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腰神经根受压后后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研究。结果:大鼠腰神经根受压后4周,实验组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细胞数、平均面积明显增多,脊髓后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末梢也明显增多,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元形态以中、小型细胞为主。结论:大鼠腰神经根受压后感觉神经元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上调,提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可能与根性腰腿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腰神经根受压后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含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选用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组,实验组用硅胶管压迫右L4脊神经后根,采用原位杂交法结合图像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大鼠腰神经根受压4周后,实验组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内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面积明显增多,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元以中、小型神经元为主.结论大鼠腰神经根受压后可使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内神经元生长抑素mRNA的表达上调,提示生长抑素可能与根性腰腿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腰神经根受压后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含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选用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组,实验组用硅胶管压迫右L4脊神经后根,采用原位杂交法结合图像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大鼠腰神经根受压4周后,实验组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内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面积明显增多,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元以中、小型神经元为主。结论:大鼠腰神经根受压后可使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后角内神经元工抑素mRNA的表达上调,提示生长抑素可能与根性腰腿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大鼠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硬化对神经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及肝硬化大鼠在脊髓中NOS量效关系,即肝硬化大鼠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分布的研究。方法采用NADPH鄄d组化法及LeicaQ500IW图像分析系统对肝硬化大鼠脊髓颈、胸、腰段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进行数量及灰度的测定。结果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分为两个等级:低密区和高密区,低密区灰度定为60,高密区为90,两组Wistar大鼠NOS阳性神经元灰度均为60,差异无显著性。在脊髓灰质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管周围即脊髓板层第Ⅹ层和中间外侧核。NADPH鄄d呈色为强阳性,细胞形态多为三角形和梭形,胞核不着色,胞质色深。细胞中等大小,以25μm为主。在脊髓颈、胸、腰各段灰质中间带NOS阳性细胞分布的数量基本相等,没有特异性变化。结论肝硬化大鼠与正常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在脊髓内是相同的。NOS在脊髓节段的分布特性可能说明肝硬化大鼠低级交感神经的调控与正常无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常成年猕猴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并用体视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猕猴颈、胸、腰各段背根神经节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相似,数量较多,阳性神经元的大小不等,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着色较深,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不着色,细胞被神经纤维束分隔成群。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以中型神经元为主,其次为小型神经元,其胞浆呈强阳性染色,细胞直径<50μm,大型神经元较少。颈、胸、腰各段背根神经节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密度以及阳性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猕猴背根神经节nNOS主要表达在中、小型神经元,提示NO可能主要参与痛觉等浅感觉的传导和调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正常成年称猴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并用体视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猕猴颈、胸、腰各段背根神经节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相似,数量较多,阳性神经元的大小不等,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着色较深,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不着色,细胞被神经纤维束分隔成群。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以中型神经元为主,其次为小型神经元,其胞浆呈强阳性染色,细胞直径<50μm,大型神经元较少。颈、胸、腰各段背根神经节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密度以及阳性细胞与总细胞数的比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称猴背根神经节nNOS主要表达在中、小型神经元,提示NO可能主要参与痛觉等浅感觉的传导和调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甲醛炎性痛过程中,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变化.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D大鼠脊髓nNOS和iNOS的表达.结果:注射甲醛后1、 12、 24、 48h和72h,大鼠腰5脊髓后角浅层nNOS和iNOS表达均上调,且其上调趋势与大鼠甲醛实验中的痛行为反应相一致.脊髓后角深层和后角周围白质区也可见一些iN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其表达变化趋势与上述浅层的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相似.结论:nNOS和iNOS共同参与了甲醛诱导的伤害性感受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胎儿和新生儿脊髓和DRG内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4~27w人胎儿和新生儿的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和分布。方法: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果:(1)24~27w人胎儿胸髓和腰1~3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和前角Ⅷ层和Ⅸ层内可观察到nNOS阳性神经元。颈、胸、腰各段DRG内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占DRG细胞总数的84%~88%。(2)新生儿脊髓和DRG内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情况与上述胎儿相似。但DRG内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体积有所增加,数量明显减少,约占DRG细胞总数的70%~73%。结论:人胎儿脊髓和DRG在发育的24~27w至出生时,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在定位分布上无差异,但随胚胎发育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发现的5 ̄8%的节细胞呈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几乎均是中、小细胞,弥散地分布在神经节各处。结合荧光金逆行追踪技术观察,发现荧光金注入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后,约90%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节细胞被逆行标记,提示半月神经节内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主要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用一氧化  相似文献   

10.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2h后,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反应观察了大鼠海马及纹状体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及神经损伤。结果显示:在缺血损伤严重的CA1区及齿状回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较正常动物明显增多并深染,而在同样严重受损的纹状体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较正常者明显减少。结合文献及本结果提示:一氧化氮在脑缺血所致的神经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海马、纹状体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本身可能具有不同的抗伤害机制.  相似文献   

11.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 (SNI)模型是一种新型神经病理痛模型。本实验用 SD雄性大鼠 ,分支结扎并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干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保留腓肠神经分支 ,右侧仅暴露坐骨神经。术后 1、2、3、4、7、14、2 1和 2 8d,用 RT-PCR的方法对 5 -HT1 A受体 m RNA在腰髓的背角和背根神经节 (DRG)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5 -HT1 A受体 m RNA在损伤侧腰髓背角内的表达水平于 1d后开始升高 ,7d时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其表达水平在对侧脊髓背角内没有明显变化。在损伤侧 DRG内 ,5 -HT1 A受体 m RNA的表达水平于 1d后开始增高 ,4d时达高峰 ,随后开始下降 ,但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 ;而损伤对侧 DRG内的 5 -HT1 A受体 m RNA的表达没有变化。上述结果提示 5 -HT1 A受体亚型可能在脊髓及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了解 5 -HT1 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L6 )和 L3、L5脊髓 II板层 NT-3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 ,正常组 NT-3及其 m RNA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大型神经元和少数中、小型神经元。部分去背根后 ,3 d和10 d两时相 NT-3 m RNA大型神经元阳性数明显减少 ,而 NT-3阳性大型神经元数术后 10 d时方明显减少 (P<0 .0 1) ;NT-3及其 m RNA阳性小型细胞数在术后两时相均较正常组者增多 (P<0 .0 1) ;而在中型神经元只有 NT-3阳性神经元数有增加。相对地 ,在脊髓 板层 ,两时相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百分数均较正常者明显增加 (P<0 .0 1) ,且以 3 d组者为最明显 ,但均未见 NT-3 m RNA阳性信号。结果表明 ,部分去背根不仅导致背根节各类神经元中 NT-3的表达发生了变化 ,且对 板层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量也有明显影响。提示 NT-3可能在脊髓 板层可塑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受压及解压后大鼠腰段背根节和脊髓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的变化 ,借以探讨外周神经源性痛的发病和影响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压迫组、解压组和对照组 ,采用聚乙烯管压迫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压迫组和解压组腰4~ 6背根节中nNOS的表达显著增加 ,相应节段脊髓背角的表达则明显降低 ;解压组与压迫组比较 ,背根节中nNOS的表达明显减少 ,而脊髓背角的已经下调的nNOS表达则回升 ,但仍然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 :NO可能与神经源性痛时在中枢和外周的痛觉敏感性形成和神经系统长时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大鼠坐骨神经(躯体性)和盆神经(内脏性)内与传递痛信号有关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在后根节内的分布特点,本研究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GRP能、SP 能和NOS样神经元在相应的后根节内(坐骨神经,L4~L6 ;盆神经,L6~S1)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坐骨神经和盆神经初级传入神经元中有相当数量的CGRP和SP样阳性细胞,与这二者相比,NOS样细胞数量稀少;(2)盆神经初级传入神经元中CGRP/FG、SP/FG、NOS/FG 双标细胞的比率高于坐骨神经,而其前两种双标细胞与各该活性物质单标细胞的比率则低于坐骨神经;(3)三种物质与FG 的双标神经元以小型为主,少有中型细胞。因为既往的研究证明,分布有大量的CGRP、SP、NOS样终末的骶髓后连合核(SDCN)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信息传入,并且CGRP、SP都以外周来源为主。故本文结果进一步核实了SDCN 区接受来自外周的CGRP、SP投射,且确为经盆神经传入的细纤维。  相似文献   

15.
S O Ha  J K Kim  H S Hong  D S Kim  H J Cho 《Neuroscience》2001,107(2):301-309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and lumbar L5 and L6 spinal nerve ligation provide animal models for pain syndromes accompany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diseas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valuated changes i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rat L4 and L5 dorsal root ganglia (DRG) and areas where afferents from the DRG terminates (the L4/5 spinal cord and gracile nuclei) in these experimental models of neuropathic pain.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induc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small, medium and large BDNF-immunoreactive neurons in the ipsilateral L4 and L5 DRG. Following spinal nerve ligation, the percentage of large BDNF-immunoreactive neur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at of small BDNF-immunoreactive neurons decreased markedly in the ipsilateral L5 DRG, while that of BDNF-immunoreactive L4 DRG neurons of all sizes showed marked increase. Both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and spinal nerve ligation induc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DNF-immunoreactive axonal fibers in the superficial and deeper laminae of the L4/5 dorsal horn and the gracile nuclei on the ipsilateral side.Considering that BDNF may modulate nociceptive sensory inputs and that injection of antiserum to BDNF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sympathetic sprouting in the DRG and allodynic response following sciatic nerve injury, our results also may suggest that endogenous BDN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duction of neuropathic pain after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and spinal nerve ligation.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of BDNF in L4 DRG may contribute to evoked pain which is known to be mediated by input from intact afferent from L4 DRG following L5 and L6 spinal nerve ligation.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部分背根切断后备用背根节(DRG)中各类细胞NGF及其mRNA的量变状况。将成年雄猫10只分为正常组、单侧部分背根切断后7天组等2组,每组5只。实验组切除一侧L1~L5,L7~S2 DRG,保留L6 DRG为备用根。取正常组一侧和术后7天组手术侧的L6 DRG制成20μm厚冰冻纵切片,分别用NGF抗体及其cRNA探针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反应。观察NGF及其mRNA在DRG各类细胞的分布,测定NGF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以反映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在正常组,L6DRG中仅存在少量的NGF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此外,一些胶质细胞也呈阳性反应。在手术组,各类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内NGF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较正常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导致备用DRG神经元和非神经元表达NGF增多,提示NGF可能有利于促进备用背根生芽。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神经后根切断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CGRP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大鼠脊神经后根切断后相应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节段CGRP的表达变化,本研究采用2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L4、5后根切断后3d、7d和14d组(n=5),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相应DRG和脊髓节段内CGRP的表达变化。结果如下:后根切断后3d、7d和14d伤侧DRG内CGRP表达较对照组和对侧明显增强;后根切断后3d脊髓后角CGRP免疫阳性纤维减少,7d、14d时进一步减少;后根切断后3d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CGRP表达增加,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7d和14d时表达进一步增强。以上结果提示,脊神经后根切断后DRG和脊髓CGRP表达变化呈现一定的时空模式,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后角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阳性对照组和bFGF组。阳性对照组动物右侧坐骨神经钳夹损伤,bFGF组动物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给予bFGF,在不同时间点运用免疫荧光技术结合图像分析检测相应背根节和脊髓后角CGRP的变化。结果:bFGF处理组术侧DRG内中小型神经元和脊髓后角内的CGRP表达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积分光密度值相比(P<0.05);但DRG内大型神经元内CGRP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结果提示外源性bFGF能明显促进损伤后同侧DRG中小型神经元和脊髓后角CGRP的合成,对DRG内大型神经元中CGRP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坐骨神经切断立即缝合后大鼠脊髓和背根节(DRG)内不同时间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NGF组、生理盐水(NS)组、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动物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后立即缝合,每天给予NGF(400单位/kg腹腔注射),动物分别存活1、3、5、7、14、21、28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相应节段脊髓和背根节内CGRP的表达。结果表明,NGF处理组术侧背根节与脊髓后角内的CGRP表达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NS对照组,平均光密度值相比P<0.05。但各组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CGRP表达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果提示外源性的NGF能明显增加损伤后背根节感觉神经元与损伤侧脊髓后角的CGRP表达,对CGRP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