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难治性鼻出血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难治性鼻出血定义为鼻出血呈发作性,前鼻镜检查未发现可疑出血灶,规范鼻腔填塞无效,或填塞后血止,撤出填塞物再出血。由于出血部位深而隐蔽,常规治疗效果差,对鼻腔正常黏膜损伤大,填塞导致的鼻、头部疼痛常令许多患者难以忍受。本文对我院2005-11-01--2007-11-01诊治的74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同性鼻出血患者的出血点多位于鼻腔后端。采用传统的鼻腔填塞止血法治疗顽同性鼻出血须行后鼻孔栓塞,该方法易损伤鼻腔黏膜,常不能彻底止血,多需反复填塞,易导致鼻腔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我科2007-01-2012-12应用鼻内镜对鼻腔填塞止血失败的64例顽同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并止血治疗,术后应用钠吸绵填塞,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止血绫浸片与膨胀海绵联合在治疗血液病鼻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09-01-2011-02期间血液病鼻出血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均经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治疗组应用rb-bFGF止血绫浸片联合膨胀海绵行前鼻孔填塞止血治疗,对照组应用凡士林纱进行鼻腔填塞。每例患者均对填塞后鼻腔疼痛评分和止血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止血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填塞后再出血率、填塞不同时间鼻腔疼痛程度,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bFGF吸收性止血绫浸片联合膨胀海绵止血效果确切、创伤小、拔出填塞时鼻腔再出血发生率低且鼻腔填塞痛苦少,适合血液病鼻出血的局部填塞治疗。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手术治疗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出血部位大多为鼻腔前段出血,止血处理比较容易。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多系动脉破裂出血,出血较凶猛,量大,因该出血部位隐匿、深在,鼻腔止血、填塞较困难。2004-01-2006-01我们对19例下鼻道穹窿顶部出血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填塞治疗,止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清肝汤(祖传方),加用西医疗法治疗高血压鼻衄110例、与单纯西医治疗组作对照,两组患者均采用鼻腔填塞.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三天后取出鼻腔或后鼻孔填塞物,仅5例再发鼻出血,而对照组治疗三天后,取出鼻腔填塞物,有42例再发鼻出血又需再次行鼻腔填塞.显然加服清肝汤优于未服者.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间有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6.
Rhino凝胶止血材料用于鼻腔填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Rhino凝胶止血材料在鼻腔、鼻窦术后及严重鼻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传统的凡士林纱条和新型的凝胶止血材料进行鼻腔填塞的2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种填塞方法在填塞期和抽取时患者的鼻腔疼痛和(或)头痛,控制出血的有效性和抽取填塞物的难易程度进行比较。结果:Rhino组在填塞期和抽取时患者鼻腔疼痛和(或)头痛比凡士林组轻(P〈0.01和P〈0.05)。填塞期24h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抽取时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取填塞物时,Rhino组比凡士林纱条组容易(P〈0.01)。结论:Rhino具有药物止血和压迫止血双重功能,是一种理想的鼻腔填塞物。  相似文献   

7.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绝大多数患者可在门诊处理后治愈。但是少数患者因出血位置深且隐蔽,经反复规范鼻腔填塞或多次电凝效果不佳,出血量大甚至引起失血性休克,称之为难治性鼻出血。我科2005-06-2010-01共收治25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通过在鼻内镜下采用带吸引器  相似文献   

8.
改良前鼻孔填塞法治疗严重鼻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鼻出血部位明确,出血量少,经压迫,药物烧灼,微波等治疗均可止血;少数鼻出血部位不明确,出血量多,这种鼻出血治疗时往往需鼻腔填塞止血,但接诊时由于某些基层医院临床医师缺乏良好的止血操作技能及一定的实践经验,经一次或多次鼻腔填塞均难以奏效,而改行后鼻孔填塞或血管结扎方可止血。自1999年以来笔者用改良前鼻孔填塞方法治疗严重鼻出血患者,均一次治愈,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顽固性鼻出血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或概念。Strutz等(1990)认为必须行后鼻孔填塞止血的鼻出血方称为顽固性鼻出血。Elahi等(1995)将顽固性鼻出血限定为: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张燕明(1997)提到顽固性鼻出血多指鼻出血在400ml以上,经反复鼻腔填塞仍不能止血者。杨大章等^[1]将顽固性鼻出血限定为:常规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并经规范的鼻腔填塞(前鼻孔或后鼻孔)仍未控制的鼻出血。总之,顽固性鼻出血的特点是反复鼻出血,出血量多,常规鼻腔填塞止血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0.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常规前鼻镜检查无法探查到出血部位的,或经前、后鼻孔填塞无效的鼻出血即难治性鼻出血,临床上处理起来较为棘手。而下鼻道穹隆部出血是难治性鼻出血最多见的情形之一,因其出血灶位置深在隐蔽,填塞物不易压迫到位,往往止血效果不佳;多次填塞可造成鼻腔黏膜损伤,而且鼻腔填塞对患者心理、生理上均伤害较大,尤其后鼻孔填塞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急性中耳炎、急性鼻一鼻窦炎、鼻部损伤、低氧血症、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等,对老年患者更具危险性。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在鼻内镜下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治疗已成为一种常规方法。我院2005-O1-2013-01门诊及住院的2200例鼻出血患者中,有98例患者经鼻内镜下探查明确出血灶位于下鼻道穹隆部,同期进行射频止血,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中隔偏曲是鼻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如果出现症状,药物治疗多无效,最终需要手术矫正。手术方法诸多,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及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等。我科2005—02—2012—02对15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在确定偏曲类型后实施综合各种手术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鼻内镜下矫正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鼻腔水蛭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如何快速、有效地取出鼻腔水蛭是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2006-07-2012-07期间笔者根据工作经验采用自制可控式吸引管吸取鼻腔水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患者,男76例,女44例;年龄4~70岁,其中4~14岁90例,〉14~40岁15例,〉40~55岁5例,〉55~65岁10例。1.2方法1.2.1可控式吸引管制作采用临床常用的一次性橡胶可控式吸痰管,根据患者年龄、鼻腔腔隙情况而制作。长度以患者耳垂至鼻尖部为宜,儿童采用8~12号管,一般不超过12号;成人采用12号以上吸引管,最大不超过18号。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泪囊炎指由外伤引起的鼻泪管阻塞伴局部解剖结构改变,组织层次不清和瘢痕形成,致溢泪、流脓。由于组织粘连泪囊往往移位,术中寻找泪囊困难且易出血。传统的泪囊吻合术疗效不佳,复发率高。我们采用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加低温等离子治疗,术中泪道置管,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5-03-2012-05期间因外伤导致的泪囊炎首次手术失败、第2次在我科接受治疗的11例(11眼)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8眼),女3例(3眼);年龄6~51岁,平均25岁。  相似文献   

14.
单侧鼻腔鼻窦病变表现多样化,值得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推广及普及,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展了鼻内镜手术,也面临着许多鼻腔鼻窦疾病的诊治问题,由于诊断不准确甚至误诊,导致治疗不当或准备不充分致手术被动,或被迫终止手术,由此出现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影响了疾病的预后,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单侧性鼻腔鼻窦病变临床上并非罕见,其病理变化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容易产生漏诊、误诊,有时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单侧鼻腔鼻窦病变的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予以分析总结,有助于增进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黏膜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疾病,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为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内镜下上颌窦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术。但这些术式治疗上颌窦囊肿损伤大,改变了鼻腔正常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率最高的眼病,基层医院面对的白内障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前房反应相对较重,影响了术后效果.传统大切口术后所产生的角膜散光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科通过非超声乳化术,做巩膜隧道反眉状小切口,将切口缩小至6 mm,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1]和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以侵犯听神经、面神经为主的多发后组脑神经疾病[2]。本病在临床上首发于耳部疼痛及疱疹的不少见,但以咽喉部等其他部位不适为主诉的不典型Hunt综合征甚少见,易延误诊治。我科2011-2012年收治了4例不典型Hunt综合征,患者均以咽喉部疼痛不适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均出现了侵犯迷走神经症状,后转入相关科室治疗。为利于今后的临床诊治,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旨在消除或缩小气骨导差的中耳重建技术起自20世纪初,Matte(1901)首先报道的鼓膜一镫骨连接技术(nlyringostapediopexy)被认为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后”j现了很多旨在建立鼓膜和内耳淋巴液间联系的方法。直到20世纪50年代,Zollner(1955)和Wullstein(1956)的工作使之成为公认的现代听骨重建技术的奠基者。与之相伴的外科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进步,使得中耳重建手术的效果逐步提高。虽可明品改善患者听力水平,但欲获得稳定的远期疗效仍面临许多问题。术后感染、局部粘连、排斥反应以及耳咽管功能障碍等成为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