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温争鸣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争鸣的角度,对持续千余年的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的论辩,进行简要地历史梳理。该争鸣早在晋唐时期即开始酝酿,两宋金元已正式发端,明清两代则更为深化和激烈,进而形成各具辨治理论体系的并列于外感病学中的两个学派。鱼伤寒关前,故其实质乃是温病学派对伤寒学派的争鸣,确系外感病医疗实践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存在着学派的争鸣,特别是明代以降,伤寒学派的争鸣尤为突出,那么,这种学派争鸣,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本言语认为,正是这种学派争鸣才完善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才推动了仲景学术思想的发展。因此,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对于伤寒诊疗,东汉末年有两个学派——华佗学派和张仲景学派。虽然将《伤寒论》看作“众方之祖”或“有法有方之始”是中医史的一个传统观点,但考证结果表明“华佗辨伤寒”才是中医史上第一个症理法方统一的临床诊疗系统。在症状辨析、病理、病程、治则、方剂等方面,张仲景对华佗学派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张仲景还严肃批判了华佗学派庸医的误治言行。华佗学派和张仲景学派的关系类似于纽科门蒸汽机与瓦特蒸汽机的关系。张仲景的伤寒诊治水平显著超越了华佗学派的水平,但绝不能因此而否认华佗学派首创中医伤寒症理法方统一的临床诊疗系统之历史功绩。对于中医史的发展,不同学派的争鸣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的争鸣、张仲景学派和华佗学派的争鸣就是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4.
寒温争鸣与融合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在其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形成了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大理论体系,但历史上曾有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长期、激烈的争鸣。考察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秦汉至金元的寒温合论;元末明清寒温分化、两种理论体系的对峙;近现代的寒温融合三个历史时期。寒温统一是外感热病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然法学派的主要观点和显特点,本从古代自然法学派、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新自然法学派(新托马斯主义自然法学派和现代自然法学派)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学思想和显特点入手,进行了概括性的述评。这无论是对认识、研究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还是研究和发展法学学术思想,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存在着学派的争鸣,特别是明代以降,伤寒学派的争鸣尤为突出。那么,这种学派争鸣,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本文认为,正是这种学派争鸣才完善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才推动了仲景学术思想的发展。因此,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朱丹溪是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其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学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本文试从丹溪学派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派特点及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进行评述.以冀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丹溪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派建设,学派促进学科的发展,这是学科发展所经历的一条必由之路.中医药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完善,自始至终学派都在发挥关键的作用.但是,学派意识的欠缺却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学派意识的欠缺对学科的交流、推广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以致于学术创新不足和交流不畅.学派意识注重对学科个体的强调,每一种新学术思想或观点背后往往有一个"梯形团队"在支撑,"顶端"产生的是一种学术闪光点效应,是一种创新,而"底座"越庞大则代表其学术延伸性、完整性越好.  相似文献   

9.
所谓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着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曾明确指出:凡一学派之成立,必有其内在联系,否则,便无学派之可言.  相似文献   

10.
扁鹊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姓秦氏,名越人,他广泛汲取民间医学经验,在实践中变石针为铁针,并使用艾灸法,也是我国医史文献记载中最早应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先驱医家,可称之为我国针灸疗法的奠基人之一。扁鹊如此优秀,以扁鹊为代表的扁鹊学派也曾经鼎盛一时,不过后来其医学正统的地位被黄帝学派所替代。究竟是何原因造成这种局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何谓学派。  相似文献   

11.
中医调气学派与肝病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中医调气学派与肝病心理治疗的相关性。中医调气学派有是以调养真气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情志调畅、内养正气、劳逸适度、饮食节制及起居有时是其中心思想。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肝病的发生、发展及保健、心理、环境因素同药物治疗一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肝病患者病情缠绵难愈,多有明显诱因,这些诱因与不良的心理刺激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有关。可见把中医调气学派的理论运用到肝病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对本  相似文献   

12.
吕昆 《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6):325-325,330
扁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以扁鹊为代表的扁鹊学派也曾经鼎盛一时,不过后来其医学正统的地位被黄帝学派所替代。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这种局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何谓学派。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钱塘(今杭州)麇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医药学家,他们互相酬唱、研经讲学,钱塘医家学派便应运而生。康乾盛世,该学派事业兴旺发达,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医学传承到光绪年间,为中医药学的发展鞠躬尽瘁,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因此,稽探钱塘医家学派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地域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感冒、发热虽是常见病,对它的临床认识和处理的不同,反映了中西医世界观的差异。本文以作者临床实际、学习体会为例,验证扶阳学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就古中医扶阳学派就是一种古老的实证科学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曾师从刘完素的二传弟子罗知悌,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滋阴派创始人。丹溪成名后,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形成了丹溪学说和丹溪学派,其学说思想卓然可观,对明代医家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探讨丹溪学派的形成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进一步明确中医流派对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导师张绚邦教授,浙江桐乡人,自幼熟读医书,广闻博览,勤学精思,博学多才。1956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首届学习,曾先后师从当代江南名医“盂河学派”之一的丁甘仁前辈传人张伯臾、程门雪老师以及“伤寒名家”金伯川传人刘鹤一老师,既承伤寒深厚凝重之旨,又得温病时方轻灵纤巧之秘,继而除伤寒温病学派原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丹溪学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他创立滋阴说,以养阴派彪炳于世;临床上长于杂病,以“四伤学说”作为辨证理论,丹溪医学思想独树一帜,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最为卓著,崇尚丹溪之学并投其门下者众多,考其源流,嫡传的丹溪学派如戴思恭,王履,刘纯等,不仅完整地继承了丹溪医学思想,又成为其学术经验的传人,私淑的丹溪学派在明代为鼎盛期,众多私淑者与丹溪学术经验互相发明,且有补阐,其他兼取丹溪学术的医家多能运用丹溪之学,与其医学理论融汇贯通,明代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北方,河北省河间县一带曾兴起的一种医学流派,称之为河间学派,它包括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它是以刘完素为代表,因为他们的学术思想大都来源于刘完素,并且都着重论述了火热病,所以把他们划分到一个学派.刘张朱氏的学术思想都各不相同,就是在对火热病的论述上,都各存发挥,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研究》杂志是由山西省出版总社主办出版的中医药学术刊物。宗旨是广泛促进、繁荣学术争鸣。鼓励新学派诞生、发展;中医中药并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丹溪学派”的研究传承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新途径,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为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方法。[方法] 在分析现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以“丹溪学派”情景模拟教学门诊、“丹溪学派”教学查房、“丹溪学派”理论教学与线上课程、“丹溪学派”学术沙龙活动为主要内容,基于“丹溪学派”师承培养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采用360度迷你临床演练(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评价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等多种方式,对接受“丹溪学派”师承培养的学员和未接受“丹溪学派”师承培养的学员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考试和评价结果,总结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优势,进行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分析。[结果] 形成了基于“丹溪学派”传承培养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该模式明显优于普通规范化培训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才培养效果,培育“丹溪学派”特色明显的高质量师资团队,同时也推动了“丹溪学派”的研究、传承与发展。[结论] 将地方医学流派教学融入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去,不仅可以开辟出地方医学流派传承的新模式,对中医各地方流派学术传承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也能为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培养提供参考信息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