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曲面断层摄影与颞颌关节侧位摄影技术对显示下颌髁状突形态结构和活动情况的优越。材料与方法:将50例颞颌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用颞颌关节曲面断层摄影技术和颞颌关节侧位摄影技术对双侧颞颌关节进行开口闭口位检查,各摄100张图片。结果:分析图片,用颞颌关节曲面体断层摄影技术,颞颌关节结构中下颌髁状突显示清晰92张,8张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而用颞颌关节侧位摄影技术,颞颌关节结构中下颌髁状突显示清晰68张,32张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结论:应用颞颌关节曲面断层摄影技术检查颞颌关节显示下颌髁状突形态结构和活动情况明显优于应用颞颌关节侧位摄影技术,而且应用前者方法:简单易行病人容易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处理方式治疗小型猪髁突囊内骨折继发颞下颌关节强直动物模型,进一步探索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机制。方法小型猪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10侧颞下颌关节),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切除外侧部分关节盘;分别采用自然愈合、关节囊内注射生理盐水、关节囊内注射地塞米松、微型钛板内固定4种处理方式治疗囊内骨折,每一种处理方式治疗10侧。分别于术后3月、术后6月,大体、CT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四组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率。结果自然愈合组9侧、生理盐水组4侧与地塞米松组3侧均可见关节结构消失,关节间隙变窄,髁突增生膨大;钛板固定组2侧髁突变形,关节间隙变小。结论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和钛板固定三种处理方式具有减少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作用,至于哪种处理方式治疗髁状突囊内骨折更佳,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侯录等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利用颊侧多曲簧柔和的弹力在推上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形成颌间Ⅲ类矫形力,引起颞下颌关节产生适应性改建,并使下颌功能性后退,解除反牙合.目的:观察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初诊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5岁.拍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射线片,测量颞下颌关节间隙.结果与结论:矫治后患儿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髁突位置基本正常.说明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髁突前移,不会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手术造成犬颞颌关节应力失衡,探讨髁状突适应性变化。方法:选用16只成年犬,截除下颌升支前份骨及喙突,使一侧颞肌与下颌骨分离,在术后1,3,6个月通过X射线、光镜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关节因其力学改变而引起的髁状突适应性变化。结果:光镜下显示髁状突纤维层增厚,排列紊乱,增殖层细胞增多。扫描电镜下未见病理性损害。结论:下颌升支前份骨及喙突截除术可引起术侧髁状突的进行性改建,不会引起颞颌关节的病理性损害。表明除了关节本身位置变化及咬合关系改变可引起髁状突的改建外,任何涉及整个关节结构的任何部分改变都能引起髁状突软骨的反应。提示颞颌关节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可减少关节适应能力和增加关节紊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方法:选取18例有临床症状的TMD患者,采用RW-splint进行治疗,治疗前、后用锥形束CT(CBCT)对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上、前、后、内、外侧间隙,分析髁突位置变化.结果:RW-splint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上、后、内侧间隙变宽,前、外侧间隙变窄,但以上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W-splint治疗使髁突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移动趋势,改善髁突位置可能是RW-splint治疗TMD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姚军  胡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26-5527
目的:通过手术造成犬颞颌关节应力失衡,探讨髁状突适应性变化。方法:选用16只成年犬,截除下颌升支前份骨及喙突,使一侧颞肌与下颌骨分离,在术后1,3,6个月通过X射线、光镜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关节因其力学改变而引起的髁状突适应性变化。结果:光镜下显示髁状突纤维层增厚,排列紊乱,增殖层细胞增多。扫描电镜下未见病理性损害。结论:下颌升支前份骨及喙突截除术可引起术侧髁状突的进行性改建,不会引起颞颌关节的病理性损害。表明除了关节本身位置变化及咬合关系改变可引起髁状突的改建外,任何涉及整个关节结构的任何部分改变都能引起髁状突软骨的反应。提示颞颌关节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可减少关节适应能力和增加关节紊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张闭口练习及咬合训练在少年髁状突骨折后自然改建改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少年髁状突骨折患者46例及同龄健康少年46名,髁状突骨折患者手术后4周开始进行张闭口练习及咬合训练,一年后根据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的情况,对颞颌关节进行绘画测量分析。结果有4例患者在张闭口练习及咬合训练初期出现颞颌关节病症状,9例髁状突骨折后的小骨片在改建过程中部分被吸收。治疗一年后髁状突骨折患者关节前间隙为(2.88±0.76)mm、关节后间隙为(2.35±1.03)mm,髁突位置基本居中(N/M1.09±0.23),与同龄健康少年的颞颌关节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少年髁状突骨折后自然改建改的过程中,张闭口练习及咬合训练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侯录等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安氏III类错耠畸形,利用颊侧多曲簧柔和的弹力在推上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形成颌间III类矫形力,引起颞下颌关节产生适应性改建,并使下颌功能性后退,解除反殆。目的:观察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III类错胎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III类错硷患者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初诊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5岁。拍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射线片,测量颞下颁关节间隙。结果与结论:矫治后患儿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关柑前间隙增大、后问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髁突位置基本正常。说明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髁突前移,不会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口内入路和颌下入路治疗成人髁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手术治疗的75例成人髁突骨折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采用口内手术入路,对照组35例采用颌下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张口度、歪斜情况、咬牙合关系、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两组张口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开口偏斜率、面神经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入路和颌下入路在治疗髁突骨折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手术入路的不同特点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2003-07/2007-05本科收治的髁突陈旧性骨折11例(15侧).5例(7侧)为颌间固定术后,3例(4侧)为坚固内固定术后,3例(4侧)未及时治疗.影像学可见髁突骨折段移位,并且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改建或伴有接骨板影像,关节窝形态良好;关节盘移位或变形.患者从骨折至本次手术治疗的时间最短为45d,最长为15周.手术经耳颞切口联合下颌下切口或经耳颞切口内镜辅助下完成.术中4侧关节切除穿孔或破裂的关节盘,11侧关节行关节盘复位缝合.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关节区疼痛及面神经永久性损伤症状,面容对称.张口度30~37 cm(平均33 cm),侧方张口度为2~5 mm.影像学证实自体非血管化游离肋骨-软骨移植重建髁突能恢复下颌支高度、重建颢下颌关节功能,并且切取方便、无明显供区并发症.可实现肋骨一软骨移植物与下颌支骨性愈合,且与关节窝位置理想.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利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下颌后缩时,下颌骨位置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对颞颌关节产生怎样的影响,Twin-block矫治器能否促进髁突的生长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前导下颌对髁突位置的影响.对象:选择解放军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口腔科收治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9~13岁,平均10.8岁;均戴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于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前,矫治后1周,停戴后1周及1年时拍摄关节中位断层片,测量前上后关节间隙.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达到中性咬合关系,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弹响、疼痛等颞颌关节症状.治疗前与戴矫治器治疗1周后,髁突位置明显不同,其中关节前间隙距离减小,关节上间隙距离增大,关节后间隙加大(P<0.05~0.01),即髁突向前下移位:治疗结束后髁突位置与治疗前一致,关节前、上、后间隙均衡分布.提示Twin-block矫治器可通过生长改建恢复正常功能及协调的髁窝关系,但需要较长时间维持以促使试改建彻底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7例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采用RW-Splint治疗至症状消除后,用锥束CT检查髁状突表面骨质改变情况,分析RW-Splint对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症状和髁突改建的影响.结果:戴入RW-Splint后,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症状缓解有效,髁状突表面骨皮质改建明显,关节间隙变化明显.结论:RW-Splint治疗颞下颌骨关节病,髁状突表面修复及患者疼痛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颞颌关节骨性关系测量对需要进行咬颌重建的患者确定颌位关系。方法选取2003-09/2006-02沈阳市和平区坚果口腔诊所收治的48例咬颌重建患者,分别拍摄原有咬颌状态、垂直距离升高1,2,3mm颞颌关节X线片并进行描记,通过描记出的关节间隙前、后腔面积的比值,选择比值接近1.0即髁状突位于关节凹中央状态下的颌位关系为最终的颌位关系。按确定的最终颌位关系常规制作暂时义齿。试戴1周后若无任何不适感觉再进行永久性修复。结果48例患者中,40例原咬颌关系状态下髁状突位于关节凹后位,其中18例升高1mm后髁状突居中,15例升高2mm后髁状突居中,9例升高3mm后髁状突居中。另外8例患者原咬颌关系状态下髁状突位于关节凹中央,其中3例升高1mm后仍然为居中关系,5例升高1mm后髁状突位于关节凹前位。结论应用颞颌关节骨性关系测量为需要咬颌重建的患者确定颌位关系的方法客观而准确。  相似文献   

14.
刘可群  杨宝华  董乾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82-82,105,i0004
目的利用颞颌关节骨性关系测量对需要进行咬颌重建的患者确定颌位关系。方法选取2003—09/2006-02沈阳市和平区坚果口腔诊所收治的48例咬颌重建患者,分别拍摄原有咬颌状态、垂直距离升高1,2,3mm颞颌关节X线片并进行描记。通过描记出的关节间隙前、后腔面积的比值,选择比值接近1.0即髁状突位于关节凹中央状态下的颌位关系为最终的颌位关系。按确定的最终颌位关系常规制作暂时义齿。试戴1周后若无任何不适感觉再进行永久性修复。结果48例患者中,40例原咬颌关系状态下髁状突位于关节凹后位。其中18例升高1mm后髁状突居中,15例升高2mm后髁状突居中,9例升高3mm后髁状突居中。另外8例患者原咬颌关系状态下髁状突位于关节凹中央,其中3例升高1mm后仍然为居中关系,5例升高1mm后髁状突位于关节凹前位。结论应用颞颌关节骨性关系测量为需要咬颌重建的患者确定颌位关系的方法客观而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JDS)患者的MRI表现,探讨MRI对TMJD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TMJDS患者27例,完成54侧颢颔关节T1W1、T2WI,T1-3D wATS冠状位、矢状位及矢状张闭口位PDW-M0vie成像,观察TMJDS患者颞颌关节健患侧的MR表现.结果:健侧7例关节盘形态异常,3例关节盘前移,张口位时恢复正常,18例关节腔积液.患侧21例关节盘形态位置异常,21例髁突运动异常,8例翼外肌内异常信号,24例关节腔内积液.关节盘位置形态、髁状突运动异常健患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DW-Movie序列可以观察到关节盘移位程度.结论:MRI能全面地观察TMJDS患者关节结构和形态的变化,是检查诊断TMJDS重要、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下颌骨髁状突纵向骨折的最佳手术径路。【方法】对26例髁状突纵向行骨折患者,行下颌角颌后切口,经下颌升支内侧手术取出髁状突骨折片及碎骨片。【结果】术后随访1~24个月,患者疗效满意,开口度3.0~3.5cm,无一例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结论】下颌骨髁状突纵向骨折,应用手术径路,具有手术简便、损伤小、无TMD,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胚胎骨植入颞颌关节结节重建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颞下颌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病,其中由于颞颌关节结节过低,造成的脱位是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历来多采用自体骨移植的方法行关节结节重建术。我们自1995年开始应用同种深冷冻胚胎骨进行关节结节重建术,经临床追踪,未再发生脱位,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2例,女1例,最大年龄36岁,最小28岁。患者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和复发性脱位,局麻下行胚胎骨植入关节结节增高术。术后随访患者颞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张、闭口咬关系正常。2手术步骤及配合2.1手术设计与麻醉患者平卧在手术台上,头偏向健侧,患侧在上。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方法:于1994-01/1997-12选择本院口腔修复门诊收治的无牙颌患者中符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标准,同时垂直距离减低的患者48例。实验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情同意。将48例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根据垂直距离减低程度的不同分为3组:减低1.8~6.0mm组18例,减低6.1~10.0mm组20例,减低10.1 ̄14.0mm组10例。通过重新制作一副全口义齿的方法治疗,咬合垂直距离恢复在合适的范围内,3组全口义齿的咬合垂直距离恢复前分别平均为63.4,60.6,54.2mm,恢复后咬合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67.8,68.4,66.4mm,平均抬高4.4,7.8,12.2mm。通过拍摄正中颌位时颞下颌关节薛氏位X射线片测量各组前、后、上关节间隙。结果:垂直距离恢复前,减低1.8~6.0mm组关节后间隙,减低6.1~10.0mm组关节前、后间隙、减低10.1 ̄14.0mm组关节上、后间隙左右侧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垂直距离恢复后,3组关节间隙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无牙颌咬合垂直距离减低后可以导致两侧髁状突位置发生不对称改变。  相似文献   

19.
段晓峰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91-1592
颞下颌关节强直主要表现为患者开口受限或完全不能开口,严重影响患者咀嚼、吞咽、语音等生理功能。如果发生在儿童时期,还可造成成年后颌面发育畸形、咬合关系紊乱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国内外治疗颞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大体有:髁状突切除术(高位、低位),裂隙式关节成形术,嵌入式关节成形术和骨移植关节成形术,但术后均有一定复发。文献提示其复发率约20%,个别病例甚至可复发2~3次以上[1]。因此,复发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要课题。近3年来,我们采用带蒂颞筋膜瓣转移重建颞下颌关节,在减少术后再次强直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确诊的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5~33岁。双侧9例,单侧3例,均为外伤所致。10例开口度为0 mm,2例开口度为2 mm。12例中,2例因复发曾行1次骨间隙关节成形术,1例因复发曾行2次骨间隙关节成形术。1.2手术方法1.2.1麻醉经鼻腔盲插气管内全麻。1.2.2切口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切口在耳屏前向上发际内2~3 cm头皮切开,形成手杖形切口。耳屏前切口长约4 c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髁突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颞下颌关节髁突滑膜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左侧耳前区疼痛不适5个月,加重并肿胀半个月就诊。外院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炎,经相关治疗效果不佳,近期病情加重来我院就诊,经专科查体及CT检查以左侧颞下颌关节肿瘤收入院。行左侧颞下颌关节肿瘤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髁突滑膜肉瘤,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发现胸部及后颈部可疑转移病灶,予放、化疗3个月,复查未见局部复发。结论颞下颌关节髁突滑膜肉瘤临床少见,对可疑骨质破坏者,应进一步行CT及MRI等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