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导管碎栓联合尿激酶溶栓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肺动脉栓塞患者32例,分为介入溶栓组(实验组)和系统溶栓组(对照组),每组各16例.介入溶栓组患者给予经皮导管碎栓、吸栓联合尿激酶局部灌注溶栓,系统溶栓组经外周静脉输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9,(2):266-269
目的:探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局部灌注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54例高危肺动脉栓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30例,患者均行一般治疗、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介入碎栓治疗和经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局部灌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则给予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结果:(1)两组溶栓治疗3d后血流变(HR)和风湿因子(RF)明显减慢,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等血气分析指标也较前明显改善,两组各自溶栓前、后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瑞替普酶)溶栓后差异较对照组(阿替普酶)更为显著。(2)溶栓3d后,治疗组30例中,治愈30.00%,显效50.00%,无效13.33%,无恶化和死亡病例,总治疗效果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24例中,治愈25.00%,显效50.00%,无效25.00%,其中恶化1例(4.17%),无死亡病例,总治疗效果有效率75.00%。治疗组治愈率30.00%显著高于对照组25.00%(P<0.05);治疗组总治疗效果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3)溶栓治疗后,治疗组出血率13.33%,对照组出血率12.50%,两组溶栓治疗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尿激酶组和联合组,各50例.尿激酶组患者使用尿激酶治疗,联合组应用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肺动脉压、PaO2,记录两组患者的气促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管碎栓溶栓治疗高危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1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44例,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和局部持续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处理前后肺循环改善情况,分析心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44例高危肺栓塞患者,术前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和血压分别为(120±26.86)次/min、(72±10.48)mmHg和(88.12±10.86)mmHg。术后分别为(81±7.84)次/min、(93.76±6.14)mmHg和(130.22±14.16)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60个月,36例疗效持续,1例复发,3例因原发肿瘤死亡,4例失访。结论肺动脉导管碎溶栓治疗对肺栓塞患者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无明显并发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肺动脉碎栓、局部置管溶栓治疗,以开通肺动脉。结果滤器和导管均成功安全置入,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发脑出血1例,死亡1例;31例患者随访5~48个月,无再发肺动脉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和经导管栓子祛除术是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80例新生儿,其中经过超声心动图证实患有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新生儿38例,根据肺动脉压力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12例)、重度组(6例),其余4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比较各组患儿心脏各腔室大小,并对比分析测量结果。结果 患儿心脏右房内径、右室内径及主肺动脉内径随着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增高均有增大趋势。对照组与轻度组、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内径(RV)、主肺动脉内径(MPA)分别作两组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ASP的增高,新生儿低氧血症(PO2)逐渐加重,各组样本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进行准确诊断,对判定患儿预后、临床诊疗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杜德坤 《黑龙江医学》2013,37(8):669-670
目的对经皮导管介入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评价。方法选择我院于2009-01~2011-12间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7例,利用经皮导管吸栓术、碎栓术及溶栓术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4例肺动脉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显效率82.4%,有效率100.0%。其平均肺动脉压(mPAP)由治疗前(35.6±5.45)mmHg降至(25.3±4.35)mmHg,动脉血氧分压(PO2)由术前(53.5±8.23)mmHg升至(85.6±9.63)mmHg,其治疗前后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随访6个月发现疗效持续,未见复发。结论介入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疗效显著,安全可行,对抢救危重患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肺血栓栓塞症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治疗、全身溶栓治疗、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经导管碎栓和除栓、外科手术取栓等。急性PTE的早期,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疗效。但PTE发病后,如果患者伴发心脏骤停、休克、广泛型致死性肺栓塞或存在明确的溶栓禁忌证,则静脉溶栓难以奏效或溶栓禁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动脉栓塞指数(PAOI)对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评价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PE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肺动脉内栓阻塞的部位及程度计算CT PAOI,依据CT PAOI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28例)与重度组(25例),比较各组患者右心功能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AOI与各参数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轻度组LVMSA水平高于中度组与重度组(P<0.05),RVd/LVd、RVA/LVA、RVMSA、MPAd、SVCd、AZd均低于中度组与重度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AOI与RVd/LVd、RVA/LVA、RVMSA、MPAd、SVCd、AZd正相关(P<0.05),与LVMSA负相关(P<0.05);PAOI、RVd/LVd、RVA/LVA、RVMSA、LVMSA、MPAd、SVCd、AZd及联合诊断APR患者预后的AUC依次为0.752、0.682、0.663、0.714、0.685、0.659、0.617、...  相似文献   

10.
周登峰  曾海波 《新疆医学》2022,(4):402-404,411
目的 观察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DSA)引导下介入综合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PE患者85例,根据患者手术意愿与否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DSA引导下介入综合治疗(经导管肺动脉机械碎栓、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 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探究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联合AIDR3D迭代重建技术在呼气末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将64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A组(n=32)注射对比剂:剂量为36.53±3.19ml,浓度为370mgI/ml,流速为4.55±0.38ml/s;管电压:100kVp。B组(n=32)注射对比剂:剂量为20ml,浓度为320mgI/ml,流速为4.0ml/s;管电压:80kVp。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技术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3D (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IDR 3D IR)技术在呼气末对所有患者进行CTPA。扫描结束后,记录患者的对比剂剂量、碘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并对图像进行主及客观评价。在轴位图像上测量肺动脉主干及其各级分支的平均CT值。结果 比较两组的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价各级肺动脉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管电压从100kVp (A组)下降到80kVp (B组)时,B组的对比剂剂量、注射速率、碘量及CTDIvol、DLP、ED等参数分别较A组下降了45.25%、12.09%、52.66%、49.12%、49.25%和4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呼气末进行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双低"联合AIDR 3D迭代重建的CTPA扫描方案能够在准确诊断PE的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处理经验,探讨此类患者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62例18岁及以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相关资料,归纳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2~40月)时的肺动脉压力、心脏大小、心功能等指标,统计患者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情况,同时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组(微创手术组、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肺动脉压力、左房大小、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与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6.5%;肺部感染22例(35.5%),低心排综合征4例(6.5%),低氧血症4例(6.5%),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1.6%)。随访期间,失访7例,无随访死亡病例,患者肺动脉压力控制满意,心功能均为Ⅱ级及以上,手术效果良好。微创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效果满意,微创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李珺  刘洁 《中国现代医生》2024,62(1):117-120
肺动脉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衰竭,巨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可引起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甚至猝死。对大面积肺动脉栓塞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通常考虑溶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或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本文报道1例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肺动脉血栓,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并复习相关文献,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高危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为中高危APTE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符合标准的住院中高危APTE患者55例,根据是否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n=27)和非溶栓组(n=28),比较溶栓组和非溶栓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溶栓组溶栓治疗的原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高危APTE患者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预后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组中急诊首诊、双侧APTE、中央型APTE比例高于非溶栓组,但右心室增大/收缩功能障碍的比例低于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性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基础疾病(包括慢性肺部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史、恶性肿瘤)对是否溶栓治疗无明显影响。溶栓组患者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非溶栓组,外周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SpO2)显著降低(P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从465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中筛选出伴有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95例,对其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时期未检出肺动脉高压的CTD患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的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D-二聚体水平在结缔组织病患者肺动脉高压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结缔组织病合并的PAH的总发生率约为20.4%。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最高,为42.1%,类风湿关节炎次之,为24.2%。CTD合并PAH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7,P<0.05)。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及血管炎病继发PAH的患者D-二聚体的浓度显著高于未继发PAH患者(P<0.05),而在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肌病、干燥综合征及未分化的结缔组织病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H与多种CTD密切相关,血清D-二聚体与结缔组织病患者并发PAH密切相关,但在不同种类CTD疾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栓塞常见的致病因素有空气、脂肪、羊水、血栓栓塞等,而以血栓栓塞最为常见,然双侧肺动脉栓塞却极为少见,死亡率约为60%,一旦确诊,手术取栓是解除肺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唯一治疗手段,能达到挽救病人生命的目的.作者于2013年1月成功护理了1例实施双侧肺动脉栓塞手术取栓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 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肺动脉置管碎栓法联合溶栓疗法治疗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外周静脉滴注溶栓剂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肺动脉置管碎栓法联合溶栓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d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24%,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68%。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8%,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6%。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肺动脉置管碎栓法联合溶栓疗法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anory arterial hypertention,PAH)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14年11月公开发表关于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COPD合并PAH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7项,总计624例COPD合并PAH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法舒地尔注射液的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对照组(OR=3.63,95%CI:2.58~5.78,P=0.000),并可以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MD=13.14,95%CI:12.49 ~13.79,P=0.000;MD= 5.27,95%CI:2.60~7.94,P=0.000)。 结论 COPD合并PAH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法舒地尔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于临床。但由于质量与数量限制,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趋势,尚需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得出更为科学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