川贝母种子在播种后第2、3年继续萌发,导致个体数量增加;作为种源,分级指标以鳞茎单粒质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