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十二指肠间质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6岁。因黑便2d,在外院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症治疗病情加重转入院,入院时患者全身乏力,活动后心悸、气促、纳差,无呕血、腹痛、胸痛及胸闷,既往(胃镜检查)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2a、血吸虫病史40a余。  相似文献   

2.
对胆囊结石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间质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6岁。因上腹痛3个月余于外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前壁一隆起性肿物,表面黏膜光滑,周边可见黏膜桥。考虑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肿物。行超声内镜检查,以12MHz超声探头扫查隆起部见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管壁外因探头频率所限不能观察,考虑间质瘤,建议手术治疗。于2009-08-10来我院门诊,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为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但发生于十二指肠的间质瘤极为少见。现将济南军区总医院诊治的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肝转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现将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联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509-75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9年收治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年龄56岁,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后随访2例局部复发再次来院手术,1例术后13个月广泛转移死亡。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于术后2 a死亡。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操作应遵循无瘤操作及防止瘤体破溃原则。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它胃肠道疾病,提高对GIST的认识对外科医生尤为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GIST报告如下并谈谈我们在诊治过程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预后。方法对2002-2010年在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经病理诊断的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中胃、小肠和结直肠分别为49.0%、39.2%、11.8%。70%患者有临床症状,对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伊马替尼治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不同于其他消化道肿瘤,辅助检查中超声内镜、CT检查意义重大。肿瘤原发部位、大小、核分裂相和组织学类型是评估其预后及危险性的重要因素,服用格列卫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恶性胃间质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 女,58岁。以黑便半月,头晕乏力1d入院。既往无特殊。查体:贫血貌,心肺(-),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5次/min。辅助检查血:WBC6.7×10^9/L,RBC2.01×10^12/L,Hb54g/L。大便隐血强阳性,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肝、胆、脾B超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质地均匀,门脉直径1.02cm,肝右叶小囊肿(1.8cm),胆囊壁毛糙,脾脏正常,未发现腹水。胃镜示:食管(-);贲门:下段可见破裂的蓝色静脉和溃疡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9/2005—12收治的25例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免疫组化CD117阳性25例,CD34阳性18例。随访1~3a,死亡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惟一方法。完整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9-12收治的65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5例GIST患者中,胃31例,十二指肠6例,小肠17例,结直肠7例,腹膜后或原发不明4例。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全组均行手术治疗,3例出现胃排空障碍,2例出现腹腔感染,1例出现胰瘘,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GIST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病理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必要手段,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胃窦癌合并小肠间质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9岁。因解鲜血便2d入院。查体:腹软,剑下压痛,肠鸣活跃。肛检:进指5cm处直肠前壁触及肠外的圆形包块,质中、固定、光滑。上极不能触及。胃镜:胃窦溃疡。活检示恶性。MRI:膀胱后上方、直肠前方见直径9cm软组织块影,信号欠均,增强有不均匀强化。经腹手术探察:盆腔包块与近回盲部小肠肠壁粘连并坠入盆底。行胃癌根治,盆腔包块及粘连段小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决定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用10%甲醛固定,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SP染色后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 18例胃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呈梭形细胞样12例,上皮细胞样6例,CD117阳性+ 6例、++ 8例、+++ 4例,CD34 + 8例、++ 2例,+++ 6例、阴性2例,S100蛋白仅有1例散在阳性,SMA仅有2例散在阳性,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CD117、CD34是胃间质瘤的诊断标记物,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可靠方法,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是判断危险度的标准,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密切随访、定期复查,必要时配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控制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娟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946-6946
对胃肠间质瘤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小肠间质瘤误诊急性阑尾炎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误诊的原因。方法收集12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资料,结合CD117、DOG1等检测确诊胃肠道间质瘤97例,与原诊断比较。结果 16例误诊。误诊为神经鞘瘤4例,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结论加强对胃肠道间质瘤动态发展的认识,规范处理术后标本,合理使用免疫组化抗体,全面分析检测结果,从而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被认为是一类既不同于典型平滑肌瘤亦不同于雪旺瘤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此类肿瘤在病理诊断 ,尤其是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上有时难以定论。为增强认识 ,现结合本组资料作一报告分析。1 资料1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标本均为来自衢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1984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的存档切片 ,对发生于消化道的非上皮性肿瘤 35例全部重新审阅 ,按照GIST目前所公认的组织形态特点 ,筛选出胃肠道间质瘤 2 7例。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13例 ,男女…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性,21岁。间断性黑便近2年,持续性腹痛10天。胃镜示十二指肠球后、降段小弯侧组织增生,边界尚清,表面呈结节样。CT示十二指肠占位,良性可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降段系膜侧距十二指肠乳头上方1.5cm处带蒂肿瘤3cm×2cm×1cm大小,凸向肠腔,瘤体灰白色,质软,表面脆,易出血。 病理检查巨检:圆形肿瘤3cm×2cm×1cm,切面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目前胃肠间质瘤的误诊情况。方法:通过检索近14 a发表的胃肠间质瘤误诊文献,对误诊患者的一般情况、误诊疾病、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胃肠间质瘤分别被误诊28种疾病,前三位依次是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和阑尾炎。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较少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0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进行分组观察,重新切片染色,分析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目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GIST中发生于胃27例,小肠8例,结肠4例,直肠1例,其中良性11例,交界性7例,恶性22例,良性及交界性获访15例均健在;恶性组获访18例,8例无瘤生存,4例复发及转移,7例死亡。肿瘤直径〉5cm,核分裂像〉5/50HPF,肿瘤性坏死,细胞密集明显异型者均在恶性组。结论:除有无肿瘤性坏死、细胞密集明显异型外,肿瘤直径〉5cm,核分裂像〉5/50HPF,可作为判断良、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18例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病理上,免疫组化检查CD117及CD34抗体多呈阳性。本病多见于胃和小肠,食管罕见,结肠GIST恶性度高。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联合使用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