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成软骨细胞瘤患者X线平片、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X线平片及CT检查4例,确诊3例;X线及MRI检查2例,确诊1例;X线平片,CT及MRI检查5例,确诊4例。X线平片显示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5例病灶呈偏心膨胀性改变,4例病灶内有明显不规则钙化。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晰,可见硬化边,内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邻近关节积液3例。MRI检查显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较高信号。结论:成软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及MRI联合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25例行CT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X线平片:20例可见瘤巢,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硬化,8例瘤巢内可见钙化,10例仅表现为骨质硬化。CT:25可见瘤巢及明显骨质硬化,20例瘤巢内可见钙化,MRI:10例均显示瘤巢,骨质硬化均表现为低信号,伴骨髓水肿,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骨样骨瘤仅做X线检查很难确诊。CT对瘤巢、瘤巢内钙化显示明显优于X线。MRI对骨髓水肿及软组织肿胀的显示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资料完整的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10例,回顾性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均摄X线平片,7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髂骨2例,胫骨骨骺3例,股骨远端骨骺1例,髌骨2例,肱骨大结节骨骺1例,股骨大转子骨骺1例,1例合并动脉动瘤样骨囊肿,X线平片显示3例有钙化,CT检查5例有钙化灶,7例行MRI检查均提示病灶内有软骨样基质T2WI较高的信号和肿瘤边缘有MRI的T,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的环形硬化边。结论:掌握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软骨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骨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对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总结。方法对24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肩、膝、髋、腕及腰椎均进行了X线平片及CT检查,其中18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结果 24例患者X线片表现为骨质疏松16例,囊样骨质破坏10例,骨质硬化6例,骨吸收11例,软组织钙化11例,关节肿胀2例;24例患者CT表现为骨质疏松24例,囊样骨质破坏16例,骨质硬化9例,骨吸收10例,软组织钙化15例,关节肿胀10例;18例患者MRI表现为骨质疏松10例,囊样骨质破坏14例,骨质硬化3例,骨吸收3例,软组织钙化7例,关节肿胀9例,肌腱韧带损伤11例,滑膜增厚18例。结论 X线片可作为观察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骨改变的首选手段;在透析患者相关骨关节病的鉴别以及诊断方面,CT和MRI检查可作为X线片重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5.
软骨母细胞瘤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临床、X线、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男12例,女4例,年龄6~47岁。X线检查16例。CT检查8例。结果:胫骨近端4例, 股骨近端3例,股骨远端2例,肱骨近端2例,肱骨远端1例,髋臼、跟骨、距骨及肩胛骨各1例。膨胀性骨质破坏9例,囊样骨质破坏6例,浸润性生长1例。偏心生长12例,纵轴生长4例;跨骺板2例;11例病灶内有钙化,12例病灶周围(或部分)有硬化边,2例骨质破坏区局部磨玻璃样密度增高;短骨嵴6例。软组织样肿块5例;局部皮质消失6例;骨膜反应1例。累及关节2例。病灶大小2.0cm×3.5cm~7cm×8cm。结论:软骨母细胞瘤X线、CT征象和病理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特点,注意病理、临床、影像三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骨质硬化,骨壳可见部分断缺.可见骨性分隔,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66.7%.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可见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80.0%.3种检查方法联合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CT或MRI检查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较X线平片有优势,三者联合可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的影像学异常征象和影像学特征,提高软骨肉瘤的诊断水平和认识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行CT检查者20例,行MRI检查者20例,行NM检查者10例。结果 X线平片显示病灶内有钙化者30例,CT检查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和大小不一的钙化影,其中伴有软组织肿块者25例,可见骨膜反应者3例。20例行MRI检查者显示髓腔受累范围均比CT显示的范围大且清晰,肿瘤实质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根据恶性高低而分别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大部分病灶呈不均匀、分割样强化。结论不同分型的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不同影像学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共性,结合不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胸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X线胸片、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1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例行X线胸片+CT检查.结果 1例X线胸片与CT均表现为骨性突起,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17例行CT检查者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骨性突起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9例,与组织病理相符14例;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同,软组织肿块2例,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2例.结论 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原发性胸骨肿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用于胸骨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CT检查12例,MR检查1例。结果19例病灶位于长管骨,包括胫骨11例,股骨6例,肱骨2例,另1例位于肋骨;干骺端11例,骨干5例,骨端4例。按影像学表现分为两型:皮质型(或偏心型)14例,髓腔型(或中央型)6例。皮质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或骨皮质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10例)或多房状(4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髓腔型病灶位于骨髓腔,X线平片、CT表现为呈中心性扩张的类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有薄层硬化边,可伴有轻微膨胀,骨皮质变薄。1例皮质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但影像学特征不同,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典型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的位置,灶内及周围骨结构的详细情况,对明确诊断起重要作用;MRI显示软组织及骨髓优于CT,能帮助对个别病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BS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结果18例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共48个椎体受累,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最少。CT显示42个病椎,24个椎体仅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18个椎体有骨质破坏并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2例椎间隙变窄,2例椎旁脓肿。MRI显示48个病椎,6个椎体表现为骨髓水肿,15个椎体骨质破坏伴不同程度的骨髓水肿及骨质增生硬化,27个椎体骨髓水肿伴椎体骨质增生、硬化,4例椎间盘T2WI信号增高,2例椎间隙变窄,4例椎旁脓肿,1例硬膜外脓肿。结论BS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SAPHO综合征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SAPHO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9例病变累及前上胸壁,X线、CT表现为骨及肋软骨硬化、肥厚,关节破坏、强直,胸骨柄、锁骨近端和第1肋软骨受累,其中双侧不对称受累8例,双侧对称性受累7例,单侧受累4例。10例柄胸联合受累,6例第2肋软骨受累。5例伴有脊柱病变,X线、CT表现为多发椎体终板侵蚀、硬化,椎旁骨化,椎间隙变窄,椎体楔形变;MRI表现为椎体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3例伴骶髂关节受累,X线和CT表现为关节破坏、强直。结论 前上胸壁病变是SAPHO综合征最具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各种病理组织成分MRI、CT、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17例经手术证实、12例经临床抗结核治疗后病情稳定、症状好转而证实的脊柱结核,对其各种病理组织的MRI、CT、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MRI、CT、X线平片检查共显示23例存在较明显的冷脓肿,26例存在椎间盘破坏,23例可见死骨形成,10例脊柱后突畸形,15例椎体骨炎,10例可见结核肉芽肿,9例可见未液化的干酪样坏死物质。结论:通过CT、MRI平扫与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并甄别脊柱结核的各种病理组织成分。  相似文献   

14.
骨恶性淋巴瘤13例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1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中下颌骨、锁骨、胸椎、腰椎及尺骨各1例,胫骨及髂骨各2例,股骨3例,其中2例发生胸椎转移,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另1例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继发骨转移。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5例,浸润型4例.硬化型2例(其中1例呈象牙椎改变),混合型2例。MRI检查2例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扫描仍为稍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5.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PNE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软组织pPNETs6例,骨pPNETs9例;7例行X线检查,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pPNETsX线及CT平扫表现为范围较广泛、边缘模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均见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2.5cm×2.8cm~10cm×13cm,平均6.2cm×7.4cm;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见肿块强化,但强化多不均匀。软组织pPNETs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为等密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区;肿瘤大小2.7cm×4.8cm~12.4cm×14.5cm,平均6.7cm×8.2cm;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6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中等稍高信号2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8例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pPNETs多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常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CT、MR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判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及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附4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42例均行X线检查,28例CT检查,12例MR检查。结果:①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破坏:X线36例,CT 22例,MR 6例;②病灶内骨小梁间隔或骨嵴:X线 33例,CT 18例,MR 4例;③邻近病灶端骨质轻度硬化:X线 16例,CT 14例,MR 8例;④骨壳边缘不全病理骨折:X线 9例,CT 8例,MR 4例;⑤骨膜反应:X线 2例,CT 1例;⑥软组织肿块:X线 1例,CT 3例,MR 1例;⑦病灶内单发或多发液-液平面:CT 21例,MR 10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泪腺腺样囊性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和MRI对泪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影像学资料,9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结果肿瘤发生在泪腺眶部,呈不规则扁长形9例,椭圆形3例;沿肌锥外间隙向眶尖浸润生长,与外直肌分界不清9例;8例边缘不规则。9例CT表现为不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伴眶壁骨质“虫蚀样”或广泛破坏6例,眶壁受压凹陷变形2例,骨质增生硬化4例。MR检查11例,T1WI呈等信号8例,低信号3例,信号不均匀,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侵及颅内、颞窝和海绵窦6例。结论泪腺腺样囊性癌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和MRI结合可以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43例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影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骨痛、贫血、乏力、发热、肝脾肿大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43例患者的X线平片无骨质改变6例(14%),仅表现为骨质疏松5例(11.6%),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广泛的骨质疏松32例(74.4%);脊椎CT检查100%显示有骨质破坏;脊椎MRI检查100%提示有信号改变,多数病变呈长T1、T2信号。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多样化;典型影像表现为多发性穿凿样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及广泛的骨质疏松;X线平片检查,尤其是头颅、脊椎、肋骨及骨盆平片应作为多发性骨髓瘤初诊的常规检查,CT及MRI检查对早期和不典型多发性骨髓瘤脊椎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合文献回顾观察坐骨耻骨结合处骨软骨病[Van Neck病(VND)]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纳入12例VND患儿,回顾相关文献选出另12例资料完整的VND患儿,综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征象。结果 24例VND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14岁;均为单侧病变,左侧16例、右侧8例;其中10例诉患侧腹股沟区疼痛,8例患侧髋关节疼痛,5例臀部疼痛,1例患侧下肢痛伴活动受限。X线片和平扫CT见患侧坐骨耻骨结合处局限性膨隆,其内骨质密度不均并可见低密度区,病灶边缘不规则伴硬化;MRI均见患侧坐骨耻骨结合处呈T1WI低信号、T2WI和T2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17/17,100%),10例(10/17,58.82%)坐骨耻骨结合处梭形肿胀,7例(7/17,41.18%)病灶边缘不规则,10例(10/17,58.82%)周围软组织水肿,8例(8/17,47.06%)可见“纤维桥接”表现。结论 VND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为单侧腹股沟区疼痛、髋关节疼痛或臀区疼痛;MRI均见坐骨耻骨结合处信号改变,近半数边缘不规则、可见“纤维桥接”,半数以上局部可见梭形肿胀及邻近软组织信号改变。X线和CT平扫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