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黄勤华 《右江医学》2004,32(5):474-475
隐球菌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正规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由于隐球菌对脑和脑膜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其感染率最高,其中新型隐球菌是最常见的一种。本文对2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进  李泽 《广州医学院学报》2000,28(3):65-65,69
新型隐球菌是真菌中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误诊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很高。本院近 1 0年来诊断、治疗 1 2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1 1例 ,女性 1例 ,年龄2 4~ 6 7岁 ,平均年龄 44.3岁。病程 1 0~ 90天 ,平均 37天 ,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例 ,粒细胞减少症 1例 ,溃疡性结肠炎 1例 ,左纵隔畸胎瘤 1例 ,糖尿病 2例 ,家禽接触史3例 ,入院时确诊隐脑 3例。诊断结脑 6例 ,病毒脑 1例 ,肿瘤占位 1例 ,脑梗死 1例。1 .2 主要表现 首发症状头痛 1 0例 ,肢体乏力 2例 ,全部病人均出现头痛 ,9例伴呕吐 ,8例…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用药护理.方法:对1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鞘内给药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给药,降低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期间规范用药护理,加强用药监护.结果:严密观察病情、严格配置药液、规范使用药液、加强用药时的心理护理以及相关的药物指导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起...  相似文献   

4.
张红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1):1051-105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脑膜炎。该病原体通过呼吸道及皮肤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进行性加重,伴有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甚至抽搐、昏迷。本病病情较重,病死率高,如不及时治疗长于数日内死亡。本科采用二性霉素B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CM)是真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1 ] ,现将我科从 1973~ 1999年确诊为 CM住院的病人随机抽样 38例作以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2 4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6 .5±12 .7岁 (9~ 6 3岁 )。病人均具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和脑脊液 (CSF)的改变 ,并经病原学证实。病程多 >1个月 ,最长 3年。本组患者居住农村 2 3例 ,城市 15例。入院前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10例 ,化脓性脑膜炎 4例 ,病毒性脑膜炎 2例 ,头痛、颅高压待查 11例 ,院外或本院门诊腰穿确诊为 CM收住院仅 11例 ;伴有间质性肺…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0例隐球菌脑膜炎。其共同特点是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有头痛,眼底视乳头水肿及颅冲经损害,脑脊液糖含量显著降低,墨汁涂片易发现隐球菌。本文对其诊断、治疗和予后作了简要的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9.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0例临床分析李家雄,汤序洋,吴纲,姚宜卿,陆曦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本文对1975年以来我院收治的新型隐球茵性脑膜炎(隐脑)40例作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5~67...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仅在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才会发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结核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易发生隐球菌感染。但仍有一半患者并无基础疾病 ,发病原因不明。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型隐球菌感染在国内过去报道较少 ,近 2 0年来逐渐增多 ,但其误诊率及死亡率仍然很高。现将临床收治的 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 ,2 1岁 ,待业。持续头痛 1月 ,伴有畏寒、发热 ,头痛呈撕裂样疼痛 ,以额顶部为主。无视物模糊、吞咽困难、构音不清、饮水返呛 ,无四肢麻木、乏力 ,无…  相似文献   

11.
以5×10~7cfu/ml、0.05ml/鼠新型隐球菌液给小鼠脑室感染(ic)后,分别iv氟康唑(FCZ)10和20mg/(kg·d)或大氟康(DF)20mg/(kg·d),连续7d。ic后连续观察18d后结果:FCZ和DF均能显著延长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百分率。经im氢化可的松2mg/(kg·d)或者AMB1mg/(kg·d);连续7d或14d。结果表明FCZ和AMB均能显著减少兔脑组织中新型隐球菌的log cfu/g脑;且与ic前比较;FCZ使兔子体温和体重基本复原;而AMB却使其体温显著升高。体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M)死亡原因并讨论降低死亡的对策。方法对我院1965~2005年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84例中住院期间死亡40例(47.6%)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主要症状体征依次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热、瞳孔不等大、视乳头水肿以及意识障碍。(2)脑脊液改变:颅内压增高39例中〉3.92kPa24例(61.5%);墨汁涂片,32/34例阳性(94.1%):隐球菌培养16/19例阳性(84.2%)。(3)用两性霉素B或大蒜液治疗。少数病例加用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结论抓住主要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快使用足量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联合治疗,多途径给药。可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率为60,00%(21/35),治愈率31.43%(11/35),死亡率11.42%(4/35);采用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静滴与151服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静滴等方法治疗,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37.50%(6/16)。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治愈率低。最佳药选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的联合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0.4mg/Kg.日及0.7mg/Kg.日两种剂量联合5-氟胞嘧啶(5-Fc)针剂对HIV阴性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1-2009.12收治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治73例HIV阴性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有43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联合5-Fc治疗,其中有25例患者使用低剂量两性霉素B(0.4mg/Kg.日)联合5-FC治疗进行治疗,有18例患者用高剂量两性霉素B(0.7mg/Kg.日)联合5-FC进行治疗,治疗疗程为达到两性霉素B总剂量达到3.5g,比较两组之间2周、10周及治疗结束时隐球菌培养阴转率,比较两组治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周时低剂量组阴转率为80%(5/23),高剂量组为86.7%(13/15),P=0.28; 10周时及治疗结束时两组阴转率均为100%;两组死亡率为分别为低剂量组8%(2/25),高剂量组16.7%(3/18),P=0.25;低剂量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2/25), 高剂量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12/15,P=0.04;低剂量组因不良事件而更改治疗方案,为12%(3/25), 高剂量组因不良事件而更改治疗方案38.9%(7/18),,P=0.03。结论: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在治疗第10周及结束时脑脊液培养阴转率均可达100%,但使用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时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27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1)本组均系住院病人 ,共 2 7例 (患者 )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8例 ,年龄 14~ 5 8岁。CSF墨汁染色镜检均发现新型隐球菌或培养出隐球菌。2 )临床症状及体征 :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为主 (少数以急性起病 ) ,本组病例中 :头痛 2 3例 ,发热 19例 ,呕吐 19例 ,视力下降 9例 ,听力下降 7例 ,精神异常 3例 ,肢体瘫痪 3例 ,癫痫全面发作 2例。脑膜刺激征 2 4例 ,视乳头水肿 18例 ,颅神经损害 13例 ,意识障碍 5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 3例 ,偏瘫 2例 ,病理征 2例 ,共济失调 1例。3)脑脊液及CT检查 :腰穿颅内压增高 2 5例 ,最高可达32 0m…  相似文献   

16.
17.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3 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以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腰穿压力升高 ,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可查到新型隐球菌。3 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愈 2 0例 ,好转 5例 ,死亡 7例 ,两性霉素B为主要治疗药物。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多样性 ,易与结核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相混淆 ,联合疗法为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治愈10例,死亡11例。结论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首选二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19.
李爱新  王莉琳  姜太一  张彤  汪雯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0):97-100, 130
目的 探讨影响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近期预后的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并对所得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男性8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7.9±10.8岁。存活组70例,死亡组25例。死亡组出现颈抵抗、意识障碍以及脑脊液(CSF)压力、中性粒细胞(N)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是AIDS合并C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08,P=0.035),而ALB和CHE则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04,P=0.004和OR=0.072,P=0.030)。预后模型logit(Y)=2.866+2.760×意识障碍-5.417×ALB-2.632×CHE。所得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95%CI:0.919~0.996,P=0.000),敏感度88.0%,特异性97.1%。预后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各单独影响因素(P<0.05)。结论意识障碍、ALB、CHE是预测AIDS合并CM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近期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5%的患者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73.1%患者无基础疾病,80%以上的患者有头痛、发热、呕吐,65.3%患者颅内压明显增高,69.2%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21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AMB)联合5-FC治疗后肾、肝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的发生比率分别为49.8%、39.4%、34.2%;总有效率为61.9%。结论 隐脑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常见,其特征表现为头痛、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AMB治疗不良反应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防治AMB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疗效。 [关键词] 隐球菌,新型 脑膜炎 隐球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