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52例乳腺肿块患者(25例良性,27例恶性),采用百胜Technos DU8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获取造影参数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增强幅度、开始~90 s曲线下面积、开始~90 s平均强度.对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 恶性组的峰值强度、增强幅度、开始~90 s曲线下面积及开始~90 s平均强度均高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的病理微血管密度也显著高于良性组(P<0.001).上述造影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开始~90 s曲线下面积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最佳(r=0.89,P<0.001).结论 乳腺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的定量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活体评估乳腺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肿瘤超声彩色像素密度、超声造影增强强度与病理切片微血管密度相关性。方法对56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获得超声多普勒彩色像素密度、超声造影增强强度,术后病理标本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乳腺肿瘤恶性组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EI、彩色多普勒彩色像素密度CPD及微血管密度MVD高于良性组(P0.01),EI、CPD与MVD均呈正相关,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分别r_(CPD)=0.576、P=0.005,r_(el)=0.886、P=0.000。结论与超声多普勒彩色像素密度相比,超声造影增强强度与微血管密度有更高的相关性,能更客观评估乳腺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乳腺肿瘤新生血管,探讨不同微血管密度(MVD)乳腺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收集在我院接受乳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57例,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27例。采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肿瘤增强模式及造影参数:峰值强度(PI)和达峰时间(TTP)。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MVD。按照MVD均值将患者分为高MVD和低MVD组,比较两组超声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 57例乳腺肿瘤患者MVD均值为(44.51±10.11)个/高倍视野(×200)。高MVD组肿瘤区PI值高于低MVD组(P<0.05);高MVD组和低MVD组肿瘤造影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声造影后PI值较高、呈不均匀增强的肿瘤,其恶性可能较大,MVD亦较高。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血管密度(MVD)与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4例78个乳腺肿瘤行超声造影检查,利用时间-强度曲线进行评估,并结合CD34标记的MVD特征,研究二者相关关系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MVD与峰值强度差值呈正相关(r=0.497,P<0.01),与峰值强度呈正相关(r=0.857,P<0.01),与上升及下降斜率、达峰时间无相关关系;乳腺良性肿瘤组MVD与上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指标参数间均未见明显相关。乳腺癌组MVD、峰值强度、峰值强度差值、上升斜率、下降斜率均高于良性组(P<0.05)。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肿瘤组间起始强化时间、达峰时间、峰值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评估乳腺肿瘤MVD情况,可提高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三维超声血管容积指数(VI)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omtec 3D Sono ScanPro1.2对42例乳腺肿瘤进行三维重建,计算肿瘤的三维血管容积指数,对手术后的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乳腺肿瘤的三维超声成像图立体感明显,其三维血管容积指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VI=0.90,P<0.001。结论VI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对于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乳腺癌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2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经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并高脂喂养12周后,常规超声检测到32个斑块,测量斑块的大小、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斑块厚度,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32个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ACQ分析软件脱机进行声学定量分析,获取斑块的始增时间(AT)、到达时间(TTP)、峰值强度(PI)和基础强度(BI),计算增强强度(EI,EI=PI- BI).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抗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造影参数的相关性,根据病理结果将斑块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型斑块.结果 易损斑块组(13个)的EI和MVD均高于稳定型斑块组(19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I:(26.36±1.44)dB对(23.90±2.92)dB,t=-3.243,P=0.001; MVD:(5.23±1.16)/mm2对(2.47±1.12)/mm2,Z=- 4.378,P<0.001].两组间斑块大小、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厚度及超声造影参数PI、A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EI值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676,P<0.001).结论 超声造影参数EI值能较好地反映兔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有望作为临床评价斑块稳定性的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与乳腺癌肿瘤微血管密度测定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乳腺癌超声造影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乳腺癌49例术前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所得参数与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测得的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对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正相关(P<0.01),始增时间、峰值时间与VEGF表达负相关(P<0.05),但与MVD无相关性(P>0.05),曲线上升支斜率、平台持续时间与MVD、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造影在评价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脑胶质瘤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肿瘤血流灌注情况及增强特点,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获取定量指标.术后对切除的病灶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记录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定量分析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血流灌注指标与术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造影达峰时间和微血管密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不同分化程度的脑胶质瘤超声造影达峰时间与微血管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9,P=0.0001).结论 术中超声造影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微血管的灌注情况,超声造影可提示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术者准确判定脑胶质瘤病理分级,指导肿瘤的手术切除.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 in evaluating pathological grades of cerebral gliomas. Methods Intraoperative CEUS was performed in 33 patients of cerebral gliomas of different pathological grades. Real-time blood perfusion and enh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umors were observed,quantitative parameters from the automatically derived time-intensity curve (TIC)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by immunostaining with anti-CD34. Results The time to peak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the MV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igh grade cerebral gliomas compared with the low grade ones ( P <0. 05). The time to peak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VD by immunostaining (r = -0.79, P < 0. 05). Conclusions Intraoperative CEUS could be used to observe microvascular perfusion in real-time, and could indirectly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of MVD in cerebral gliomas, which is of help to grade cerebral gliomas and guide surgical resection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EUS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观察CEUS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88例乳腺肿瘤患者(恶性52例,良性36例)行实时CEUS,分析肿瘤特点,记录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值,计算MVD。结果良、恶性肿瘤在CEUS增强强度、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及有无穿支血管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肿瘤峰值减半差值时间(ΔHT)、峰值强度(PI)、MVD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5)。结论 CEUS有助于判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且肿瘤增强强度与MVD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肿瘤病理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较为客观的指标,也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利用多普勒技术测定肿瘤二维彩色像素密度(color pixel density,CPD)或三维血管指数(vascularity index,VD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已有报道。本研究应用TomTec 3D Sono Scan Pro1.2测定三维血管容积指数(vascularity volume index,VVI),同时测量二维CPD及病理MVD,目的在于对比分析CPD、VVI与MVD的相关性,选择能更客观准确评价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超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卵巢恶性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94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其中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17例,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13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64例)中VEGF表达情况及MVD计数。结果在上皮性卵巢癌、交界性上皮肿瘤、良性卵巢肿瘤中VEGF阴性分别为:2例(3%)、4例(31%)、16例(94%);VEGF低度表达分别为:31例(48%)、7例(54%)、1例(6%);VEGF高度表达分别为:31例(48%)、2例(15%)、0例。VEGF蛋白高度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MVD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的相关性。VEGF蛋白高度表达者的生存率比VEGF无或低度表达者差。结论VEGF蛋白表达的测定可以帮助判断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期裸鼠卵巢癌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VM)密度、微血管密度(MVD)及其CEUS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建立生长21天组、28天组裸鼠移植瘤模型,每组10只,对两组移植瘤模型行CEUS检查,分析各组时间强度曲线(TIC)及相关参数。应用CD31及PAS双重染色检测卵巢癌中VM表达及MVD。对两个时期移植瘤造影的峰值强度(PI)与相应的VM密度及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成功制备移植瘤模型。CEUS显示,21天组、28天组的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持续时间(T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检测显示,21天组、28天组VM密度、M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1天组PI与VM密度、MVD均呈正相关(r=0.657、0.652,P均<0.05);28天组PI与VM密度无相关性(P>0.05),PI与MVD呈正相关(r=0.687,P=0.03)。结论 不同时期卵巢癌CEUS与VM密度或MVD密切相关,对卵巢癌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45例乳腺癌患者45个肿瘤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利用时间-强度曲线得到乳腺癌肿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区域、肿瘤周围正常乳腺组织血流灌注参数上升时间( RT)、峰值强度( PI)、达峰时间( TTP)、流入斜率( WIS)以及平均渡越时间( MTT)并进行比较;同时将术后病理标本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MVD;比较不同MVD乳腺癌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和血流灌注参数。结果45个乳腺癌MVD平均(47.6±14.2)个/高倍视野,其中高MVD组(MVD>48个/高倍视野)21个(46.7%),低MVD组(MVD≤48个/高倍视野)24个(53.3%)。45个乳腺癌超声造影后除2个(4.4%)无增强外,其余43个(95.6%)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强。其中25个(55.6%)不均匀增强,27个(60.0%)有血流灌注缺损;37个(82.2%)增强形态不规则;25个(55.6%)向心性增强;32个(71.1%)有穿支血管;34个(75.6%)增强边界不清晰。乳腺癌肿瘤中心区域与肿瘤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相比,RT、TTP均缩短[(9.3±3.3)s vs (11.1±3.7)s,(25.3±5.9)s vs (27.5±6.4) s],PI 增高[(12.1±4.6) dB vs (9.2±2.8) dB],WIS 增大(1.0±0.4 vs 0.8±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1、-4.785、6.987、5.438,P均<0.05);肿瘤边缘区域与肿瘤中心区域相比,TTP缩短[(22.2±6.0) s vs (25.3±5.9) s],PI增高[(15.4±5.1)dB vs (12.1±4.6)dB],WIS增大(1.3±0.5 vs 1.0±0.4),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9、3.194、3.151,P均<0.05)。高MVD组乳腺癌不均匀增强、血流灌注缺损发生率均高于低MVD组乳腺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179、7.2024,P均<0.05);两组肿瘤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及穿支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MVD乳腺癌PI高于低MVD组乳腺癌[(18.2±5.6)dB vs (12.9±3.1)dB],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8,P<0.05);而2组RT、TTP及W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超声造影具有典型的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微血管分布特征,有可能作为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三维彩色能量血管成像(transvaginal three-dimensional color power angiography,TV3D-CPA)检测卵巢肿瘤的血管病理学基础,评价TV3D-CPA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术前应用TV3D-CPA技术检测61例卵巢肿瘤患者(38例卵巢恶性肿瘤,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18例卵巢良性肿瘤),观测肿瘤内血管分布类型,计算肿瘤内血管指数(vasculary index,Ⅵ).术后应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对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确定卵巢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分析Ⅵ与MVD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卵巢恶性肿瘤血管分布Ⅲ型30例(78.9%),明显高于良性肿瘤(1例,5.6%),以3D-CPAⅢ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敏感性78.9%,特异性86.9%.卵巢恶性肿瘤Ⅵ与MVD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P<0.05),以Ⅵ≥0.035条/cm^3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敏感性84.2%,特异性70.0%.卵巢恶性肿瘤Ⅲ、Ⅳ期Ⅵ及MVD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38例卵巢恶性肿瘤Ⅵ与MVD呈正相关(r=0.684,P <0.01).结论TV3D-CPA可术前评价卵巢肿瘤血管的生成,为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肿瘤恶性程度的术前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乳腺疾病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44例乳腺病人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组的早期强化率(Ee)、最大强化率(Emax)、最大强化速率(Vmax)、最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及最大排泄率(Ewash)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632,0.783,0.651,0.792,0.723,P<0.01),达峰时间(Tmax)与微血管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785,P<0.01),而良性组中仅有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最大强化率(Emax)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728,0.708,0.850,P<0.01)。结论MRT1动态增强是无创检测肿瘤微血管改变有效诊断方式,其强化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作为骨髓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成分的微血管以及调节因子VEGF在AA是否存在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及VEGF单克隆抗体标记骨髓活检组织切片,检测51例初诊AA患者及10例对照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比较AA患者与对照者以及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MVD及VEGF表达变化。结果AA患者骨髓MVD为5.5±3.5,明显低于对照组(8.7±3.4,P〈0.05)。非重型AA(NSAA)与重型AA(SAA)患者的MVD分别为7.4±2.9和4.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A患者骨髓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7±8.4)%和(14.7±6.1)%,P〈0.01],但NSAA与SAA患者的骨髓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获得治疗反应的患者骨髓MVD及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论AA患者骨髓MVD减少及VEGF表达减低,可能是AA骨髓造血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促进血管生成以及改善骨髓血液循环的药物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或可加快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