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通常认为,HBsAg、HBeAg和HBV-DNA阳性是HBV感染和复制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前S1蛋白(Pre-S1蛋白)作为HBV血清学又一指标,逐渐表现出较高的临床意义,Pre-S1蛋白抗原和HBV的活动性复制及感染性有关[1].笔者对216例各型HBV感染者血清Pre-S1蛋白测定结果及其与HBV标志物、HBV-DNA的关系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血清Pre-S1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健翔  肖福英 《华夏医学》2004,17(6):884-88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与 HBV- DNA定量检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Am plisensor定量 PCR系统测定 HBV- DNA含量 ,并用 EL ISA方法测定 HBV标志物 HBs Ag、HBe Ag。结果 :10 8例血清标本中 ,HBs Ag(+) HBe Ag(+)组的 HBV- DNA平均拷贝数为 10 7.52± 1 .6 5;HBs Ag(+) HBe Ag(- )组的 HBV- DNA平均拷贝数为 10 4 .6 1± 1 .1 4;HBs Ag (- ) HBe Ag (- )组的 HBV- DNA平均拷贝数为 10 3.0 7± 1 .0 2 ;正常对照组平均拷贝数为10 3.2 2± 1 .38。 HBs Ag(+) HBe Ag(+)组的 HBV- DNA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HBV标志物检测结果与HBV- DNA定量结果相互印证 ,EL ISA法是一项灵敏度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荧光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荧光定量 PCR(FQ- PCR)测定的 10 2例 HBV- DNA结果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 10 2份临床血清标本用 FQ- PCR方法进行 HBV- DNA定量测定 ,并和 EL ISA两对半结果以及 AL 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 5份 HBs Ag(+)、HBe Ag(+)、HBc Ab(+)的标本 HBV- DNA均为阳性 ,L og DNA平均值± 2 sd为 7.45± 2 .5 4;34份 HBs Ag(+)、HBe Ab(+)、HBc Ab(+)的标本 HBV- DNA阳性 15份 ,L og DNA平均值± 2 sd为 6 .33± 1.86 ;9份HBs Ag(+)、HBc Ab(+)的标本 HBV- DNA阳性 4例 ,L og DNA平均值± 2 sd为 5 .2 3± 4.6 0 ;14份 HBs Ab(+)的标本 HBV- DNA阳性 1例 ,18份全阴性的标本 HBV- DNA无阳性。以上五种两对半结果其相对应的 HBV- DNA值基本呈下降趋势 ,而且前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之间的 HVB- DNA定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HBV- DNA和 AL T之间无相关性 (r=0 .17)。结论 :FQ- PCR定量测定HBV- DNA可以真实反应 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可以用于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 ,但它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上无帮助 ,和病情的轻重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 1 995年 1月~ 1 999年 1 2月间 ,运用自拟虎杖汤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 HBV部分复制指标 (HBe Ag、抗 HBc- Ig M、HBV- DNA)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3 4例病例均为我院肝炎专科门诊病人 ,诊断标准参照 1 990年 5月上海全国肝炎会议修订的标准 ,迁延性肝炎 5 7例 ,慢性活动性肝炎 6 6例 ,无症状 HBs Ag携带者 1 1例。男性 86例 ,女性 48例 ,年龄 1 8~ 6 5岁 ,病程为 1~ 1 2年 ,平均 3~ 4年。2 治疗方法虎杖汤组方 :虎杖根 3 0 g,叶下珠、板兰根、白花蛇舌草、生黄芪、生白术、丹参、鱼腥草、墨旱莲…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 DNA拷贝数 ,并了解 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相应的 HBV- DNA含量分布 ,以指导临床 .方法 采用 Ampli Sensor PCR定量方法 ,检测 2 0 8份不同临床类型血清标本的 HBV- DNA含量 ,再用EL ISA方法测定 HBV- M,统计不同免疫指标组合的 HBV-DNA平均含量 .结果 病毒量分为高、中、低三度 ,大于 10 7拷贝· m L- 1 为高滴度 ;10 7~ 10 5 拷贝· m L- 1 为中等滴度 ;10 5拷贝· m L- 1 以下为低滴度 .6 0例 HBs Ag(+) HBe Ag(+)HBc Ab(+)血清 ,HBV- DNA全部阳性 ,平均含量为 1.8× 10 8拷贝· m L- 1 ;48例 HBs Ag(+) HBe Ab(+) HBc Ab(+)血清 ,HBV- DNA平均含量为 6 .4× 10 6 拷贝· m L- 1 ;30例 HB-s Ag(+) HBc Ab(+)血清 ,HBV- DNA平均含量为 8.5× 10 5拷贝· m L- 1 ;13例 HBs Ab(+) HBe Ab (+) HBc Ab(+)血清 ,HBV- DNA平均含量为 2 .1× 10 5拷贝· m L- 1 .结论 定量 PCR可真实反应 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 ,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易冬英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0,40(1):127-127,129
目前认为当乙肝病毒 ( HBV)感染时 ,外周血HBV- DNA是病毒复制活动最直接和可靠的标志。为了探讨乙肝病毒标志 ( HBV- M)与 HBV- DNA关系 ,笔者对 1 0 3例 HBV- DNA阳性血清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 检测对象 :1 0 3例血清取自本院住院患者与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男 81例 ,女 2 2例。年龄6~ 68岁。急性肝炎 2 0例 ,慢性肝炎 49例 ,肝硬化 6例 ,重型肝炎 4例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 2 0例。临床分型均按照 1 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 检测项目 :采血分离血清 ,- 2 0℃保存 …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 HBV- DNA在诊治乙型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治疗前后检测 12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 HBs Ag、HBV- DNA、AL T。结果 :12 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经治疗 1年后 ,血清中的 AL T异常率由治疗前的 95 .2 3%下降为 30 .95 % (P<0 .0 0 1) ;HBs Ag阳性率由治疗前的 10 0 %下降为 6 9.84% (P <0 .0 0 1) ;而血清中 HBV- DNA的阳性率由治疗前的 10 0 %仅下降为 93.6 5 % (P >0 .0 5 )。结论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 HBV- DNA,可以使 HBV标志物的检测得到补充和完善 ,并对监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情发展及抗 HBV复制药物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孕妇HBV携带与胎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况与胎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2 0 0 3年7月至2 0 0 4年6月在我院产检时检出HBs Ag阳性的孕妇共76例,嘱再次抽血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待孕妇分娩时收集其胎儿脐带血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 DNA定量,将孕妇血清与胎儿脐带血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组4 0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15例,感染率为37.5 % ;HBV-DNA阴性组36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6例,感染率为16 .7%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1)。孕妇血清单HBs Ag阳性组4 4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6例,感染率13.6 % ;HBs Ag、HBe Ag双阳性组32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15例,感染率4 6 .9%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1)。结论:孕妇HBs Ag、HBe Ag双阳性和(或) HBV- DNA阳性是胎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判断病情、预防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 ISA法同时检测了乙型肝炎180例和正常献血员5 6例血清中HBV - DNA的含量及其免疫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肝大三阳95例HBV - DNA阳性达95例(10 0 .0 0 % )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 .0 5 ) ,HBV- DNA含量为4 .8×10 7copies·ml- 1 ;小三阳患者HBV- DNA阳性率低于大三阳组(P<0 .0 5 ) ,但平均病毒含量与大三阳组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高达2 .1×10 7copies·ml- 1 ;单独HBs Ag阳性和单独HBs 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 3.85 %、33.33% ,平均病毒含量分别为5 .6×10 5copies·ml- 1、3.8×10 4 copies·ml- 1 ;献血员5 6例血清HBV- DNA阳性3例,其病毒含量低于其它组。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含量比EL ISA法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准确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这对临床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和判断疾病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不同血清学模式乙肝患者的血清病毒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的不同血清学模式与血清乙肝病毒核酸 ( HBV DNA)含量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EL ISA和定量 PCR方法检测 78例乙肝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 ( HBVM)和 HBV DNA含量 ,并将 HBVDNA含量和患者肝功能中的主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8例乙肝患者的 HBV DNA阳性率为 83 .3 % ( 65 / 78) ,65例阳性患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平均为 5 .78± 1.12 (对数值 ) ;慢性乙型肝炎和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的血清 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 P<0 .0 1) ;HBe Ag或 HBs Ag阳性组的 HBV DNA含量均显著高于HBe Ag或 HBs Ag阴性组 ( P<0 .0 1或 P<0 .0 5 ) ;在出现 HBe Ab血清转换组中 ,HBV DNA阳性率高达 77.8%~ 78.6% ;血清 HBV DNA含量与血清谷丙转氨酶 ( AL T)水平无相关性 ( r=0 .0 2 5 ,P>0 .0 5 ) ,但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 ( r=0 .3 0 3 ,P<0 .0 5 )。结论 :HBV慢性持续感染可能与病毒复制活跃及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 ;慢性乙肝患者在出现 HBe Ab血清转换时 ,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 ,而只是病毒复制水平降低 ;乙肝患者的肝损害与 HBV复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Pre-S1Ag 检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卫民  张思烽  朱江华 《广西医学》2004,26(12):1777-1779
目的 探讨检测乙肝病毒前S1抗原 (Pre S1Ag)标志物与HBV感染的临床关系。 方法 针对 338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 S1Ag检测 ,同时检测HBVM和HBV DNA ,并对其检测阳性率及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 338例患者中 ,Pre S1Ag阳性检测率为 6 3.0 2 % ,HBeAg阳性检测率为 4 8.5 2 % ,HBV DNA阳性检测率为 6 8.0 5 %。Pre S1Ag阳性与HBV DNA阳性的符合率为 78.5 6 % ;Pre S1Ag阳性与HBeAg阳性检测率的符合率为 81.17% ;Pre S1Ag与HBeAg、HBV DNA检测阳性率具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结论 Pre S1Ag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状况 ,建议临床可将其作为HBV的早期感染和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HBsAg阳性血清乙型肝炎前S1蛋白 (Pre S1)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检测的关系。探讨Pre S1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2 2 5例HBsAg阳性血清HBV DNA的含量 ,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Pre S1蛋白。结果 :在HBsAg、HBeAg、HBcAb同时阳性标本中Pre S1Ag阳性率为 89.3%、HBV DNA阳性率为 98.6 %。在HBsAg、HBeAb、HBcAb同时阳性标本中Pre S1Ag阳性率为 34.6 %、HBV DNA阳性率为30 .7%。在不同HBV血清模式 (HBV M)中Pre S1Ag的出现与HBV DNA的含量有正相关的关系。结论 :Pre S1Ag与HBeAg、HBV DVA有较好的相关性 ,Pre S1Ag与HBV DNA一样可以作为HBV复制的指标 ,对乙肝五项检测有重要补充作用 ,尤其适合县市级以下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赵伟  罗婵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9):819-820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糖腺苷治疗后血清 HBV指标和肝组织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 2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静脉滴注阿糖腺苷 40 0 mg/d,连续 2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 ALT、HBV- DNA、HBe Ag,活检肝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 :治疗后 2 0例ALT降低 ,9例 HBV- DNA阴转 ,1 7例肝组织炎症明显减轻 ,7例 HBe Ag阴转。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2例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减轻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阿糖腺苷可以有效减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炎症 ,改善患者的肝的功能 ,促使患者的血清 HBe Ag、HBV- DNA阴转 ,但改善肝组织纤维化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前S抗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HBVM模式的Pre S1Ag ,Pre S2 Ag并与HBV DNA相比较 ,探讨二者不同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ELISA检测标本HBVM ,用ELISA方法检测Pre S1Ag ,用EIA方法检测Pre S2 Ag,用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 :Pre S1Ag阳性率低于Pre S2 Ag,与HBV DNA及HBeAg更接近。在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中阳性占 87.2 9% ,而Pre S2 Ag在恢复期的模式中阳性率较高。结论 :Pre S1Ag比Pre S2 Ag更适合作为HBV复制活跃的指标 ,Pre S2 Ag与HBV也可作为病毒复制指标 ,同时与病毒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HBV- M)阳性产妇乳汁及其婴儿血清中 HBV- M及 HBV- DNA ,分析阳性率 ,指导哺乳 ,减少母婴间传播。方法 :采集 87例 HBV- M阳性产妇的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及婴儿血清 ,运用 EL ISA法及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三个时期乳汁及婴儿血清中 HBV- M及 HBV- DNA ,并与 10例 HBV- M阴性的健康产妇作对照。结果 :187例 HBV- M阳性产妇初乳中有 4 0例检出 HBV- DNA(46 % ) ,对照组无一例阳性。 HBe Ag阳性组排毒率明显高于 HBe Ag阴性组 (P <0 .0 1) ;2三个时期乳汁中 HBs Ag检出率高于 HBe Ag(P <0 .0 1) ;3乳汁三个时期 HBV- M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4经过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母乳喂养儿 0个月和 10个月的 HBV - M及 HBV- 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 10个月时此两项的阳性率较出生时均有一定的增高。结论 :1HBV- DNA检测与 HBV - M检测具有相关性 ,用此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乳汁中HBV的检测能更好地指导哺乳 ;2产妇 HBV- M阳性的婴儿应慎重进行母乳喂养 ,对于大三阳的产妇建议进行人工喂养 ,以减少 HBV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 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 ,给予口服拉米夫定 1 0 0 mg,每天一次 ,疗程一年 ,观察血清病毒学指标、肝功能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52例患者中41例 HBV- DNA阴转 ,阴转率为 78.85% ,43例治疗前 HBe Ag阳性者治疗后 2 7例 HBe Ag阴转 ,转阴率为 62 .79% ,其中 9例抗 - HBe阳转 ,血清学转换率为 2 0 .93%。 52例中 33例 ALT复常 ,复常率为 63.46% ,治疗前 ALT水平≥ 2 ULN的 HBe Ag转阴率达 76.47% ,治疗前 ALT水平 <2 ULN的 HBe Ag转阴率仅 2 9.41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52例患者在 1年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可快速持续地抑制 HBV- DNA的复制 ,同时可促进 HBe Ag发生血清学转换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 ,用于治疗有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 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pre—S2 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O.05)。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 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03,P〈0.005)。HBeAg(+)组、HBcIgM(+)组pre—S2 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95.0%,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18.4%,P值均〈0.005。结论:pre—S2 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其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48例乙型急性肝炎(包括乙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HBV携带者及其它非乙肝肝炎)进行前S1抗原和抗体检测,同时检测HBV标志物和HBV DNA。前S1抗原、抗体和HBV标志物检测用ELISA法,HBVDNA检测用PCR法。结果:在HBV复制标志物中,前S1抗原与HBeAg、HBV DNA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前S1抗原阳性与HBV DNA阳性的符合率为80.4%;前Sl抗原比HBeAg更敏感,在648例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检测率为60.2%,HBeAg阳性检测率为41.0%。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前Sl抗原检出率分别达66.2%、76.6%和63.6%。结论:前S1抗原、抗体检测对乙肝的早期诊断、病毒复制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在慢性HBV感染中,前S1蛋白持续阳性提示病情进展和恶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70例乙型肝炎患者前S1蛋白、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时进行HBV-DNA测定,取30份体检正常者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HBV高复制组(HBeAg、HBV-DNA、HBcAb阳性)中血清前S1蛋白阳性率高,复制组阳性率较低.结论 血清HBV前S1蛋白是反映HBV复制状态、传染性和预后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前S1蛋白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 S1)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318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Pre S1,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在HBeAg阳性血清中,Pre S1的阳性率为87.9%,与HBV DNA的阳性检出率(9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抗-HBe阳性血清中,Pre S1的阳性率为28.4%,也与HBV DNA的阳性率接近。结论Pre S1检测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在无条件检测HBV DNA的实验室,开展Pre S1检测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