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起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危害极其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我国引起流行的流脑菌株90 %以上是A群[1]。80年代我国A群脑膜炎多糖菌苗推广使用以来 ,流脑得到有效控制 ,1985~2000年的资料显示 ,流脑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2]。近年来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病例在我国时有出现 ,但引起暴发或流行的报告在国内罕见。2002年1~3月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良塘乡发生了一起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局部暴发 ,现报告如下。1疫情调…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2004年4月,合肥市某民办学校发生了一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爆发流行,持续时间长达5个月,最终得到控制。为更好地分析疫情,总结经验,研究流脑的菌群变化规律,制定流脑的防制对策,现将整个处理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脑膜炎双球菌易感儿童的免疫状态、有效预防接种法及其接种对象的年龄范围。取自采血前几周未接受免疫球蛋白或输血的健康儿童血清,分成两组。第一组:170份2~5岁儿童血清,分装后置于-20℃;第二组:从4个托儿所及1个家庭中收集的97份1~23月令健康儿童血清,冰冻保存。共检查了267份血清标本的 A 群脑膜炎双球菌多糖菌苗的抗体水平。除1~2月令的婴儿外(通过胎盘来自母体的抗体可持续到3个月),其余儿童至第8个月均未测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包河区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可能的传染来源。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从发病到死亡仅仅为2d。其临床特征为急起发热、全身瘀斑;血培养结果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细菌分型为W135群。结论该病例为包河区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加强菌群变迁监测,尽快将ACYW135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应对菌群变迁。  相似文献   

6.
自从1963年发现有抗磺胺嘧啶的脑膜炎双球菌菌株后,可认为容易控制该感染的年代已经结束。1969年发明了纯化的细菌包膜的多糖类疫苗,尚能有效地预防血清组C和A所引起的感染。虽然脑膜炎双球菌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是低的,但在密切接触流行性脑膜炎(或脑膜炎双球菌血症)病人的特异人群中,其发病率仍然较高(约5.9%),因此对密切接触者的预防应予重视。由于半数以上的继发病例在5天内发病,而预防接  相似文献   

7.
1993年3月10日由市医疗单位向我站报告一例疑似霍乱病人,患者病情严重,具有典型的霍乱临床症状和体征,后经粪便细菌学检查,证实是由不凝集弧菌非O_1群(O_(71)型)引起的严重腹泻,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患者黄某,男,45岁,泥水工,于1993年3月16日上午10时左右进食肉片炒河粉,至下午1时左右自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随即出现频繁腹泻,腹泻内容为水样物,呈米泔样,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健康人群脑膜炎双球菌(NM)和抑制A 群脑膜炎双球菌生长的咽部正常菌群带菌情况,我们于1991年1月在舟山群岛的定海区开展了调查。调查对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选取282人为调查对象,其中0∼3岁65人,4∼7岁49人,8∼11岁60人,12∼15岁55人,16∼19岁53人,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前期(1991年1月)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1],常在冬春季引起发病和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增多.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含脑膜炎双球菌(下称流脑菌)的样本应避免低温保存。为此,本文作者观察了在改良Stuart培养基和人脑脊液(CSF)中温度和温度改变对流脑菌存活的影响。所用菌株为A、B群各3株,C、y群各2株。4株从流脑现症病人的脑脊液和血培养取得,6株来自性病病人。菌株在含5%肌醇的马血清中—70℃保存。实验前接种于添加的巧克力琼脂平板,在5%CO_2下36℃孵育18小时。脊液从8名未用过抗生素的非流脑患者汇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Neisseria mengingitides,Nm)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感染,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很快引起死亡,而及时治疗有赖于发病早期的及时诊断。目前,脑膜炎双球菌的病原学检查方法主要有培养法、涂片染色法、抗原检测法,这些方法均存在操作繁琐、耗时等不足。建立Nm的快速检测方法对流脑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监测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沙门氏菌Ⅵ型D群菌株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分析,为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卫生学调查与采样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等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有380人就餐,其中食物中毒26人。15岁以下儿童35人,发病4人。60岁以上老人34人,发病8人。就餐人员进食罹患率分别是,凉拌猪头肉33.2%,凉拌豇豆31.6%,凉拌白砍鸡13.1%,其余进食罹患率均小于10%。结论就餐人员食用了被沙门氏菌Ⅵ型D群菌株污染凉菜而引起该起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脑膜炎双球菌目前所用的培养基需加入一定量的血液,配制繁杂且不易保存。  相似文献   

14.
脑膜炎双球菌菌苗对流脑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5.
暴发性脑膜炎双球菌性败血症(以下简称暴脑败)是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起病急骤, 进展迅速,病情重笃而凶险,病死率高,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1967年Abildgaard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明确诊断1例新生儿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方法对1例新生儿疑似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临床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相关的咽拭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患儿的脑脊液和其父亲咽试子标本中均分离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且2株菌株对9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结合该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该患儿是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病例摘要患儿范芳芳,女.1岁2个月,住焦作市解放区幸福街。以发热、呕吐2次,精神萎糜,皮肤出由点半天;于80年5月1日中午入院。患儿于4月30日早3点许突然发烧,喷射性呕吐一次,即赴矿务局门诊经捡查按上感治疗,给退  相似文献   

18.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临床可表现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MM)或合并脑膜炎双球菌血症(MCC)两种类型。除暴发型患者外,同其它病因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相比较,本病的转归较好,病死率较低,严重后遗症也较少,这与脑膜炎双球菌长期以来对青霉素等  相似文献   

19.
1954年ECHO病毒7型首次从健康儿童中分离出来,后来血清学证明它为世界范围分布。虽然它所引起的临床病症研究有限,但已有报告表明,ECHO病毒7型可引起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膜炎、角膜结膜炎、胃肠炎、多发性神经炎、脑炎和无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1991年5~8月上海地区发生小儿脑脑膜炎和脑炎流行,从患儿的粪便标本和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到14株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6.43%和14.29%。分离病毒经特异血清鉴定为ECHO_(30)型,该型病毒对1日龄乳鼠染毒无致病性;耐酸、耐乙醚;毒粒呈球形,直径为25~27nm。根据患儿恢复期血清中抗新分离病毒代毒株的中和抗体平均几何滴度为急性期的15.13倍,新分离病毒代表株免疫血清对本病毒和ECHO_(30)型病毒原型株的中和抗体滴度仅2倍之差,从而确定ECHO_(30)型病毒为本次流行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