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生素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由于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疾病较为常见.故由此面引起的中毒也相对较多.临床分别发现两列中毒者:一是长期服用维生素剂量过大.另一例是一次服用过大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中毒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小儿维生素D中毒三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维生素D缺乏病的重视,临床已很难看到典型的维生素D缺乏的患儿,相反,因过量或错误使用维生素D而导致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1]。现将我院5年来误诊的3例维生素D中毒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女,2岁。因夜尿、遗尿1周就诊。无发热、尿急、尿痛等不适。查体: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外生殖器无异常。尿常规正常。疑诊为尿路感染,服诺氟沙星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再次追问病史,得知因急性结膜炎患儿奶奶给其服用鱼肝油治疗,至发病时已服1个月,总量约60万单位。考虑维生素D中毒,急查血钙3·2 mmol/L(正常参考值2·10~2·55 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养肝利胆颗粒与维生素c对小鼠慢性四氯化碳中毒引起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制作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肝脏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给予养肝利胆颗粒及养肝利胆颗粒加维生素C治疗,比较两组对损伤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养肝利胆颗粒可显著降低由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明显改善肝组织的损伤,养肝利胆颗粒加维生素C效果更加显著。结论养肝利胆颗粒加维生素C能显著改善四氯化碳中毒导致的小鼠慢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间的药物相互作用郑自敏311719浙江省淳安县第二人民医院维生素是临床各科常用药物,但其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合理配伍可增加疗效,相反可产生拮抗,影响疗效。1维生素A与维生素C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或进食动物肝脏可引起维生素A中毒,伍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生素D中毒肾钙质沉着的超声表现。方法对12例维生素D中毒肾钙质沉着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肾脏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维生素D中毒肾钙质沉着超声表现为锥体边缘小灶状回声增强、锥体边缘环状回声增强及整个锥体回声增强。结论维生素D中毒肾钙质沉着通常超声表现为3种影像,且是不可逆的超声表现。  相似文献   

6.
由于广泛应用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造成维生素D中毒者日益增多,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引起维生素D中毒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对维生素D的毒性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把维生素D看成是营养药,长期大量应用。②大量突击治疗时用量过大,注射次数过多,或在注射的同时还口服其他维生素D制剂(包括市售的多种营养食品)。③医务人员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该院收治的12例儿童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提取2017-2020年在该院确诊为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毒蕈情况、潜伏期、中毒季节、临床表现、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治疗方法、住院时间和预后.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不同预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本研究的12例毒蕈中毒的患儿中,纳入生存组8例(占66.7%),纳入死亡组4例(占33.3%).超过85%的患儿有胃肠道反应,器官损伤以肝脏为主,伴凝血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患儿的病死率最高,且受累器官或系统数越多病死率越高.实验室结果显示,死亡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存活组明显升高或延长,而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清蛋白(ALB)、血钠(Na+)水平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措施:入院后给予患儿洗胃治疗、药物治疗及血液净化治疗等.不同预后的两组比较,发病后至第1次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时间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 儿童急性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多样,器官损伤以肝脏为主,可累积多个器官.潜伏期、受累脏器或系统和血液净化治疗时间与预后有关.迟发型毒蕈中毒患儿预后较差,更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敌鼠钠为慢性杀鼠药,敏感患儿误服后可致中毒引起广泛出血。大鼠口服该药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量为15 mg/kg。我院1995~2004年采用以维生素K1为主,辅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维生素C综合治愈20例患儿,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敌鼠钠中毒患儿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5~10岁,均为误服后中毒,误服量为10~50 mL,误服后3~5d出现中毒症状。患儿发病前均无外伤史及出血性家族病史。1.2临床表现患儿误服后均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腹痛、腰痛等全身各处发生出血现象。有的患儿可有发绀、抽搐、昏迷、瞳孔扩大等现象,其中…  相似文献   

9.
成人骨软化症的病因可为维生素D缺乏性或非维生素D缺乏性,临床上常易引起误诊或漏诊,甚至发展到脊柱、胸廓、骨盆及下肢骨骼变形,或反复发生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劳动力。现将我院收治病例中引起成人骨软化症的病因列举如下,并加以讨论。病例报告例1:女,41岁,双股内侧疼痛9月,加重不能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为微血管损伤引起的肾功能损伤,其发生发展机制复杂,维生素D的缺乏与不足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维生素D作为钙磷调节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近年研究表明T2DM合并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在T2DM发展、糖尿病肾病进展中发挥着保护作用,这种作用与经典钙磷调节模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导致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慢性疾病。至今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胰岛细胞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研究显示在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浓度明显降低,考虑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中1,25-二羟维生素D3可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促进其凋亡,阻止固有免疫反应中抗原提呈,同时可通过抑制胰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免疫细胞活化,有效减少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凋亡。本文将对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与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A为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为儿科常用药物之一,但若摄入过量维生素A可引起中毒。现就我院于1988至1998年收治的13例急性维生素A中毒症病例作一总结报道。  相似文献   

13.
急性鱼胆中毒是因患者误服鱼胆而造成的毒素经过胃肠道吸收入血后引起的一系列中毒反应,鱼胆毒素经过胃肠道吸收后,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造成相应的肝肾及神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其中对脏器损伤多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伤和肝功能损伤,二者损伤发生率较高.重度鱼胆中毒患者死亡率极高[1].本文将就诊于我院急诊科的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鱼胆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幼儿鼠药中毒的临床特征,血清学变化,为其诊治及时提供了检测数据。方法对在开县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鼠药中毒63例患儿,他(她)们的心肌酶谱等进行生化检测。结果鼠药中毒不仅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还可导致心肌酶谱异常变化。结论收治我院的鼠药中毒6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心肌和骨胳肌损伤,故临床要综合诊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5.
抗氧化维生素抑制甘露醇对血管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氧化维生素对甘露醇血管损伤的作用。方法设A组为对照组,在兔耳缘静脉注射甘露醇;B、C、D组在注射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维生素C、维生素E。结果血管损伤程度上,A组为重度;B组为中~重度;C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D组为轻度。结论抗氧化维生素可抑制甘露醇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且维生素C较维生素E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小儿中毒6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中毒常为急性中毒,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因其机体尚未发育完善,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损伤,中毒病例远较成人多且病情严重。为有效的预防、减少可以避免的中毒,2000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对62例中毒患儿进行精心护理,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2例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婴儿佝偻病的疗效疗程。选择婴儿佝偻病患儿56例作为观察对象,为观察组,予以东海鱼肝油滴丸(每粒含维生素D3900IU)1粒/d和东盛盖天力公司生产的盖天力片剂(150mg/片)1片/d早期干预治疗;选择同期确诊的婴儿佝偻病患儿25例作为对照组,予以单用东海鱼肝油滴丸1粒/d治疗。分别于用药1,2,3个月时观察其临床表现。结果表明:①早期予以维生素D及钙剂干预治疗婴儿佝偻病疗效确切疗程约需3个月。②维生素D与钙剂联用治疗婴儿佝偻病的疗效与单用维生素D疗效无明显差别,且安全性好,无一例鱼肝油中毒发生。③早期予以维生素D及钙剂干预治疗婴儿佝偻病营养改善(体质量增加)较单用维生素D明显要好,且无手足搐搦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患儿出生1个月后发病,临床较为少见,患儿经维生素K治疗,凝血机制迅速改善。但早产儿由于肝脏不成熟,维生素K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现对淄川区医院1995年3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1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障碍维生素D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睡眠障碍患儿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D单独治疗,观察组采用维生素D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统计分析2组患儿的血清25(OH) D3浓度、临床症状评分、CSHQ评分、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血清25(OH) D3浓度升高幅度、临床症状评分、CSHQ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6. 7%(29/30),对照组为76. 7%(23/3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 0. 05)。结论:儿童睡眠障碍维生素D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较维生素D单独治疗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临床上其不良反应是静注过快且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偶见过敏反应。我院最近出现1例输维生素K1过敏的病例,经抢救缓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