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近代医家推崇的温病学名著之一。该书凡例中说:“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称为原病篇。原病篇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篇引《内经》原文十九条,内容涉及温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其中针刺治疗热病条文有七条,尽管如此,但吴鞠通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却没有一处是用针刺治疗温病的。那么,原病篇刺热内容与吴氏治疗温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为清·吴瑭所著。该书立论新颖,条理分明,理法方药自成系统,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外感热病的学术成果,促进了中医温病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由于《条辨》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因而后世称此书为“温病之津梁”,“温病的传世之作”,吴氏则被奉为羽翼仲景《伤寒论》之功臣。现将其学术成就和特点略论于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马莳对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下同)热病针刺学术思想,包括刺热之处,穴有所明;随证针刺,各有不同;热病日久,刺法各异;刺热九禁,论而发之.希以此明《内经》热病理论之未详之处,发古文之深奥,借之体现马氏深厚的经络腧穴学功底及独特的刺灸经验.  相似文献   

4.
温热病是由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最善伤阴,历代温病学家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病经纬》中均提出“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其说屡见不鲜。而且一再告诫不可误表,不可妄攻,以防耗津伤阴,切忌辛温解表,注意保津液,保胃气,而慎于涌吐,当下则下,而不可妄下。对于阴亏当下者,宜用增水行舟的润下救津法,避免误治。因此我们对于温热病伤津耗阴这一基本病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6.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7.
温病质难     
温病源流:温病一名,首先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的记载。温病又名热病,《素问·热论》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或  相似文献   

8.
对温病诊治中禁忌思想的认识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李玉平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深人发展,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已不能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到明清时代,温病学说日臻成熟,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对吴塘《温病条辨》中“治上焦如羽”治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上焦如羽”出自《温病条辨·卷四·治病法论》,是吴塘对上焦温病治疗原则的高度概括与生动比喻。吴塘在《温病条辨》中不仅强调了这一治则,而且在温病各种不同证型中均加以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指导今天的临床遣方用药仍有很高的价值,现对其治法作一探讨。1“治上焦如羽”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1.1辛凉清解法本法以质轻味辛之辛散药与质轻性寒之清热药配伍,辛凉清解在表之邪热。代表方如银翘散。方中运用荆芥穗、豆豉辛温之品旨在增强开闭力量,畅郁热外达之路;以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而宣透。两者配用,既可增强疏散清热…  相似文献   

10.
“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一个古老的经络问题,是指在针刺后经气从刺激点开始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古今医家都很重视。《内经》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了在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对“气至病所”这一经络现象加以论述。1“气至病所”探源古代医学在针刺过程中,很注重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又如《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上。”均指出调气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刺感应趋向病痛局部的“气至病所”法,…  相似文献   

11.
戴裕光教授在精通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以为中医要处理好急症中的一些急性热病,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学习、研究、应用治疗“风温为病”的理论和经验。尤其是清化热疾治法在风温病中的应用。现就载师运用清化热痰法的经验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2.
《内经》中多处提到巨刺的问题,其中《灵枢·官针篇》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又指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其他文献亦有“巨刺巨之大刺,谓以长大之针刺之也”的记载。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法是指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且以“长大之针”深刺的一种针刺法。近两年来,笔者用巨刺法为主适当配合刺血治疗了251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分析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认为阳明病与温病紧密关联 ,温病中的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在内 ,清、下两法是治疗阳明病和温病的主要方法。《伤寒论》相对《素问·热论》是个进步 ,但《伤寒论》并未究尽外感热病的证治 ,把阳明病与温病等同起来 ,不承认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也是不对的。吴鞠通运用承气汤遵古法而不拘古方 ,《温病条辨》对阳明下法的运用不但有继承 ,更有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温病条辨》中的相关内容,从湿温病治疗、病证治疗、方药运用三方面来阐述疾病治疗所蕴含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中的变法思维、动态思维、整体思维。吴鞠通在湿温病治疗方面,视湿热偏颇和三焦病位变化随证动态治之;法中有变,灵活运用宣肺化气法;三焦兼顾,多法联用,重视内外因,整体治之。在病证治疗方面,拓展思维从变论治,如从肺、肝风论治发哕,以甘苦合化阴气法治疗小便不利,以湿论治咽痛。在方药运用方面,灵活运用辛温药以治疗温病,活用黄连,以"物性合人身自然之妙"的整体思维认识药物,复脉辈、承气辈方剂的化裁运用体现了用药的灵活性和动态性。研究显示,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贯穿于《温病条辨》治疗中,吴鞠通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既示人以规矩准绳,又示人以活法、变法;既能够随证动态治疗,又能从整体宏观把握,蕴含了丰富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对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用针刺治疗热病的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早在《内经》中就有《刺热》、《热病》等十四篇经文专门对热病的成因、症候分类、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予后等都作了较系统地论述,尤其在用针刺治疗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所提出的许多原则和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在针刺治疗热病的领域内进展十分迅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如赵吉民氏以肝俞、胆俞穴为主,针用泻法治疗黄疸型肝炎400例痊愈394例;郭转氏针取督脉穴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310例有效率达99.1%等,大量资料证明了针刺治疗热病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正确地掌握其原则和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故笔者辑先贤所论,结合临床体会,谈谈针刺治疗热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6.
《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在继承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所著。全书共收录208方,皆药味精炼.配伍严谨,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药量、煎服法是否得当.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吴氏亦非常重视药物煎煮及服用方法.每首方后均对药物的煎煮、服法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临床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综述吴氏所注,《温病条辨》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用有特殊要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几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  相似文献   

18.
温病学派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张仲景《伤寒论》攻下剂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运用于温病,组创了新加黄龙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本文通过对此5个承气汤的主治、组成、方论的分别阐述及对比,明确了五个承气汤各自的治疗适应证及侧重点。《温病条辨》5承气汤的创立,为下法在腑实证所致的急性热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温病条辨》是温热病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自清以后,一直为医家所推崇。此书之作,诚如作者吴瑭(鞠通)自己所说:“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备。吴又可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论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可以说,吴瑭之作《温病条辨》,的确是批判继承前代温病学说的结果,尤其是他对叶天士的温病理论多有深研与发挥,故能集历代温病理论之大成。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轶事吴鞠通(1758-1836),名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温病学派“四大家”之一。吴氏之学本于叶天士,编著《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的理论,拟定不少温病名方,多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另外著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