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P2X1受体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0例,同期入院的健康受试者20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 mg和氯吡格雷75 mg治疗,在服药前及服药后24 h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小板检测。分别以α,β-me ATP(3μM)、低浓度胶原(1μg/mL)激活血小板,以Fluo-3,AMester为标记物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下观察血小板钙离子水平变化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水平的变化。结果 ACS组患者血小板钙离子、P-选择素及GPⅡb/Ⅲa基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抗血小板治疗后ACS组及对照组患者血小板钙离子、P-选择素及GPⅡb/Ⅲa水平均较治疗前水平降低(P〈0.05),但ACS组患者血小板钙离子、P-选择素及GPⅡb/Ⅲa水平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AMI组血小板钙离子基线水平高于UA组(P〈0.05),抗血小板治疗后AMI组与UA组的血小板钙离子浓度下降幅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血小板膜P2X1受体处于高活化状态,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抑制血小板膜P2X1受体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表达率的影响。方法 2周内未曾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32例老年ACS患者给予负荷量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入院时、服药2h及4d后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体外经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共同活化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并观察其变化。结果入院时GPⅡb/Ⅲa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为57%±16%与60%±9%,服药后2h时为44%±14%与56%±16%,4d时为43%±14%与40%±17%。服药2h及4d后血小板GPⅡb/Ⅲa下降明显,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选择素服药2h时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服药4d后与2h及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以快速降低老年ACS患者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率;GPⅡb/Ⅲa可以较好地直接反映负荷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P选择素在血小板膜表面的表达率与GPⅡb/Ⅲa不同步,可能不是理想的血小板活化的早期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CD62p)、糖蛋白(GP)Ⅱb/Ⅲa、纤维蛋白原(FIB-C)和血管内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ACS患者晨起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试剂盒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0例进行对照.结果 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和SAP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5).冠脉病变程度不同上述指标也有所不同,急性闭塞组(AMI组)高于UAP组的三支病变组(均P<0.05),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均P<0.05),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也明显增高(P<0.05).ACS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的ACS组(P<0.05,P<0.01),且血小板活化程度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ACS患者CD62P、GPⅡb/Ⅲa、FiB-C及hs-CRP的浓度明显升高,且与冠心病类型和冠脉病变程度以及血糖水平有关系.高血糖状态可以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炎症反应因子.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机采浓缩血小板中,应用凝胶柱刀豆素A—琼脂糖、肝素—琼脂糖亲和层析与分子筛层析法,分离、纯化并得到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由α、β两个亚单位组成,糖蛋白Ⅱb可还原为糖蛋白Ⅱba(分子量为125kDa)和糖蛋白Ⅱbβ(分子量为23kDa),而糖蛋白Ⅲa为一条多肤链,分子量为95kDa,还原后为108kDa。经不同凝胶亲和层析、凝胶电泳分析,得到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为进一步筛选单克隆抗体和进行药物研发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血栓形成与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窦性心律及房颤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表达,同时测定血浆NO、血栓素B2(TXB2)、6-keto-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a)含量,计算TXB2/6-keto-PGF1a.应用N-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及L-精氨酸(L-arginine,L-Arg)预处理后L-NAME对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房颤组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窦性心律组[(22.68±9.38)μmol/L对(31.25±14.91)μmol/L,P<0.05];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6.76±3.36)%对(4.86±2.09)%,P<0.05];血小板GPⅡb/Ⅲa表达明显增高P<0.05;血浆TXB2及TXB2/6-keto-PGF1a含量均显著增高(P<0.001).房颤血栓形成组与房颤无血栓组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7.77±2.90)%对(6.53±3.17)%,P>0.05].应用L-NAME抑制NOS后,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增加,L-Arg预处理可明显阻断这一效应.结论房颤引起的不规则心律能抑制NO合成,使血浆NO水平降低,这可能是房颤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增加,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NO及NO前体可能预防房颤病人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斑块下脂质、胶原等暴露,使血小板黏附,激活血小板的血栓素A2(TxA2)受体、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及凝血酶受体,并最终激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使血小板聚集并结合纤维蛋白而致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CD62p)、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纤维蛋白原(FIB-C)和血管内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00例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和术后次日凌晨分别空腹采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作对照,观察ACS患者PCI前后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清CD62p、GPⅡb/Ⅲa、 FIB-C和hs-CR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分别P<0.05,P<0.01,P<0.05,P<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分别P<0.05,P<0.01,P<0.05,P<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上述指标也有所不同,急性闭塞组高于3支病变组(P <0.05),3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均P<0.05),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也明显增高(分别P<0.05, P<0.05,P<0.05,P<0.01).UAP和AMI组PCI术后CD62p、GPⅡb/Ⅲa、FIB-C和hs-CRP的水平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增高(均P<0.01).结论: 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在ACS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PCI术后血小板和炎症反应物质有一定程度的激活.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通过占据GP Ⅱb/Ⅲa受体的结合位点,阻碍纤维蛋白原与其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是迄今最强、最具应用价值的抗血小板药物。本文综述其在ACS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其发生发展均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动脉血栓形成有关[1].因此,使用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尤其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约物是治疗ACS患者的主要手段.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作用更彻底、更完全.  相似文献   

10.
房颤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含量明显增加,提示血小板激活是其发生血栓栓塞的因素之一.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对于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指导抗凝及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盐酸替罗非班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和侵蚀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ACS),目前对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已常规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并取得明显的疗效;但对高危病人同时需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更可明显改善疗效[1].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和血小板的聚集.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期间,在ACS行PCI中应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6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会增加一定的出血机会,作者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表达率及血清P选择素的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30例ACS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正常)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和血清P选择素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S组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显著高于SA组[(17.19±8.05)%vs.(13.09±6.25)%,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17.19±8.05)%vs.(10.83±5.76)%,P<0.05],SA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清P-选择素的浓度显著高于SA组[(43.98±14.71)ng/ml vs.(36.14±13.42)ng/ml,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43.98±14.71)ng/ml vs.(33.34±11.05)ng/ml,P<0.05],SA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率与血清P-选择素浓度呈正相关(r=0.295,P=0.017).结论 检测血清P选择素浓度对预测ACS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治疗基石。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最后共同途径。因此,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GPI)成为治疗ACS和PCI患者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降低缺血事件的同时增加出血风险一直是GPI的主要缺陷,而出血并发症有增加远期死亡率的可能。随着近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冠心病的PCI治疗可以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途径”,因而可以减少PCI术后血栓引起的并发症,迄今,已有多个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中的应用,其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阻断血小板凝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功能,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发生.本文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老年ACS患者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单独应用组(A100组)、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300 mg/d联合应用组(AC300组)及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应用组(AC100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 b/Ⅲ a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变化。结果用药2周后,AC100组、AC300组与A100组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65±18.32)%、(25.69±14.78)%与(60.44±9.30)%,与A100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GP Ⅱ b/Ⅲ 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9±13.33)%、(24.86±14.62)%与(57.22±15.82)%,与A100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AC300组较AC100组血小板GPⅡ b/Ⅲ a和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在老年ACS患者中好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AC300组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检测血小板活化率可以反映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小分子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患者300例,随机分为阿昔单抗组、依替巴肽组及替罗非班组,每组100例。阿昔单抗组采用大分子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联合PCI治疗,依替巴肽组采用小分子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依替巴肽联合PCI治疗,替罗非班组采用小分子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比较3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心电图变化、心功能、血小板功能、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依替巴肽组、阿昔单抗组,发作频率低于依替巴肽组、阿昔单抗组,且依替巴肽组2项指标又低于阿昔单抗组(P均<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ST段抬高、ST段压低、缺血损伤导联数、血小板膜颗粒蛋白(GMP-140)、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血小板聚焦率(PAR)、血清sCD40L、hs-CRP、MMP-2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依替巴肽组和阿昔单抗组,且依替巴肽组各项指标又低于阿昔单抗。治疗后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依替巴肽组和阿昔单抗组,且依替巴肽组高于阿昔单抗组(P均<0.05)。结论:小分子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联合PCI可显著改善ACS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降低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共同通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完成。目前缺乏准确灵敏判定血小板抑制程度的临床检测手段,为此我们比较了改良血栓弹力图法(TEG)和传统流式细胞术判断ACS中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2例,无急诊PCI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常规PCI治疗、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后PCI等不同的治疗,监测患者PCI治疗后血浆脑钠肽前体(pro-BNP)和PCI术后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率.结果 三组患者间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总平均住院时间、PCI治疗术后28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PCI治疗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高于血栓抽吸组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并且血浆pro-BNP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与冠脉内微血栓形成有关,通过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活化的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在活化的血小板之间起桥梁作用,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是目前作用最强、应用最广泛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六项大规模安慰对照、双盲临床试验(EPIC、IMPACT-Ⅱ、RESTORE、CAPTURE、EPILO和EPISTENT)表明,GPⅡb/Ⅲa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0天时死亡、心肌梗死或紧急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并发症.在RAPPORT试验中,急性心肌梗死接受PCI治疗组应用Ⅱb/Ⅲa抑制剂,30天时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降低40%以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也对静脉使用的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进行了深入研究,已经证实该类药物可降低这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术发生率.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肌钙蛋白增高、缺血性ST段改变、正在发生的缺血)早期接受PCI者,采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获益最大,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总共使用48~72小时或直到术后12~24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