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济宁市1999~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济宁市麻疹发病特征、流行规律,制定防控对策.[方法]对济宁市1999~2006年确诊的1230例麻疹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6年累计确诊麻疹1230例,年均发病率为1.93/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最高年份是2006年,发病人数565例,年发病率为7.01/10万.全市麻疹发病呈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状态,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影响全市的发病水平.[结论]济宁市麻疹发病主要以15岁以上人群和8月龄~6岁儿童为主,分别占44.2%和34.2%;<8月龄和15岁人群的发病呈增加趋势;未免疫和不全程免疫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对消除麻疹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山东省199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变化,为调整免疫和监测策略,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数据,对山东省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3~2006年各年麻疹年龄别发病率均以<7岁人群最高,其中<1岁人群近年来增加显著,由1993~1998年的7.68/10万增加到2005~2006年的77/10万;≥15岁人群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1993~1998、1999~2004、2005~2006年,≥15岁人群发病率分别为0.26/10万、0.31/10万、1.96/10万.1~14岁病例分别占76.63%、57.53%、29.64%,构成比呈减少趋势,而<1岁病例构成明显上升,2005、2006年分别占19.65%、26.77%.爆发病例1993~1998年主要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2002年后较大规模的爆发多为成人,流动务工人群麻疹爆发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成人麻疹爆发的主要人群.1999~2004年人群抗体监测显示,15~19岁、20~39岁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其他年龄组,分别为1465.20和1∶426.51.结论 山东省麻疹发病年龄由儿童为主逐渐向大年龄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成人麻疹,特别是流动务工人员麻疹病例的增加给消除麻疹带来挑战,因此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除要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外,加强成人特别是流动人口麻疹监测和免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雨新  丁愈  任重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60-1761
目的了解株洲市2004-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2004-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与2004年相比,2005、2006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从93.41%降至66.67%左右,但<8月龄和8~11月龄婴儿病例构成比增加(<8月龄婴儿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8.5%),≥15岁麻疹病例构成比增加较多。各县区麻疹病例具有不同年龄构成模式。<1岁婴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40/10万。结论株洲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和≥15岁人群麻疹发病构成比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甘州区1993~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订预防控制麻疹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甘州区1993~2006年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甘州区1993~2006年共报告麻疹病例数1024例,年平均发病率15.49/10万,发病季节主要在3~7月份,流行周期性明显,每隔4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发病年龄主要为<8月龄和5~7岁,发病年龄后移现象不明显,学生和幼托儿童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城乡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报告病例中有免疫史的仅占61.33%,远低于常规免疫接种的MV接种率.[结论]甘州区麻疹发病率仍较高,应进一步提高常规M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消除免疫空白,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2002~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超  陈长  李放军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014-1015
[目的] 解我省2002~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省2002~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86.56%~89.44%的病例集中在<15岁儿童年龄组.2006年≤1岁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峥度上升,2006年≤1岁儿童发病率>300/10万,2006年≤1岁人群出现麻疹发病高峰.[结论] 我省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1岁~、2岁~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6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深圳市免疫监测报告系统对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深圳市麻疹发病率为25.76/10万,发病以流动人口为高;特区外发病率高于特区内;69.3%的病例集中在4~8月份;麻疹发病以5岁以下(52.20%)和15岁以上(36.58%)年龄组为主;在≥8月龄的确诊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仅有4.87%;麻疹发病呈散发和暴发并存的模式。结论流动人口的免疫空白较高,提高人口免疫接种率,是深圳市消除麻疹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6年青岛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麻疹流行情况,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2006年青岛市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青岛市共发生麻疹病例221例,发病率3.0/10万.其中.市北区发病率最高,为7.4/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月发病168例,占70.0%.男女分别发病123例和98例,性别比为1.3:1.10~19岁发病86例.占38.9%.流动人口发病145例,占65.6%.工人发病最高为89例,占40.3%.有麻疹免疫史15例,占6.8%.[结论]外来流动人口、无免疫史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积累是青岛市成人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并加强对大年龄组麻疹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重庆市渝北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重庆市渝北区2004~2008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重庆市渝北区2004~2008年麻疹发病723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为12.66/10万,流动人口发病255例,占35.27%;麻疹病例男女比例为1.45:1;发病居前两位的职业为散居儿童和学生;≥20岁成人、8月龄~7岁儿童、<8月龄婴儿,分别占21.99%、33.89%、16.74%,发病年龄呈双峰性;对723例麻疹免疫史分析,有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20.75%、37.21%、42.04%。结论本地人口发病增多,流动人口MV接种率低,提高MV接种率和加强麻疹监测,才能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1996-2007年麻疹发病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发病构成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6~2007年累计发病357例,累计发病率4.86/10万,2005年发病明显增高(137例),发病率为18.60/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疹主要发生在1~6月,占80.9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19岁,占66.67%,0岁组发病最高,占29.97%,20岁以上成人麻疹发病高峰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群主要是流动人口,占69.23%,职业主要是散居儿童和学生。[结论]顺义区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是15岁以下学生和散居儿童,成人麻疹发病高峰得到有效控制。应继续坚持流动人口的成人麻疹疫苗季节性强化免疫,同时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以控制15岁以下小年龄组人群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潍坊市奎文区2002~2006年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潍坊市奎文区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流行特点为散发,发病高峰为3~6月;≤8月龄儿童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15岁人群发病25例(占发病总数的53.19%),“双相移位”现象较为明显;本区发生麻疹病例中,城乡结合部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及城区。[结论]在提高适龄儿童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适时开展大年龄段人群免疫接种,加大流动儿童管理力度,消除免疫空白,以加速控制、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