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符颖  麦丽珍  欧慧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92-2194,2197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该院上报27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9例ADR报告中,各年龄段均有分布;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250例,占89.61%;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共185例(61.67%);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7.28%。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美德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本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263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0类48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121例(占46%);其次是中药注射剂38例(占14.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191例(占72.6%);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03例(占39.2%).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发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开展ADR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2015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 442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结果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占82.60%;药品类别方面,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占43.5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有193例,头孢菌素类引发ADR比例最高,占30.91%;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占46.38%,其次是消化系统,占15.61%;新的一般的ADR有14例(3.17%),严重的ADR有22例(4.98%),一般的ADR有406例(91.86%)。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进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统计分析我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12月上报的254例ADR进行统计归类.结果 254例ADR报告中,发生率最高的为0~10岁儿童,有108例,占42.5%;发生ADR最多的为抗菌药物,有121例,占47.6%;妇产科药物67例,占26.4%,居其次;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居多,有186例,占73.2%;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皮肤和附件损害多见,有148例,占58.3%;62例新的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中有13例,占37.1%,高于未联合用药的比例(22.3%).结论 静脉给药是发生ADR的一个主要途径;联合用药可能是新的ADR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妇女儿童是特殊用药群体,应重视其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归纳分析本院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将本院2011--2012年收集的456例ADR报告,按上报情况、患者一般情况、怀疑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级别、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6例ADR中,临床科室上报438份,占96.05%;40-49岁的ADR发生率最高,达38.16%;男性ADR发生率远高于女性;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最多,达205例,占44.96%,其次为抗感染药物;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ADR为309例,占67.76%;一般ADR439例,占96.27%,严重ADR17例,占3.73%,新的ADR6例,占1.32%.药物所致皮肤及其附近损伤最为常见,共249例,占54.6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过敏性休克.结论 继续完善深入临床的ADR监测网,重视上报、分析、评价ADR工作,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的120例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为64例占53.3%,口服给药42例占35.0%,静脉推注、皮下注射各3例各占2.5%,肌肉注5例占4.2%,外用2例占1.6%,雾化吸入1例占0.8%。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全方位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加快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1月1日—2022年5月31日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18例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与名称、累及系统-器官等临床表现及临床转归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18例严重ADR报告中,男性占62例(52.54%),女性占56例(47.46%),且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83.90%;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7.97%;引起严重ADR主要以抗感染药物为主;临床表现显示血小板损害、出血和凝血障碍是主要的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转归情况,33例(27.97%)例痊愈,77例(65.25%)好转,2例(1.69%)留有后遗症,6例(5.08%)不详。大部分严重ADR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或好转。结论 年龄、给药途径、用药种类等诸多因素与严重ADR的发生有关。医院应全面加强ADR监测工作,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陈传飞  胡秀萍 《现代保健》2012,(12):140-141
目的:分析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医院上报的31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病例男女比例为l:1.20;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3.32%(7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1.69%(287例);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5.62%(268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占总数的70.93%(222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78.59%(246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为更好地预防ADR的发生、减少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上报的223例ADR报告,对患者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223例 ADR患者,静脉滴注给药 211例(94.62%),静脉注射3例,肌内注射2例,口服给药7例。74.44%的ADR发生在用药1~30 min内,其中39例(17.49%)发生在用药后1~4 min内,45例(20.18%)发生在用药后5~9 min内,80例(35.87%)发生在用药后15~29 min内。在ADR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中,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93例),其次为胃肠系统(62例)和全身性损害(45例)等;以累及单一器官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184例,82.51%)。123例(55.16%)ADR是由抗菌药物引起,60例(26.91%)是由中药注射剂引起;ADR发生率居前10位的药物包括7种抗菌药物、3种中药注射剂,其中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ADR居各药物首位(23例,10.31%)。结论ADR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报告与监测工作力度,促进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从而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俞金  张丝雨  陈启明  杨志海 《智慧健康》2022,(1):126-128+132
目的 收集并分析我院不良反应案例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搜集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我院ADR监测中心数据库的ADR报告,就收集到的483例ADR相关信息按患者性别、年龄比例、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在483例报告中,50~69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不同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我院口服给药发生ADR病例(51.76%)多于注射制剂发生的ADR病例(45.13%);抗肿瘤药引起的ADR病例居首位(29.56%);ADR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42例,占29.40%。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遵循个体化给药原则,关注中老年的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加强口服药物的宣教活动,减少口服给药ADR的发生;应加强肿瘤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便根据肿瘤患者的自身特点,有目的性地进行合理给药。  相似文献   

11.
赵文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5):558-559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厄洛替尼治疗后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从护理角度实施干预措施。方法选择4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厄洛替尼治疗30、90d后对其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对不同不良反应从护理角度实施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所带来的病痛。结果41例患者共发生皮疹31例(75.6%),乏力25例(60.9%),腹泻13例(31.7%),恶心、呕吐3例(7.3%),转氨酶活力升高2例(4.9%),间质性肺炎1例(2.4%)。结论口服厄洛替尼引起的不良反应虽然部分可自行缓解,但仍然有部分不良反应对患者身心造成了很大影响,严重者甚至不能耐受继续服药治疗。因此,对患者不仅做好心理护理,从心理上予以疏导,而且对服药后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时予以护理干预至关重要,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周小明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63-1965
目的了解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对598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598例患者中检出Uu阳性229例(38.2%),Mh阳性8例(1.3%),Uu+Mh阳性49例(8.2%),总检出率47.8%(286例);药敏结果表明,Uu与Mh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等较为敏感,对氧氟沙星耐药率高。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Uu和Mh感染率高,主要以Uu为主,Uu和Mh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其中以氧氟沙星为最高,单纯Uu、Mh和Uu+Mh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治疗支原体感染以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最好。  相似文献   

13.
张莉 《医疗保健器具》2012,19(1):129-130
目的 了解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相关因素.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至2011年收录的有关贝伐单抗致ADR文献,筛选出符合卫生部ADR诊断标准的文献20篇,共357例患者,并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贝伐单抗ADR发生率约为20% (71/357),临床表现以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ADR发生率最高,有32例(占45%),心肌酶升高次之,8例(占11.3%).结论 临床应用贝伐单抗ADR发生率较高,注意给药前做好相关检查,并加强对ADR的监测,及时对症处理,调整给药方法与用量,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张明辉  刘晓霞  徐永康  单靓 《职业与健康》2010,26(20):2335-2337
目的了解镇江市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入组治疗者的人口学、药物滥用、首次滥用年龄、性行为和门诊治疗情况等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6月,对进入MMT门诊的309名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共用注射器具吸毒行为和性行为等情况。结果本次共调查309名吸毒人员,其中男性占71.2%(220/309),女性占28.8%,平均年龄为(33.5±6.0)岁,259人(86.5%)有注射吸毒行为,治疗前1个月平均每天吸毒次数2.6±1.1次,中位数2次;治疗前1个月注射吸毒次数平均65.8±41.4次,中位数60次;平均每天毒品花费446.9±306元,中位数300元。治疗前3个月被公安部门羁押的有54人(17.5%)。210人(68.2%)有过非婚性行为,而最近1次性行为时78人(36.8%)使用了安全套;共检测出H IV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为0.98%(3/309)、梅毒11例,阳性率3.5%(11/309)、丙型肝炎抗体阳性232例,阳性率75.1%(232/309)、乙肝表面抗原(HSAg)阳性12例,阳性率为3.9%(12/309)。结论在进入社区MMT门诊治疗的吸毒人群中存在艾滋病及其他经血传播的高危险性,迫切需要在治疗的同时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5.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试剂盒对江阴市人民医院妇科、皮肤科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检测,对支原体培养阳性者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222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为45.0%,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占91.0%,人型支原体(MH)阳性占2.O%,UU-MH阳性占7.O%,91例UU感染者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耐药性较低。结论该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宜用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治疗,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肖宇宏  汤宝江  杨红 《职业与健康》2010,26(24):3054-3055
目的研究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0月862例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样本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62例样本中,支原体培养阳性251例,阳性率为29.1%;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219例,阳性率25.4%;人型支原体(Mh)阳性7例,阳性率0.8%;Uu和Mh混合阳性25例,阳性率2.9%;Uu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耐药性较低的3种药物为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Uu+Mh混合感染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在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米氮平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卒中后抑郁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米氮平组(29例)和马普替林组(29例),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显效率为75.9%,马普替林组显效率72.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氮平组显效时间早于马普替林组,米氮平组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结论米氮平是一种安全高效、耐受好、不良反应小、应用范围广的抗抑郁药,可作为脑卒中后抑郁的首选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国内儿童应用托吡酯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收集国内关于抗癫痫药物托吡酯用于儿童的临床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者采用统一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纳入文献中ADR病例的原患疾病,托吡酯用药剂量,ADR病例的性别及年龄,ADR出现时间、类型、处理及转归等资料。对儿童应用托吡酯导致的ADR及其相关因素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文献检索,最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关于儿童托吡酯ADR的研究文献共计22篇,关于托吡酯疗效的研究文献共计110篇,共计纳入13 011例患儿,其中2 771例发生ADR,ADR发生率为21.3%。关于托吡酯ADR的研究中,55.1%的ADR涉及神经及精神系统(泌汗障碍、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等),34.5%涉及内分泌系统(影响骨代谢及生长发育等);关于托吡酯疗效的研究文献报道的ADR中,35.2%涉及神经及精神系统(出汗减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昏等),27.1%涉及消化系统(食欲下降、胃肠道反应等),19.5%为全身反应(体质量下降、发热等)。99.6%的儿童应用托吡酯发生的ADR的严重程度为Ⅲ-Ⅳ级,多数在降低托吡酯剂量或停药后症状减轻。结论本研究纳入的132篇关于儿童应用托吡酯发生ADR的研究文献中,均未提示重大ADR发生,但由于受到研究设计和样本量局限,同时,纳入本研究的关于ADR的文献,均存在关键信息不完整、研究报告质量欠佳等情况,因此建议进一步对儿童应用托吡酯开展上市后循证再研究及再评价,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儿童应用托吡酯治疗导致的ADR及药物安全性问题,有待以后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东营区人民医院ICU肺内感染者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该院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ICU肺内感染者有关的病原学资料。[结果]2002~2008年该院ICU共收治肺内感染者130例患者,检出病原菌167株。其中,细菌143株,占85.63%;真菌24株,占14.4%。G杆菌86株,占51.5%(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61株占70.9%);G^+菌57株,占34.1%。86株G杆菌对17种抗生素总敏感率为22.2%,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94.2%)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7.4%),首选亚胺培南;总耐药率为77.8%,耐药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88.9%)、肺炎克雷伯菌(73.0%)、铜绿假单胞菌(70.3%)及其他细菌(80.2%)。57株G^+菌对18种抗生素总敏感率为47.0%,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96.5%)、利福平(86.0%)及磷霉素(71.9%),首选万古霉素;总耐药率为53.0%,耐药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5.6%)、甲型溶血性链球菌(54.2%)、肺炎链球菌(48.5%)及表皮葡萄球菌(48.1%)。24株真菌对6种药物总敏感率为75.7%,敏感药物为5-氟胞嘧啶(87.5%)、两性霉素B(87.5%)及制霉菌素(87.5%);总耐药率为24.3%,耐药真菌依次为光滑念珠菌(33.3%)、热带念珠菌(26.7%)、近平滑念珠菌(25.0%)及白色念珠菌(21.4%)。[结论]东营区人民医院院ICU肺内感染者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且多为条件致病菌;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多重耐药菌株增多。临床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以降低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