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37年金显宅与司徒展首次以“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之名报告本病7例,认为此病是一种肿瘤。1957年金显宅等又报告本病10例,改变观点,认为该病不是肿瘤,而是一种肉芽肿,根据形态特点,更名为“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其特征是①本病可在全身不同部位出现单发或多发之肿块,同时伴有身体的一区或多区浅层淋巴结肿大;②肿块处之皮肤可出现瘙痒或/及色素沉着;③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大多持续性增高;④发病缓慢,病程长,不影响健康状态;⑤对放射线敏感。1962年张书盛与黄鸿年报告5例放射治  相似文献   

2.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称嗜伊红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病例罕见,其病因不明.最早由日本学者木村发现而得名,Kimura病首见于1937年金显宅等以"嗜伊红细胞肉芽肿"为描述名称的7例报告,1957年进一步描述了淋巴结组织增生,有大量嗜伊红细胞,同时有单核细胞浸润的病理报告,同时提出其对放射线的高度敏感性,预后良好,但是并未提出对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探讨1例嗜酸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总结本病发病特点、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利荣  林兰英 《浙江医学》2001,23(5):298-299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好发于颌面部软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1937年我国外科医生金显宅等首先报道并称之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我院1978~1998年间共收治65例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笔者通过对65份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有关文献 ,从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介绍我们的体会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男性49例 ,女性16例 ,男女性之比为3∶1。年龄7~68岁 ,中位年龄36.5岁。其中20~40岁40例 ,占61.5 %。2.发病部位腮腺区36例 ,占55.4 % ,其它依次为颌下12例 ,耳…  相似文献   

5.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 本病于1937年由我国学者金氏首先发现,并以“嗜伊红球增多淋巴母细胞瘤”为名报告7例。1948年日本木村氏报告2例。1957年金氏等又增加16例。认为本病并非肿瘤而是肉芽肿,故改称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59年饭塚氏将本病称为木村氏病。由于本病病因尚不甚明瞭,病变主要累及皮下淋巴结及软部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腮腺、四肢皮  相似文献   

7.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称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淋巴结病变。本病以东南亚地区较为多见,日本最多见,欧美则甚少见。现将我们所遇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淋巴结及软组织嗜酸性淋巴内芽肿10例,对本病的病理及临床略加讨论,本病的特征是在身体某一区域或多数区域有淋巴组织增生伴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局部形成肿块,该处同时可发生皮肤色泽加深及搔痒,血液及骨髓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增高。关于本病性质方面,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原因不明,可能是由于淋巴结及软组织的过敏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9.
郑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24+132-124,132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的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案例。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血常规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大于6%以上,绝对值大于0.5×109/L以上。腮腺肿瘤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小于6%,绝对值小于0.5×109/L。结论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之主要特征,此数值虽然不能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于术前的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血管淋巴样增殖伴嗜伊红细胞增多症(Anziolymphoid Hyperplasia WtihEocinophilia,简称 ALHE)为一原因不明进展缓慢的良性疾病,为了使临床上对本病有所认识,我们通过复习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一、历史与命名ALHE 的命名较多,1909年日本片山首次报导本病,1937年我国金显宅、司徒展报告并命名为嗜伊红球增多淋巴母  相似文献   

11.
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是一种病因未明、可累及全身各部位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患。有人认为,本病与韩—雪—柯氏病(Hand-Schuller-christain disease)、勒—雪氏病(Lettever—Siwe disease)三者都属于“组织细胞病X”(Histiocytosis—X)的范畴,但亦有人认为是一独立的疾病。国内自金显宅氏(1937)首次报告以来,各地相继报告,并不少见,但未充分引起临床医生注意。现将我院1960~1979年经病理证实、手术治疗或/和放射治疗的48例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6例发生于淋巴结和皮下组织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对其名称沿革、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少见病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认识,从而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5~月连续收住2例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完整临床诊治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病程半年~3年,肿物位于头颈部(病例1在双侧颈部及下颌区,病例2在右腮腺区)无疼痛、发热,皮肤溃破等症状。入院后查血常规均示: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在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物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后,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及活检术,术后病检符合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转入放疗科接收进一步放射治疗后,随访至今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于临床少见病,极易与头颈部其他疾病相混淆而导致漏诊或误诊,作为临床医生只有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才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4.
头面部伴嗜酸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二例空军吉林医院冀广生,杨宁江,刘俊礼,李英女伴嗜酸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发生在头面部者较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所遇二例结合文献加以讨论。[例1]患者,奚某,男,32岁。腮腺区肿物1年。自述1986...  相似文献   

15.
赵黎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57-2558
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loma,EG)是一种少见疾病,本病为淋巴网状系统的组织细胞增生累及骨的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只有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现将我院1例颢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7例Kimura淋巴腺病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研究。提示本病多见青年,为颈头区无痛性肿块,以多量嗜酸性细胞侵润和滤泡高度增生为特点,T细胞和肥大细胞IgE阳性,嗜酸性颗粒呈中心低密度,肥大细胞颗粒失去卷毛样结构。本文示Kimuras病与伴嗜酸细胞性血管淋巴组织增生(ALHE)在病理,治疗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病因不明、对放射线敏感、切除后可复发但预后较好的良性疾病。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好发于头颈部,以腮腺为主,其次为眼睑、眼眶、颌下及上臂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对称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伴瘙痒和色素沉着。本病应与巨淋巴结增生症、淋巴结核、唾液腺肿瘤、淋巴结转移瘤尤其是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鉴别。治疗方法包括放疗、激素疗法和手术治疗。该病特点是属于良性疾病、预后好、不恶变、不转移。本文作者对ELG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现状和一些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发生在皮下软组织的疾病,与消化管和骨等之肉芽肿不同。临床多累及腮腺、颌下腺,颈部、肘部等淋巴结,并常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其特点是境界不清,往往手术不易摘除。放射疗法对本病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Kimura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ELG),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发病率低,病因不明,表现为非特异性头颈部肿块或淋巴结肿大,病程长、易误诊,易复发,目前无明确统一的治疗原则及有效防止复发的手段.因此,充分认识本病对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正确施治有重要意义.现报道昆明医科大学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合并肾病综合征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合并肾病综合征三例邹万忠刘玉春王二军王海燕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hyperplasticlym-phogranuloma,ELG)主要累及淋巴结和皮下组织,在淋巴组织和淋巴滤泡增生的同时,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