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脑照射和抗癌化疗是中毒性脑白质病非常确定的病因。对肿瘤放化疗引起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门冬酰胺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对1例ALL患者使用门冬酰胺酶后导致弥漫性脑白质病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患者在使用门冬酰胺酶治疗时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通过影像学诊断为弥漫性脑白质病.给予终止化疗、控制血压和适当抗惊厥药物治疗后完全好转.结论 ALL患者在使用门冬酰胺酶过程中出现头痛、呕吐、癫痫等症状时应结合病史、体检和头颅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应做到及早诊断和治疗,从而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西艾克(长春地辛,VDS)是一种新的半合成抗肿瘤植物药,其结构与长春花碱(VLB)相似。是长春花碱的衍生物——去乙酰长春花碱酰胺(desacetyl vinblatine amide),抗肿瘤谱较长春花碱及长春新碱(VCR)广。毒性介于二者之间,与这两种药无交叉耐药性。自一九七六年在美国和欧洲临试用以来,证明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疗效佳。对多种实体瘤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非何杰金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均有较好的疗效。对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卵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榄香烯注射液所致新的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方法 分析11例榄香烯注射液所致新的不良反应病例.结果 榄香烯注射液发生新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潮红、憋气、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其次为寒颤、心悸、盗汗、视觉异常、头晕、面色苍白、尿失禁、头痛、局部麻木感等症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均较快,90.9% 10分钟内发生.结论 临床应合理使用榄香烯注射液,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猫抓病性淋巴结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女,53岁,农民,以不规则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2周于2004年6月2日入院。患者家中曾有多年饲养猫史,二次被猫误伤。体检:体温38.2℃,双侧颈部、颌下可触及成串蚕豆大小淋巴结,无明显触压痛,与深部组织粘连,稍可移动,质地中等;上肢滑车淋巴结可触及蚕豆大小。四肢皮肤未见明显猫抓痕。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肝大肋下1cm,脾肋下侧卧可触及,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征。实验室及有关辅助检查:Hb98g/L,WBC8.8×109/L,N0.74,L0.23,M0.03;BPC12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细胞系统增生活跃,晚幼、杆状、分叶粒细胞比例稍增高,…  相似文献   

7.
8.
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间肝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肝功能变化。了解肝功能损伤与疾病种类及乙肝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200例乙肝病毒阳性的住院实体瘤患者接收全身化疗或动脉插管化疗,化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 Ⅰ度以上肝功能损害占40.5%(81/200),病种以恶性淋巴瘤和原发性肝癌居多,乙肝标志物中以HBsAg( )及HBeAb( )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HBsAb( )者发生率低。结论 乙肝标志物中以HBsAg( )及HBeAb( )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HBsAb( )者发生率低。结论 乙肝病毒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化疗期肝功能损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恶性淋巴瘤及HBsAg,HBeAb阳性患者,化疗前常规检测乙肝标志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雷莫司琼预防化疗药物所致胃肠反应的临床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雷莫司琼(奈西雅)预防化疗药物〔顺铂和(或)阿霉素〕所致胃肠反应的作用,并与格拉司琼(康泉)对比,观察两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方法,入选病人随机分为AB组或BA组。AB组第1周期给予奈西雅,第2周期给予康泉;BA组第1、2周期给药顺序则相反。结果 可评价疗效40例。在化疗后12小时内奈西雅对食欲缺乏的控制率(70%)及24小时内对恶心的抑制作用(57.5%)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癌症患者化疗后口腔炎发生的高危因素,建立数学模型,对口腔炎作出预测。方法:对83例癌症患者进行研究,按口腔炎发生与否分为口腔炎组和对照组,对15例临床指标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持续灌注、体力状态,白细胞计数及口腔pH值4项指标为口腔炎的高危因素;据高危因素所建立的判别函数,阳性预测值为85.2%,阴性预测值为94.6%。判别准确率为91.6%。结论:持续灌注、体力状态,白细胞计数及口腔pH值4项指标为口腔炎的高危因素;据此所建立的判别函数模型简单,能较准确地预测口腔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复习文献对皮病性淋巴结病(dermatopathic lymphadenopathy,DPL)的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做一初步探讨。方法:利用4例DPL患者的淋巴结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结果:淋巴结皮质及髓质结构尚存,淋巴滤泡变小,呈压迫萎缩状态,副皮质区极度扩张,被膜下淋巴窦及髓窦开放、组织细胞增生,增生的组织细胞胞质内和细胞间有黑色素颗粒沉积。被膜下淋巴窦和副皮质区有结节状分布的淡染区,其内可见胞质丰富的大细胞,细胞胞界不清、胞质空亮,核细长、扭曲、分叶状,染色质细腻,有的可见核沟。副皮质区内可见一定数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和免疫母细胞增生。免疫组化示淡染区内胞质丰富的大细胞表达S100(+)、CD1α(+)、CD4(+)、Ki67 (约5%+),而HMB45、CD8、CD163、CD23、CD68、Bcl-6、CD20、CD3、CD10、CD21、CD30、CXCL13、CD35及PD-1均为阴性。结论:DPL较为少见,易误诊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或T细胞淋巴瘤,病理诊断需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总结遗传性卢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复习文献并本结合本组四个家族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HNPCC发病年龄轻,平均发病年龄44岁,约65%的患者病变发生在曲近侧结肠;约25%的患者有多原发大肠癌;20~70%的患者可检测到错配修复基因(MMR)的突变;病理分化差但有较好的预后。结论:HNPCC有明显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制定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盐酸阿扎司琼和昂丹司琼治疗63例恶性淋巴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其中盐酸阿扎司琼组33例,昂丹司琼组30例。结果:盐酸阿扎司琼组总有效率为93.9%(31/33),昂丹司琼组为70.0%(21/30)。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盐酸阿扎司琼组未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结论:盐酸阿扎司琼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具有高效、安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寒热病性倾向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寒热病性的倾向性.方法①拟定寒、热证候的常见辨证因子,对279例肺癌的寒热辨证因子进行调查、量化、分析;②采用x2检验、积分排序、Ridit分析等统计学处理方法,对肺癌不同的TNM病期、病理进行寒热积分的比较.结果①寒热辨证因子积分比较,寒证以寒热喜恶等积分排序居前,热证以舌、脉痰等积分排序居前;②肺癌的寒热病性与肺癌的中医证型、TNM病期有相关性.结论①肺癌的寒证以脾肾虚寒较突出,热证以肺热甚较突出;②肺癌的热证多出现在早期,晚期则以虚寒为病理基础,且肺癌的病性以寒为主.  相似文献   

15.
崔焱  辛亮  齐大亮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2):1375-1375
患者男性,68岁,于2007年9月因"腰痛3个月、咳嗽1个月,明显加重10天"入院.入院后确诊左肺癌多发骨转移及左肾癌,经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左肾癌手术后肿瘤病情稳定.于2010年6月开始出现双下肢乏力,以右下肢为甚,MR示胸10~12水平脊髓内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增强后呈点状异常强化,因该处椎体为骨转移灶,曾行放疗,故脊髓病灶考虑为放射性损伤,给予营养神经治疗未见效,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逐渐加重,但左下肢肌力尚存,可借助步行器行走.  相似文献   

16.
17.
抗肿瘤药外渗是化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药物渗漏到皮下组织,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甚至造成皮肤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应引起广泛重视。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根据不同外渗药物,立即采取相应处理,减少炎症和组织坏死。近年来,随着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抗肿瘤药外渗的防治有了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8.
着色性干皮病恶变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s,XP)7例综合治疗效果。方法:1968-2000年XP7例,根据拟订临床分期的原则,采用灵活的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方法。结果:全组完全缓解(CR7/7例)率100%。结论:山东产中草药农吉利+化疗,放疗,手术的缓解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疗法,手术+放疗对于XP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的肯定疗效,但对于多部位,多趋势恶变的治疗,需要中西医医药综合治疗,发挥其取长补短的优点,才能取是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病种 ,临床上比较少见 ,报告 1例。1 病例报告患者男 ,6 8岁。因发现腋窝、腹股沟肿块 2个月余、发热 1个月 ,于 1998年 7月 9日收入院。入院前 2个月偶然发现两侧腋窝及腹股沟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 ,呈进行性增大 ,无红肿及疼痛。 1个月前两侧颈部出现同样性质的肿块 ,伴发热、体温在 37℃~ 39℃之间波动 ,全身搔痒并出现皮疹 ,抗生素治疗无效 ,疑“恶性淋巴瘤”收入院。查体 :T 39℃ ,老年男性 ,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的斑丘疹 ,以前胸及背部为著 ,呈片状分布。两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见多枚大…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1岁,以“腹痛、腹泻1月余”为主诉,于2003年4月12日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明诱因出现稀便,每日2~3次,持续约1月,其中有三次排出有“腐肉样”物,感下腹部阵发性隐痛,无便血、便秘,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未做诊治。患病以来食欲欠佳,小便正常。据述:1998年发现有“结肠息肉”未做治疗。其母亲患“直肠癌”已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