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IGM)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上的影像表现,提高对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均经病理证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0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观察、记录IGM的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动态增强扫描分布及内部强化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city curve,TIC)等,综合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表现为肿块者1例,边界清楚,边缘强化,表现为非肿块者19例,非脓肿形成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93±0.15)×10-3mm^2/s,以区域分布(11/19,57.9%)、段样分布(6/19,31.6%)为主,内部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4/19,73.7%),纵横比1.73±0.66,伴微脓肿(T2WI、DWI明显高信号,ADC值明显减低,无强化)形成者17例。结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在MRI上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微脓肿的形成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对IGM的正确认识和诊断,可为临床诊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X线乳腺摄影和超声表现,为这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疾病提供诊断线索。方法: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全部经过超声检查,10例经过乳腺X线摄影检查,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影像特点。结果:11例超声结果显示较周围正常腺体不同的大片不均匀低回声,其中6例病变内出现1~3cm管状更低回声区。9例X线摄影显示异常,其中限局性不对称密度6例,2例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肿块,另1例弥漫肿胀,几乎累及整个乳房。两种方法显示6例腋下淋巴结增大,均为炎性增生。结论:在乳腺X线摄影中表现为局限性不对称密度、超声中不均匀低回声区域内出现管状结构更低回声,在除外恶性条件下,提示有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可能,最后的诊断主要依靠手术后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及CDFI鉴别实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1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和328例乳腺癌患者的二维超声及CDFI特征,比较分析其超声表现。 结果 1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中,7例为实块型,二维超声表现为乳腺腺体内实质不均质肿块,内部低回声中可见腺体样稍强回声,呈假肾征;乳腺癌二维超声表现为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纵径大于横径,内部为不均质低回声,可见砂砾样钙化,边缘不规则,可见成角、毛刺,周围见不规则、厚薄不均的恶性晕环。CDFI示实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血供丰富,血管分布于肿块边缘或局部;而CDFI显示穿入血管、穿入血管分支、直接血管分支及中央粗大血管是乳腺癌的特征性血管分布形式。二者血流阻力指数均偏高。 结论 实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二维超声和CDFI表现不同;超声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与较常见的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同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二者多发生于30~40岁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互有交叉,易误诊为同一种疾病,延误治疗。本组回顾分析我院经超声诊断为GM和PCM并行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接受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49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影像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像特点与分型.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9例患者被分为三种类型:弥漫性低回声区型6例(12.24%),混合性包块19...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NGM)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以及临床误诊的原因,以此来提升临床对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阳性率。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5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声像图特征以及超声分型,总结其出现误诊的原因。结果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表现为3型,具体为团块、结节以及窦道管样等,其中76.9%为团块型和结节型,上述两种类型肿块边缘主要表现为蟹足征或者毛刺征,最高可达到61.5%,其中55.0%患者具有特征性表现,病灶内可见管状无回声或者小囊状无回声。23.0%的患者为窦道管样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管状低回声或者与皮肤相通的窦道。所选的患者实施超声检查与病理符合率仅仅达到30.8%,有一半被误诊为乳腺癌,尤其是窦道管样型超声容易被误诊为导管癌或者导管内瘤样变。结论对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再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判断,能够有效提升超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水平,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高频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对23例以乳腺包块就诊,经术前超声及手术病理证实为GLM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灰阶声像图上观察肿块大小、形状、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血流分布和供应情况。结果23例GLM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经产妇,年龄20~43岁。灰阶声像图显示12例表现为连续或不连续的不规则管状结构样低回声区,低回声区周围为高回声;5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界相对清楚、不均质低回声结节或肿块,其内可伴无回声区;5例表现为病变区腺体结构紊乱,未见明确边界,内部回声强弱不一,病变内可见无回声区;1例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实质肿块伴后方回声衰减。23例中患处皮肤层增厚8例,6例伴有皮肤破溃,窦道形成。CDFI示22例(22/23)病变内部及周边动静脉血流信号明显增加。结论GLM病变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但这些表现不具有特征性,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在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超声二维、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表现,并对其进行分型.结果 42例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型:弥漫性低回声区型21例(50%),混合性包块型16例(38%),均质结节型5例(12%);其中术前超声诊断为炎性包块20例,乳腺癌10例,纤维腺瘤4例,性质待定8例,超声诊断为炎性肿块的符合率为48% (20/42).结论 通过对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分型,结合其临床特点,可提高对此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超声影像表现特征及其评估该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1例经病理证实为GM患者的资料,研究其超声图特征以及超声分型,并行BI-RADS分类。结果 31例超声图像分为4型:片状低回声型,结节型,弥漫型,混合型。BI-RADS分类:18例3类,10例4A类,3例4B类。治疗方法:外科手术、类固醇激素、类固醇激素结合外科手术。结论 GM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对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随访评估该疾病治疗疗效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与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IGM)的钼靶X线、超声及MRI表现,旨在加深对二者影像共性及差异的认识,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TNBC与18例IGM的影像表现,其中所有TNBC与IGM患者均行钼靶X线检查;行超声检查的TNBC 37例,IGM 18例;行MR检查的TNBC 33例,IGM 14例。钼靶X线表现包括:病灶形态、密度、边缘、钙化、有无皮肤增厚及有无腋窝淋巴结肿大。超声表现包括:病灶形态、边界、大小范围、内部回声、腋下等引流区有无淋巴结肿大等。MRI表现包括: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在T2WI信号强度、肿块强化情况,同时绘制时间-信号增强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以及在压脂T2WI图像上肿块周围是否有高信号。结果:①钼靶X线表现:TNBC组肿块影占67%(30/45),其中边缘光滑占60%(18/30);非对称性局限致密影占22%(10/45);钙化占9%(4/45);局限性结构扭曲占2%(1/9)。IGM组非对称性局限性致密影占50%(9/18);肿块影占39%(7/18),其中边缘光滑占29%(2/7);局限性结构扭曲占11%(2/18)。②超声表现:TNBC组低回声肿块影占92%(34/37),其中边缘光滑占62%(21/34);腋窝淋巴结肿大占38%(14/37);皮肤增厚占14%(5/37)。IGM组低回声肿块影占89%(16/18),其中边缘光滑占37%(6/16);腋窝淋巴结肿大占17%(3/18);皮肤增厚占22%(4/18)。另外,IGM组病灶分布于乳腺外周区域占56%(10/18)。③MRI表现:TNBC组肿块型占91%(30/33),肿块呈环形强化占67%(20/30),其中边缘光滑占70%(14/20),在T2WI序列肿块周边存在高信号的占85%(17/20),TIC曲线表现为II型或III型,无I型病例。IGM组肿块型占86%(12/14),非肿块型占14%(2/14)。肿块呈环形强化占75%(9/12),其中边缘光滑占11%(1/9),在T2WI序列肿块周边存在高信号占21%(2/9),TIC表现为I型或II型,无III型病例。另2例非肿块型IGM在T2WI序列均为稍高信号,边界欠清,增强后呈局灶样强化。结论:TNBC与IGM影像表现存在重叠性,尤其是二者在MR上均可表现为环形强化的肿块,在压脂T2WI序列肿块内都可出现超高信号,但通过仔细观察病灶的部位、边缘,在压脂T2WI序列肿块周边信号、强化方式及TIC类型等方面,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非哺乳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及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本院行超声检查的20例(21个病灶)GLM患者(GLM组)、32例(34个病灶)PCM患者(PCM组)及20例(22个病灶)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分析并比较GLM、PCM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影像特征。结果 GLM组的平均年龄小于PCM组、乳腺癌组,PCM组的平均年龄小于乳腺癌组(P<0.05);PCM组的乳头凹陷、乳头溢液发生率高于GLM组(P<0.05)。PCM组的病灶部位外象限、纵横比<0.7、边界不清晰、边缘不光整、血流信号Ⅱ~Ⅲ级、周围有高回声、腋窝有淋巴结肿大占比低于GLM组(P<0.05);乳腺癌组的病灶部位外象限、边界不清晰、有钙化灶占比高于PCM组及GLM组,纵横比<0.7占比低于PCM组及GLM组,血流信号Ⅱ~Ⅲ级占比低于GLM组,高于PCM组(P<0.05);乳腺癌组的边缘不光整、周围有高回声占比高于PCM组,腋窝有淋巴结肿大占比低于GLM组(P&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NSGP)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5 87例疑前列腺癌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的 6例NSGP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NSGP病灶位于前列腺周围区 ,2例为弥漫型 ,病灶呈低回声 ,难以同前列腺癌鉴别 ,另有 1例未显示病灶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为NSGP。结论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具有准确 ,安全等优点 ,是诊断NSGP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NSGP)临床较少见,约占前列腺炎的0.07%~0.8%[1]。超声检查是诊断NSGP的重要手段,因其临床表现酷似前列腺癌,极易造成误诊,甚至有误行前列腺摘除并双侧睾丸切除术的报道[2],故探讨NSGP的超声影像特征尤为重要。现就我科2003年10月~2006年7月经直肠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6例NSGP的超声表现回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均系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40~73岁,平均58.5岁。病程2~17个月,平均7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排尿困难,2例出现尿潴留;4例起病时伴膀胱刺激症状,其中3例伴寒战、发热,…  相似文献   

14.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却极易误诊为乳腺癌而造成误治。现对本院近5年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患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表现,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住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6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行超声检查,并术后行组织细胞病理学检查。观察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特点及超声声像特征。结果:62例(82个病灶)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灶位于左侧乳房47例,右侧乳房15例;肿块大小2.4-9.6cm,平均(7.4±2.3)cm;单发42例,多发20例;伴有皮肤增厚9例,合并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1例,伴皮下积液5例,出现窦道形成1例。2例术后病理显示W-S反应阳性,检测出特异性猫抓病病原菌。超声声像:82个病灶超声声像均呈不均质低回声,57例声像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中主要表现为分叶和成角27例,主要表现为多个导管样回声延续28例,同时呈现以上2种表现2例;弥漫性腺体回声紊乱20例,其余5例病灶呈卵圆形,边界清晰。CDFI显示病灶血流丰富61例。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声像主要表现为不规则、不均匀的低回声,且多呈分叶、成角、多个导管样回声,病灶内大多有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6.
细胞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Machansch首先报告 1例细胞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以来至 1998年国外只有 3例报道 ,而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 ,我们将最近 1例细胞学首先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 ,并经组织学证实的病例 ,报道如下。患者女性 ,34岁。发现左乳肿块 1周余入院。查体 :左乳下象限触及一 6cm× 5cm× 5cm的肿块 ,质地较硬 ,边界不清 ,与胸大肌无粘连 ,触痛不明显 ,左侧腋窝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质地尚软 ,可推动。肿物表面皮肤呈轻度桔皮样改变。先行细针穿刺 ,后手术送病理。临床诊断 :左乳腺肿物 ,性质待查 (左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 )。病理细胞学…  相似文献   

17.
18.
倪娟  虞梅 《上海医学影像》2011,20(4):335-335
患者女性,49岁,主诉左乳肿块数月来本院就诊。无乳头溢液、皮肤红肿、溃破及乳头变形。超声表现:右侧乳腺外下象限(7~8点,A区)见数个低回声团块,较大者约10 mm×9 mm,边缘规则,边界清,周边有声晕,CDFI显示: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双侧乳腺导管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1岁,主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20余天"入院。查体:左侧乳腺内侧可触及大小约7cm×3cm的肿物,表面粗糙,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超声:于左侧乳腺内上象限探及不均质回声包块,约5.8cm×2.5cm,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周边可见较大分叶(图1),内部可见不均质细小低回声,随探头加压变  相似文献   

20.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结果二维超声表现为乳腺腺体内实质不均质肿块7例,多呈低回声,其内可见腺体样稍强回声,呈“假肾征”,肿块形态不规则;2例肿块内可见无回声区;2例表现为连续或不连续的不规则管状结构样低回声结构,周围可见腺体样稍强回声;1例表现为弥漫性腺体回声紊乱,皮肤增厚,皮下积液,窦道形成。9例合并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CDFI示6例病灶血流分级为Ⅲ级,3例为Ⅱ级,2例为I级,1例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为0级。血流阻力指数0.58~0.82,平均0.72±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