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2例扩张型心肌病重度心衰的病人,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治疗16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 治疗后曲美他嗪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1),左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曲美他嗪能改善扩张型心肌病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外膜脂肪(EAT)厚度与左室重构及左室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116例DCM患者(DCM组)和7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或计算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EAT厚度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CM组EAT厚度为(4.7±1.2) 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2.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EAT厚度与LVESD、LVEDD、LVESV、LVEDV、LVEDVI、LVESVI呈正相关(r=0.236,0.220,0.245,0.256,0.282,0.279,P<0.05),而与LVEF无相关性(r=0.134,P>0.05).结论 DCM患者的EAT厚度与左室重构明显相关,与左室功能不全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30例DCM患者(DCM组)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QT间期、RR间期,分别计算并比较24 h标准化QT变异度(QTVnor)、24 h标准化心率变异度(HRVnor)的QT变异度指数(QTVI).结果 DCM组与对照组比较24 h QTVnor和QTVI增大,分别为1.31±1.02、0.67±0.66,P<0.05和0.62±0.13、-0.68±0.41,P<0.01.QTVnor和HRVnor呈中度正相关关系,其中DCM组r=0.44,P<0.05;对照组r=0.57,P<0.05.结论 QT变异度受心率变异度变化影响,消除心率变异度影响后,DCM患者心室自身复极变异性增大,可能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预防扩张型心肌病(DCM)、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猝死的对策.方法将DCMCHF108例按改进治疗措施前后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甲组为改进治疗措施后的67例,乙组为改进前的41例.结果甲组猝死率明显降低.结论DCMCHF猝死的预防措施是综合性的,关键在于对逆转心肌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纠治合并症等是否及时、得力和连续.  相似文献   

6.
刘艳玲  付刚 《现代养生》2014,(12):37-37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3例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SD、LVEF水平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与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7%、74.4%,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有助于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398例DCM均经过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5%,将患者分为LVEF≤35%(A组,n=242)和LVEF36%~45%(B组,n=156)两组,本研究的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计量资料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描述累计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90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1.5%、95.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8%和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4.8%和89.6%,4年生存率分别为49.5%和68.9%(χ~2=14.2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YHAⅣ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年龄、BMI 4个因素对DCM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有影响(RR=1.024,95%CI为1.009~1.040;RR=0.525,95%CI为0.396~0.697;RR=2.261,95%CI为1.484~3.445;RR=0.577,95%CI为0.353~1.941,均P0.05)。结论 DCM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较差,特别是LVEF≤35%的患者,需要临床医生重视并积极治疗。NYHAⅣ级、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年龄、BMI 4个因素对DCM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期间接收收治的7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美托洛尔治疗,分析不同用药后患者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情况差异.结果: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的特点及其在评价整体心室复极离散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28例(心力衰竭组)及无器质性心脏病且心功能正常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5例(对照组),分别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pe和QT间期,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d)、Tpe平均值校正值(Tpe.AVEC)、Tpe最大值校正值(Tpe-MAXC),并进行比较.结果心力衰竭组Tpe.AVEC、Tpe.maxc、QTd显著高于对照组[(106.31±26.34)ms比(82.72±10.01) ms,(234.05±69.75) ms比(119.15±11.55)ms,(119.17±67.62) ms比(39.74±17.04)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整体心室复极离散明显增加.Tpe-AVEC及Tpe-MAXC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离散的无创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44例扩张型心肌病伴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房颤组)和51例扩张型心肌病伴有窦性心律(窦律)患者(窦律组)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左房内径较大[(52.57±6.99)mm比(48.47±5.98)mm],NYHA分级级数较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27±8)%比(31±9)%],平均年住院次数较多[(2.90±0.74)次/年比(2.07±0.84)次/年],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两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房颤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吴霰 《现代保健》2011,(15):25-26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扩张性心肌病出现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类制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定期随访,观察1年后临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等.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病情恶化减少.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服用美托洛尔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在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8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将其分为Ⅱ级组(45例)、Ⅲ级组(38例)和Ⅳ级组(25例)。比较3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的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QRS群波、QT间期离散度(QTd)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3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DCM预测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LVEDd、RVEDd、LVEF与QRS、QTd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Ⅳ级组超声心动图LVEDd、RVEDd高于Ⅲ级组和Ⅱ级组,LVEF低于Ⅲ级组和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41,F=7.091,F=105.837;P<0.05);Ⅳ级组心电图QRS波群、QTd均高于Ⅲ级组和Ⅱ级组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79,F=17.815;P<0.05)。LVEDd、RVEDd、LVEF、QRS及QTd联合检测DCM的AU...  相似文献   

13.
比索洛尔干预治疗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锦辉 《现代保健》2013,(16):30-31
目的:探讨对于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比索洛尔干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对其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8例,应用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高血压及抗心衰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联合口服比索洛尔进行治疗。针对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左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较对照组差异则更加明显(P〈0.05),就临床疗效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数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比索洛尔进行干预治疗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芪参护心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DCM心衰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参护心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LVEDD、 LVEF、 6MWT,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LVEF、6MW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芪参护心煎能够进一步改善DCM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刘源  唐其柱  李利娜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948-2949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45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监测24h长程心电图,记录QT离散度的变化,观察组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心力衰竭组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较不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患者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延长与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周乃菁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1,27(8):947-949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万爽力辅助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25)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Ⅰ(n=2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治疗组Ⅱ(n=25)在治疗组Ⅰ的基础上再加用万爽力。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治疗组Ⅰ总有效率为80%(P〈0.05),治疗组Ⅱ总有效率为88%(P〈0.01);治疗组Ⅰ、Ⅱ在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均明显减小,左室射血系数(LVEF)显著增加,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培哚普利、万爽力辅助治疗可明显缓解扩张性心肌病心衰竭患者临床症状,还可显著改善左心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自主神经功能及昼夜变化。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对照,DCM组31例与正常人31例根据性别、年龄配对,运用动态心电图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结合心率变异(HRV)长时程时域分析与昼夜6个时点频域分析,观察平均心动周期、24小时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LF)与高频(HF)功率、LF/HF比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DCM患者24小时平均心动周期较对照组短,昼夜平均心动周期差减小(P<0.01);DCM组SDNN为93.78±45.06ms,正常人149.72±31.32ms,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DCM组患者各时点的LF、HF均较对照组降低。对照组白天LF明显高于HF,DCM组LF稍高于HF,但LF/HF值升高;对照组夜间HF高于LF,但DCM组LF高于HF,LF/HF值升高。结论 DCM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昼夜节律异常,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平衡失调。夜间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可能是夜间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FGF23水平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结果分为A组(心功能Ⅲ级,n=47)与B组(心功能Ⅳ级,n=43)。对心室重构参数,包括左室舒张末径(LVEDd)、舒张末容积(LVEDV)、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心质量指数(LVMI),行心脏彩超检查确定。并检测尿酸(UA)、血尿素氮(BUN)、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结果A组UA、BUN、LDL、NT-BNP水平均低于B组,HDL高于B组(均P0.05)。两组LVEDd、IVSd、PW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LVEF高于B组(P0.05);LVMI与FGF23均低于B组(P0.05)。结论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心室重构程度不同,血清FGF23浓度的改变参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程度的生物学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sFas/APO-1与心肌重塑的变化及培哚普利对其的影响,探讨培哚普利改善CHF患者心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CHF患者56例,随机分组,A组(26例)为常规治疗组,B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4mg,Qd)治疗共3个月,分别于0、3个月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清sFas/APO-1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方法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Fas/APO-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培哚普利组治疗3个月后,较常规治疗组血清sFas/APO-1水平明显下降,LVESD、LVEDD明显减低,SV与LVEF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Fas/APO-1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培哚普利可明显改善CHF患者心肌重塑与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sFas/APO-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约50%的患者在泵血功能稳定状态下突然死亡,而死亡原因通常为突发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稳心颗粒是一种治疗慢性心衰与心律失常的纯中药制剂,现代研究证明稳心颗粒能改善慢性心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失稳态及细胞结构。本文主要从稳心颗粒改善慢性心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失稳态及细胞结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