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巢蛋白在人胚胎胰腺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胚胎胰腺中干细胞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阳性细胞的分布。方法 用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6周胎龄人胚胎胰腺中巢蛋白、胰岛素、胰升糖素和导管上皮标志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6周人胚胎胰腺中可检测到巢蛋白阳性细胞,分布于胰岛以及胰导管和腺泡结构中,并且以腺泡结构和小导管中的数目为多。部分胰岛素和CK19染色强阳性的细胞中巢蛋白染色为弱阳性,胰升糖素强阳性的部位则未见巢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结论 人胚胎胰腺中存在巢蛋白表达的细胞;巢蛋白阳性细胞可能是胰腺组织中一个特殊的细胞亚群,代表了一群未成熟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MSC)向肝细胞横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胶原酶消化脂肪组织,贴壁培养,体外扩增后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取扩增3代的AMSC分为2组,诱导分化组在含有2%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20 ng/ml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10 ng/ml、1×ITS和地塞米松0.1μmol/L,培养14 d;空白对照组则不加任何细胞因子。RT-PCR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肝细胞核因子1、GATA4等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2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FP和Alb阳性细胞在两组细胞中的比例,检测肝细胞特异性细胞角蛋白(CK) 18、CK19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AMSC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可以稳定传代。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表面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RT-PCR检测诱导5、8、11、14 d的细胞,显示有肝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4和肝细胞核因子1A基因的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14 d的细胞,发现30.0%的细胞表达Alb,17.8%细胞表达AFP,双阳性的细胞为6.9%;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诱导细胞表达CK18、CK19。空白对照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则未见上述各项变化。结论在低血清培养体系中,采用细胞因子联合诱导,显示脂肪间充质细胞在体外能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CK34βE12、p63表达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志红  徐晓  彭进 《山东医药》2005,45(32):10-12
目的探讨CK34βE12、p63表达在乳腺、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K34βE12、p63在乳腺、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肌上皮细胞CK34βE12的标记敏感度低、特异性差,p63着色特异、敏感度高。在乳腺良性病变的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p63阳性反应的肌上皮细胞围绕;乳腺导管内癌组织p63显示肌上皮呈不连续阳性;乳腺浸润性癌p63染色呈阴性,显示肌上皮消失。良性前列腺增生及低度前列腺上皮内肿瘤形成(PIN)的大多数腺泡和导管周围可见连续的CK34βE12和p63阳性表达,少数呈间断阳性(即部分细胞不着色),尤以CK34βE12染色明显;高度PINCK34βE12、p63染色呈不连续阳性或阴性反应;前列腺癌20例中19例CK34βE12、p63染色呈阴性,1例CK34,SEl2、p63显示局灶性阳性反应。结论CK34βE12不宜作为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的抗体在临床使用;p63对乳腺肌上皮细胞和前列腺基底细胞反应特异、敏感,有助干乳腺痛和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皮质醇对大鼠胃底腺主细胞个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外源性皮质醇可以使幼鼠的胃粘膜提前发育,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探讨皮质醇对主细胞个体发育的影响.方法各取Wistar大鼠6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在出生后7,9,11d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剂量100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幼鼠出生后8,10,14,20,28d取出胃底腺,固定,包埋于石蜡及LowicrylK4M树脂.以胃蛋白酶原为主细胞标志物进行光镜及电镜的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原位杂交.为区别主细胞成熟和不成熟的分泌颗粒,电镜染色中采用了胃蛋白酶原的抗体和PA-TCH-SP双重染色.结果实验组动物的免疫染色明显增强,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阳性细胞的分布区域和对照组相一致.电镜染色发现,在出生3wk以前的大鼠,两组动物胃底腺均未发现典型的颈粘液细胞,实验组主细胞分泌颗粒的胃蛋白酶染色明显增强,但仍表现为未成熟颗粒的性质.在出生4wk以后的大鼠,实验组的颈粘液细胞和主细胞的未成熟分泌颗粒的胃蛋白酶染色明显增强,主细胞成熟分泌颗粒的胃蛋白酶染色未见明显改变.分子原位杂交的结果和免疫染色的结果相一致.结论外源性皮质醇可以使未成熟主细胞的胃蛋白酶mRNA表达增加,胃蛋白酶分泌量增加,但对主细胞的个体发育过程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鼠肝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大鼠肝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方法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造大鼠肝癌模型,分离培养肿瘤细胞,按照卵圆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Kit、Thy—1、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CK)7、CK8、CK14、CK18、CK19和Y-谷氨酰转肽酶]分选肿瘤细胞,比较各个表面标记物阳性肿瘤细胞亚群与阴性肿瘤细胞亚群移植裸鼠后成瘤能力的差异,找出成瘤能力差异大的亚群细胞组,比较成瘤能力强的细胞与一般细胞的生长特征,并对其细胞周期分布进行研究。结果Thy—1阳性细胞、CK7阴性细胞与AFP阳性细胞成瘤能力明显大于对应细胞亚群(P〈0.01),具备初步的肝癌干细胞特征,这三种细胞比对应亚群细胞具有较低的增殖能力、更长的倍增时间与更小的最大增生倍数,细胞周期检测发现,无论是S期比例,还是(S+G2/M)期比例,这三种细胞也较对应亚群细胞为低,说明其体外增殖能力较弱。结论CK7阴性、Thy—1阳性和AFP阳性细胞具备大鼠肝癌干细胞的初步特征;大鼠肝癌干细胞可能具备增殖能力较低的生物学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63、角蛋白及肌动蛋白在乳腺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并比较它们及不同类型细胞角蛋白(CK5/6、34βE12和CK8)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DH)、20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DH)、35例导管原位癌(DOS)、52例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及16例正常乳腺对照者的组织进行p63、CK5/6、34βE12、CK8、Ac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正常乳腺、ADH、DCIS、IDC腺体基底膜侧及癌巢周围肌上皮中p63、Actin、CK5/6、34βE12连续和(或)不连续表达,表达率分别为87.50%、70.00%、95.00%、0,100%、75.00%、94.30%、0,93.75%、65.00%、94.30%、0,87.50%、75.00%、42.86%、0,四种抗体在IDC和前三者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K8表达均为0;在UDH、ADH、DCIS、IDC增生腺上皮细胞中CK5/6、34βE12表达率分别为95.80%、20.00%、2.90%、9.62%和91.20%、30.00%、22.90%、13.46%,二者在UDH和其他三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K8表达分别为95.8%、100%、94.3%、90.3%,Actin和p63表达均为0,各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检测p63、角蛋白及肌动蛋白有助于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其中p63和CK5/6分别优于Actin和34βE12; CK5/6优于34βE12,有助于UDH和ADH/DCIS鉴别诊断,UDH细胞为多克隆增生,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ADH、DCIS、IDC表现为单克隆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甙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帕金森病(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经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的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三七总皂甙组及手术对照组,每组8只,进行移植手术,移植后检测PD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的变化及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存活的情况.结果 与手术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0 d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大鼠不对称旋转圈数开始明显下降(P<0.01).移植后10~60 d,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圈数明显低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 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0.01).结论 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PD大鼠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及移植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于长江  洪晶  段穆 《山东医药》2007,47(16):56-57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正常人结膜上皮细胞,观察细胞状态,并进行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获得高纯度的结膜上皮细胞,培养的结膜上皮细胞CK13染色阳性,RT-PCR检测MUC4、MUC5AC均有表达.表明组织块培养法能为体外结膜上皮移植及相关干细胞向结膜上皮细胞诱导分化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均匀设计法筛选及验证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肝细胞的最佳诱导培养体系.方法:获取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根据均匀设计法分8组进行体外诱导实验.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ALB及CK18的阳性表达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确立最佳细胞因子组合及浓度.从基因水平、蛋白水平以及细胞合成代谢功能检测.证实诱导的细胞为有功能的肝细胞.结果:FGF取35 μg/L,OSM取30μg/L时,ALB及CK18的阳性细胞达到最高值.采用该最佳诱导体系诱导过程中可检测到细胞表达ALBmRNA、CK18 mRNA、AFP mRNA、TTRmRNA:以及ALB、CK18蛋白表达:第21天最佳体系诱导组ALB阳性细胞的比例为82.83%±9.03%.CK18阳性细胞的比例为74.79%±8.41%.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分泌尿素及白蛋白,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结论:均匀设计法可有效进行最佳诱导体系的筛选,以35 μg/LFGF、30μg/LOSM为主的诱导培养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转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鉴定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在体外多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获取小鼠骨髓干细胞,进行体外贴壁培养、纯化,观察不同传代次数细胞形态特点.流式细胞法检测不同传代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45和CD90.分离后的MSCs再经含有HGF,FGF-4,EGF三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体系继续培养21 d,分别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的白蛋白(ALB)、细胞角化蛋白18(Cg18)、以及甲胎蛋白(AFP)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培养的骨髓干细胞随传代次数增多细胞形态趋向为长梭形.传代到第5代,基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90阳性细胞从原代的25.42%增加到93.47%,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45表达阳性细胞从原代的86.49%降低到2.77%.通过RT-PCR可检测出诱导第7天细胞表达AFP mRNA,ALB mRNA及CK18 mRNA;通过Western blot可检测出诱导第21天的细胞表达ALB和CK18.结论:小鼠MSCs可以在体外被有效地分离纯化,可以被诱导为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的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郑盛  殷芳  肖琼怡  郭致平 《肝脏》2014,(12):918-923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并优化移植治疗途径。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收集 hUCMS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组,经肝叶注射移植治疗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2.5 mL/kg CCl4橄榄油(1∶1)混合溶液建立,24 h 后移植治疗组分别经尾静脉和肝叶注射 hUCMSC 细胞悬液;治疗后0 h、24 h、48 h、72 h、96 h和1周收集血清分析肝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3 d、1周、2周留取肝脏标本,观察病理学恢复情况,用 Real-time PCR 检测鼠肝中人 CK8、CK18和 AFP 基因 mRNA 转录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人 CK18的表达。结果移植治疗组 TBil 和 ALT 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恢复(P <0.05),肝细胞再生程度提高,炎细胞减少,肝脏病理学修复作用增强。在造模后1周、2周时,经尾静脉移植治疗组和经肝叶注射移植治疗组的肝组织中,CK8、CK18和 AFP 基因 mRNA 的相对转录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组和经肝叶移植治疗组中,移植后的 hUCMSC 在鼠肝中诱导分化后表达人肝细胞相关蛋白 CK18。经尾静脉和经肝叶注射移植治疗组的肝功能、移植细胞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 hUCMSC 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后,能促进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学修复。移植后的 hUCMSC 自身能分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类肝样细胞。经尾静脉与经肝叶注射移植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无血清悬浮培养分离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干细胞球的方法.方法 采用无血清悬浮法培养PANC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干细胞球形成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133表达和细胞周期;以含10%FBS培养基诱导干细胞球细胞分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CK18的表达;干细胞球细胞接种NOD/SCID小鼠皮下,观察其成瘤能力.结果 在无血清悬浮培养条件下存活的PANC1细胞形成干细胞球,体外连续传代培养20代始终保持4%0~5%0的干细胞球形成率.干细胞球细胞CD133表达率(5.91±0.7)%,G0/G1期细胞占(80.99±2.60)%,与原代PANC1细胞的(1.44±0.52)%和(69.01±5.03)%相差显著(P<0.05).将于细胞球细胞置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细胞逐渐恢复原代细胞形态,并表达上皮标志蛋白CK18,2×103的干细胞即在NOD/SCID小鼠皮下成瘤.结论 无血清悬浮法培养PANC1细胞可分离出肿瘤干细胞,其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成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 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作用及诱导后肝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方法体外培养小鼠ESC使其发育成拟胚体,然后加入a FGF、HGF诱导ESC定向分化成肝细胞。收集培养上清液,RIA法测定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白蛋白(albumin,ALB)浓度。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ALB、细胞角蛋白8(CK8)以及细胞角蛋白18(CK18)在细胞内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ESC培养5 d后发育成为拟胚体,加入不同浓度a FGF继续培养,5 d后AFP浓度降低,ALB浓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细胞内ALB、CK8及CK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一次诱导后加入HGF,继续诱导5 d,上清液中AFP浓度降低,ALB浓度升高,具有浓度依赖性。ALB、CK8及CK18在细胞内表达升高。结论体外培养小鼠ESC,加入a FGF、HGF后可诱导其向肝细胞定向分化。肝细胞标志物AFP水平明显降低,ALB、CK8以及CK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体外条件对大鼠胚胎肝干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将取自孕14d胎龄F344大鼠胚胎肝组织的肝干细胞分别接种至含10、20、40ng/mLHGF,0.5%、1%、2%二甲基亚砜(DMSO),10ng/mLHGF+0.5%DMSO、20ng/mLHGF+1%DMSO、40ng/mLHGF+2%DMSO以及空白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15d;诱导15d后,ELISA检测和比较不同组细胞内甲胎蛋白(AFP)和白蛋白(ALB)的浓度,实时定量PCR比较不同组细胞ALB、葡萄糖6-磷酸酶(G-6p)、角蛋白8、18(CK-8、CK-18)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诱导15d后各实验组肝干细胞ELISA检测AFP明显下降(P0.01),ALB明显升高(P0.01);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各实验组ALB、G-6P、CK-8、CK-18mRNA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其中大鼠胎肝干细胞体外最佳诱导条件为20ng/mLHGF+1%DMSO(P0.05)。结论 HGF和DMSO均可在体外诱导大鼠肝干细胞分化,不同浓度HGF和DMSO影响其分化成熟程度;HGF、DMSO对大鼠胚胎肝干细胞的分化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rh G-CSF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及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12只,采用线拴法建立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模型(MCAO),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皮下注射rh G-CSF。TTC染色、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体积、凋亡细胞、CD34+细胞及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的表达。结果研究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更高,脑梗死部位出现CD34+细胞及nestin阳性细胞浸润。结论 rh G-CSF可以减轻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程度,减小脑梗死体积,其机理可能是rh G-CSF对缺血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减少细胞凋亡,并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神经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细胞角蛋白18(CK18)变化的调节规律,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44只,雌性,体质量(180±20)g,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电针组,每组11只。正常组食用标准饲料,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胆固醇(TC)饲料(含2%胆固醇、10%猪油及88%基础饲料)喂养8 w。造模成功后,东宝肝泰组按0.9 g/kg体重灌服,1次/d,共治疗28 d;电针组针刺"肝俞"、"脾俞"、"膈俞"穴,电压9 V,电流强度1~3 m A,频率为1.5~2 Hz,疏密波,留针15 min,1次/d,连续28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肝组织CK18的变化。结果 ELISA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K18含量与表达均上调(P0.05),电针组与东宝肝泰组CK18含量与表达均较模型组下调(P0.05),且电针组明显优于东宝肝泰组(P0.05)。结论电针干预可显著抑制NAFCD模型大鼠CK18含量和表达的上调趋势,对缓解NAFLD肝细胞进一步发展,减轻肝脏负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模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微环境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mMSCs)分化及分裂增殖情况。方法:采用夹闭雄性C57BL/6小鼠双侧肾蒂30min再开放30min的方法制作缺血再灌注(I/R)性AKI鼠模型,即刻取双侧肾脏皮质制作I/R肾脏匀浆上清。抽取C57BL/6小鼠的骨髓,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出mMSCs,以流式细胞仪鉴定。取扩增3代的mMSCs分组培养:(1)对照组: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2)干预组: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I/R肾脏匀浆上清。诱导1d、3d、5d、7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角蛋白18(cytokeratin18,CK18);CCK-8法检测培养mMSCs的增生;TUNEL法检测mMSCs凋亡。结果:分离获得的P3-mMSCs高表达CD29和CD44,低表达CD34和CD45。与对照组长梭形细胞相比,干预组第3天可见部分细胞为椭圆形、短梭形,至第7天大部分细胞呈圆形、椭圆形、短胖梭形;透射电镜也观察到胞质内开始出现较多的粗面内质网、溶酶体、线粒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对照组mMSCs内仅有极微量CK18表达,而干预组CK18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经I/R肾脏匀浆上清干预后,不同时间点mMSCs的增殖效应均显著减弱,而TUNEL检测显示胞核染色阳性的细胞百分比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模拟的AKI微环境可诱导mMSCs部分分化为肾小管上皮样细胞,但同时也会导致培养的mMSCs凋亡,增殖能力减弱,进而减少了可肾向分化的mMSCs数量,推测这可能是MSCs体内移植促肾修复能力有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特点。方法使用稀释浓度为200mg/ml的黄芪注射液诱导BMSCs,分别在1、3、6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诱导后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自胞体长出突起,随诱导时间延长,长出突起的细胞数量增多,突起进一步伸长,部分突起末端呈分叉状,可见网络状连接。免疫细胞化学示:nestin阳性细胞、NSE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在诱导第3天较多,MAP-2阳性细胞在第6天较多。结论黄芪首先诱导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然后促进其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的非特异性分化,并促进已分化的细胞进一步成熟、老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成年和老年大鼠脑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与分化,探讨脑出血后NSCs的变化规律.方法 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5-溴脱氧尿核苷(BrdU)腹腔注射标记增殖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均可见BrdU阳性细胞,成年大鼠明显多于老年大鼠.脑出血后成年和老年大鼠各时间点的BrdU阳性细胞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7d组达到峰值,成年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老年大鼠.正常大鼠海马齿状回可见少量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脑出血后成年和老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双标阳性细胞数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且老年大鼠BrdU/NeuN双标细胞明显少于成年大鼠.结论 脑出血后大鼠海马齿状回NSCs增殖明显,成年大鼠明显强于老年大鼠,且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老年大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分化为胆碱能样神经元.方法 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取2~4代MSCs,进行诱导其向胆碱能神经元分化.诱导方案:10% 胎牛血清诱导2 d; 换液为DMEM/F12培养基,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巯基乙醇(ME)、维甲酸(RA)、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8 d;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素(Heparin)继续诱导8 d.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诱导后的形态变化.采用RT-PCR检测巢蛋白(nestin),核受体相关因子(Nurr1),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mRNA 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表达 nestin、ChAT、神经核蛋白(NeuN),乙酰胆碱酯酶(AchE) 的阳性细胞.结果 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圆形或椭圆形,突起形成;RT-PCR显示,诱导后的细胞高表达 nestin、Nurr1、ChAT,且基因表达相对强度与未诱导的MSCs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诱导后的细胞高表达nestin、ChAT、NeuN、AchE,且阳性细胞大于80%,而对照组除ChAT 阳性细胞为1%外,其他均为阴性.结论 大鼠MSCs可诱导为胆碱能样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