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胃内注水后B超方法,对35例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前检查。重点观察胃后壁蠕动波是否存在以及胃与胰腺界线是否清楚。应用这两个指标判断贲门癌是否侵及周围脏器以及预期手术能否将肿瘤完整切除。采用随机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本方法和指标术前判断符合率(90%)明显高于常规方法的对照组(53.33%),P<0.05。  相似文献   

2.
胃充气状态下上腹部加强CT扫描判断贲门癌的可切除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判断贲门癌切除的可能性。方法 77例贲门癌患者术前行胃充气状态下用76%泛影葡胺100mL(离子型造影剂)做上腹部加强CT扫描。结果 CT预测55例能完成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病例中,53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行姑息性切除。预测22例不宜手术,结果 10例手术探查,10例姑息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其判断贲门癌是否根除手术的阳性预测准确率为90.9%,阴性预测准确率为96.4%。结论 术前胃充气状态下上腹部加强CT扫描对贲门癌的可切除性的估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胃左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联合复方氟尿嘧啶口服治疗晚期贲门癌的疗效。方法:对67例经胃镜、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胃底贲门癌晚期患者行胃左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复方氟尿嘧啶口服。结果:治疗后肿瘤原发灶完全消失3例(4.5%),肿瘤缩小50%21例(31.3%),病灶稳定但缩小50%33例(49.3%),总有效率为80.1%。结论:介入治疗联合复方氟尿嘧啶口服对晚期胃底贲门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病灶发展,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分法:对169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4l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比较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及食管、胃的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其中60岁以上发生率33.3%,60岁以下19.3%;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发生率38.7%,正常者21.0%;弓上吻合者发生率35.6%,弓下吻合者1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心电图是否正常、食管胃吻合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2年元月至1994年2月,从5971例接受胃镜检查病人中发现127例胃底贲门癌,占受检病人的2.13%,占同期661例胃部癌肿的19.21%。男性97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3.2:1。年龄30~79岁,平均55.48岁,45~59岁和60岁以上组(88.19%)高于34~44岁组。内镜检查所见,早期胃底贲门癌6例(4.72%)。残胃贲门癌1例(0.79%)。进展期癌120例(94.49%),其分型为隆起息肉型66例(55.00%)、溃疡型17例(14.16%)、浸润型26例(21.67%)、混合型11例(9.17%)。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其中25例尚行了24h食管pH监测和内镜及病理检查,以及35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压力测定,其中20例行24h食管pH监测,15例行内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测压结果显示:吻合口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相似,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吻合口上方静息压增高,食管癌组平均为4.28mmHg,贲门癌组平均为3.46mmHg,经比较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吻合口上方和吻合口下方差异有显著性(P〈0.05)。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癌组压力值(4.28mmHg)和贲门癌组压力值(3.46mmHg)远低于正常括约肌的静息压(10~45mmHg),因此其抗反流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食管24hpH监测表明食管的酸暴露时间延长,食管酸暴露时间平均百分比分别为11.76%和13.88%,为正常人的9倍和11倍,反流次数增加,最长反流时间达32min和38min,说明手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内镜和病理检查,80.0%的食管癌和86.7%的贲门癌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进一步证实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反流的发生不因机械吻合或手工吻合而异;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24h食管pH监测是最敏感的观察方法;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反流的治疗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贲门癌经腹手术的新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方法:经腹切口,使用悬吊拉钩,切开膈肌脚或食管裂孔弓形部,纵隔内应用浆肌瓣覆盖-食管胃黏膜吻合术治疗老年贲门癌178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40例(78.7%).姑息性切除38例(21.3%),根治术中联合脏器切除18例(10.1%)。对照组老年贲门癌患者170例采用常规经胸手术切除,并行胃食管胸腔吻合。结果:两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切缘均无癌细胞存留,无一例死亡。治疗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8.4%),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1例(18.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腹切开膈肌脚,纵隔内行胃浆肌瓣覆盖一食管胃黏膜吻合术,操作在腹腔进行,创伤及生理干扰较小,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老年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术前及术中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食管下端、胃底贲门癌的临床价值影像系(046000)张燕中预防医学教研室刘晋杭食管下端、胃底贲门癌是消化系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国内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切除率较低,仅为35%,根治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也不过25%~35%,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术前肺功能状况对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34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根据术后发生并发症与否分成两组,比较其术前肺功能检测结果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当术前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低于预计值60%、一秒呼气肺活量低于预计值50%,且动脉血氧饱和度<90%、二氧化碳分压>6kPa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术前肺功能检查可作为判断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近期预后的参考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32例胃底贲门癌介入化疗疗效观察王全助,孙传勋,韩振庆,李强,叶雷(山东省临沂地区肿瘤医院)关键词胃底贲门癌;动脉灌注;化学疗法胃底贲门癌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每年死亡率约15.41/10万,占全部癌症死亡的17.24%。我区亦属胃癌高发地区,绝大多数病...  相似文献   

11.
仇必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04-380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开始排气和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但体重变化无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底贲门癌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既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术后营养的改善,又安全、有效和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和全胃切除治疗老年贲门癌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50例老年贲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24例行全胃切除术(TG组),26例行胃大部切除术(PG组),比较两组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G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17/24)、54.2%(13/24),PG组分别为42.3%(11/26)、26.9%(7/26),TG组3年、5年生存率高于PG组(P〈0.05);TG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4/24),PG组为15.4%(4/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贲门癌能提高远期疗效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贲门癌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对本院经过外科治疗的5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的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1例高龄食管贲门癌中,通过术前检查发现21例患有合并症(41.18%);48例手术切除(94.12%);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5.69%);1例围手术期死亡(1.96%)。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4.50%(38/51)、47.06%(24/51)、27.45%(14/51)。结论 对于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较为完善的术后管理,外科切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贲门癌外科治疗手术入路选择,提高临床贲门癌手术效果,使贲门癌外科治疗更加合理。方法:对我院2000年10月-2006年10月6年外科手术治疗80例贲门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左胸入路75例(93.8%),经腹入路4例(5%),胸腹联合入路1例(1.3%),手术切除率分别是97.9%,25%、100%。手术切缘癌残留分别是1.3%、25%、无残留。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是1.3%、25%、无吻合口漏。结论:贲门癌手术入路选择对外科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术前应根据X线上消化道造影,上腹部CT及患者年龄、心肺功能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对胸段食管癌外侵程度判断的可靠性。方法429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全部行胸部CT直接增强扫描,分析食管癌对气管、支气管、心包、主动脉及食管相邻大血管的外侵与否,将CT与手术、病理检验结果相对照。结果429倒中,食管癌侵犯气管、支气管58例,CT判断敏感性96.6%(56/58),特异性99.5%(369/371);侵犯主动脉及食管相邻大血管26例,CT敏感性92.3%(24/26),特异性98.8%(398/403);侵犯心包19例,CT敏感性94.7%(18/19),特异性98.5%(404/410);多器官脏器侵犯7例。CT判断食管癌外侵准确率83.5%(86/103)。手术切除成功385例,姑息切除14例,探查30例。结论术前CT扫描判断胸食管癌是否侵犯邻近脏器是可靠的,并能为术前分期提供可靠的证据。术前CT检查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贲门癌中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PTE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贲门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贲门癌中PTEN基因表达率为43.1%。而癌旁正常组织为100%。PTEN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从蛋白水平证明PTEN基因表达缺失或降低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贲门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部分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螺旋CT(spiralcomputedtomography,SCT)术前判断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及淋巴结侵犯情况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T2~T4期)的SCT双期扫描资料,每个病例的CT图像均对胃壁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侵犯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胃癌中,胃底贲门癌15例、胃窦癌13例、胃体癌8例。CT对T4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判断准确率较高,为73%(8/11例);T2、T3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和58%。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灵敏度较高,但假阴性率也高。结论SCT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诊断准确性仍待提高,有待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贲门癌手术治疗成功率,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以左侧胸腹联合切口行中下段食管、胃底、胃小弯切除作贲门癌根治术,胃大弯与幽门形成管状胃,在主动脉弓下,食管与形成管状胃行套入式端端吻合重建消化道,通过62例病例与传统贲门癌手术作对照观察。结果 60例癌肿切除,2例癌肿不能切除,手术切除的病例术后15d恢复术前体重,2个月体重增加,无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全部康复出院,追踪38例,第1-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71.1%,52.6%,44.7%及34.2%。结论 本术式根治贲门癌,并发症少,重建的消化道更符合解剖生理,术式简单,节约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CT和钡餐造影两种影像检查对贲门癌术前大体病理分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提高贲门癌术前大体病理分型的最佳检查方法。方法将94例贲门癌术前的CT和钡餐造影图像分别进行单独和综合分析,作出Borrmann分型,并分别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CT、钡餐造影、及图像综合分析的Borrmann分型准确性分别是78%、82%、93%;经统计学检验:CT与钡餐造影分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05);图像综合分析后Borrmann分型准确性明显提高(CT:X^2=7.41,P〈0.01;钡餐造影:X^2=4.74,P〈0.05)。结论钡餐造影和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可明显提高贲门癌Borrmann分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nm23基因蛋白在胃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贲门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表达nm23-H1蛋白的情况。结果发现:癌组织阳性29例(48.33%),nm23-H1蛋白的表达与癌组织的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5,P<0.05),而与癌组织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果表明,nm23蛋白可作为一种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有助于对贲门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